“攻琴如参禅”
2014-07-26韩杰
韩杰
古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不仅长期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而且还受到了许多佛教僧人的喜爱。特别是禅宗在中国兴起以后,僧人中出现了一批对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琴僧。
从古琴文献来看,对古琴美学思想有直接影响的是禅宗的顿悟说。最早把禅理与琴学联系在一起的是宋人成玉磵,他在《琴论》中说:“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则无所不通。”这种思想后来被明代著名哲学家、文人李贽加以发挥,李贽认为“声音之道可以禅通”(《焚书·征途与共后语》)。明代《溪山琴况》的著者徐上瀛晚年曾寄居僧舍,所以佛教思想对他有较大的影响,他曾提出:“修其清净贞正,而藉琴以明心见性。”直接将抚琴与观修自心、明心见性联系了起来,将鼓琴看成自我修行的一个过程。
僧人弹琴在唐代文坛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唐诗中描写古琴的诗最有名的是李白的《听蜀僧睿弹琴》,还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白信道教,他其实还有不少写道家的诗里提到过古琴,但都不如他写僧人弹琴的这首有名。王维、白居易也有不少诗提到古琴,他们本来就好佛,创作中自然也留下许多佛家思想的印迹。
在中国古琴文化的发展历史上,琴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是琴乐和佛教两种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而这两种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贯穿北宋一百多年中,就有一个师徒相传、人才辈出的琴僧系统。他们始终在琴界有着重要地位。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琴道大肆兴起。“鼓琴为天下第一”者,当属宫廷琴师朱文济。朱文济之后,北宋的琴家多为僧人。朱文济的得意门生就是京师的慧日大师夷中,夷中又将琴技传授给知白、义海,他们都是北宋颇具声望的琴僧。知白是天台宗“山家”派大师知礼的同门师弟,则全是知礼的徒弟,他先跟师叔知白学琴,后又受师父之命出游,跟义海学琴,以琴传播“山家”思想。当时的天台宗重视居士教育,茶道和琴道是僧人在士大夫中扩展影响的重要手段。天台宗的茶宴仪式到南宋时在临济宗的径山寺享有盛名,被日本来求学的和尚传到了日本,琴道应该也有所传。配有手势图的《则全和尚节奏指法》后来收录于《琴苑要录》中,留传了下来,这是后人在古琴艺术传承发展中追溯古人指法的重要依据。
广陵派是近代流传影响最广最大的琴派,它的创始者是清初的徐常遇。在它的传承过程中,僧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广陵琴派第八代弟子空尘和尚刊行了《枯木禅琴谱》八卷。这部琴谱收集了三十二首琴曲,其中二十五首为广陵派传统琴曲,余下七首一般被认为大部分是空尘和尚自己创作的新曲。空尘是一位行脚僧,一生云游四方,足迹遍及燕齐楚越。他自幼喜爱弹古琴,曾师从于儒释道不同琴家,几十年中携琴游历,寻访名师同道,成为琴禅一体的广陵派名家。
佛教界对空尘大师也有很高的评价,竹禅法师为他的《枯木禅琴谱》撰写的序中写道“以琴说法。大道无相,闻声而入,衣钵流传,因人说法。今云闲上人,深悟琴学三昧,其住世行道,得教外别传之旨。更于琴中音律指法,究竟精妙。曾在普陀聆同袍朗珠阇梨弹梅花三弄,曲上人所授,可谓共命之鸟,两头一音。复于京都聚首,以手著琴曲出示,爰题以琴说法四字,不异禅宗之有语录流传,以共同好云耳。光绪已丑衣弟竹禅题”。并题“以琴说法”赠之。德辉法师说:“知公操缦卅年,合琴与禅为一致,则所发之音,所定之曲必有超出声尘之外者矣。”
空尘和尚认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琴德和禅理互为表里,都是修身养性之道,他潜心琴学的目的在于以琴喻禅。他不收俗家弟子学琴,他的弟子如:肇慈、印恒、起海、朱渚、如恒、钱镐龄、钱发荣、朱兆蓉、邵鼎等多为佛弟子。因空尘不收俗家弟子,清末著名古琴家黄勉之为得广陵真传,曾暂入空门拜空尘和尚为师,学习古琴。现在绵延不绝的广陵派这一脉,基本上是从黄勉之以及秦维翰的再传弟子孙绍陶传之。
此外,浙派徐元白的老师是大休和尚,管平湖早年曾在苏州天平山受过武夷派悟澄和尚的指教。在近代各家琴派中,都不乏方外僧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