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多元化社会需求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4-07-25郑清梅温茹淑廖富林王敏杰朱远平
郑清梅+温茹淑+廖富林+王敏杰+朱远平
[摘要]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多元化就业渠道。为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发展,笔者所在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平台+模块”的个性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与建设“模块”教学团队等几个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几年的教学改革表明,所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62-03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凸显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高等教育界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既是适应高校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形势的需要,更是有效培养高素质多元化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不断扩招,该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但中等师资的需求大大减少。因此,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单一的中等师资人才培养目标已无法与多元化社会需求相适应。与此同时,随着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农业、医药、食品、园林等行业人才需求量快速增加,为毕业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因此,在“开放与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上实施多元化应用型教育的轨道,才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为大学生开辟广阔的就业途径。目前,笔者所在的嘉应学院(下称“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根据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构建“平台+模块”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坚持走“产、学、研”特色发展,为“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
一、生物科学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生物科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表明,很多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践能力差,导致许多知识无法很好地应用到工作中去。因此,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与当地经济服务相接轨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根据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生物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为: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与当地经济服务相接轨的多元化人才。因此,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生物学及相关学科教师”调整为“以动手能力为中心,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生物科学人才”,并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开拓了生物科学专业教学的新局面。
二、生物科学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适应当前就业需求,构建“平台+模块”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根据目前学生就业多样化的需求(即中学师资、考研深造、经济建设及自主创业等)与学科特点,构建“平台+模块”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以达到“以动手能力为中心,开创就业渠道”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立足于本院教学团队的师资力量,以区域人才需求为导向,遵从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其中的“平台”课程体系主由通识类与专业必修课程组成。而“模块”则主要由限选课与任选课构成,即由“专业—师范素质”、 “专业—科研素质”与“专业—实践素质”三个不同系列课程体系构成三个“模块”。 围绕“以动手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无论是“平台”还是“模块”的课程体系,均去除一些陈旧的纯理论课程、增加一些新的应用性课程。
“专业—师范素质”模块主要围绕“师范素质”培养为主线,加强实践能力,制定了全面提升师范素质培养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在“专业—师范素质”课程体系中,增设了说课技能与技巧、中学生物上岗考形势分析与模拟、中学生物实验技术、中学生物教材分析与命题、中学生物园与标本馆的建设与管理等课程,学生实践或模拟试验为主。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有的放矢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师范素质,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师范专业就业率。
在“专业-科研素质”模块中,开设了与考研或科研能力提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食品检测技术、科研训练(拓展结合学术基金)等课程,以学生考研或科研思维培养为导向,动手实践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开展一系列比较完整的科研试验。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大大提高其科研素质,为其在考研的面试或复试中打下基础,提高考研的命中率。
在“专业-实践素质”模块中,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经济动物养殖与实践、食用菌栽培学、药用生物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等实用性实践课程,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教学团队的“产、学、研”平台或实验室开放课题,培养学生创业与应用能力。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其动手操作能力,为其毕业后成为当地经济服务相接轨的多元化人才打下基础,提高了其在相关企业的就业率。
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兴趣及社会需求等,二年级开始选择其中一个课程模块,第二、三、四学年完成模块中所有课程学习。每一模块课程应包括必要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且每一模块的学分一致。通过“平台+模块”的个性化课程体系进行个性化培养,从而体现人才培养、创业、就业等分类培养的功能。学生一旦选择某个专业方向模块,就按要求学完该专业方向模块全部课程。
(二)适应当前就业需求,深入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深入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模块”课程体系中,将配套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
1.将专业实践课设为独立的课程,并实行专业技能考核。无论在“平台”还是在“模块”课程体系中,生物科学专业中大多数专业课均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块组成。在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课常常作为相应理论课的附属课,而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虽然也具有学分,但在考核上通常只作为理论课的平时成绩。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实践课都不够重视。改革后,专业实践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并以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为考核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专业—师范素质”模块实践课程“教育见习”原来只作为中学生物教学法的附属课,时间只有一周。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教育见习是独立的一门课程,有4学分,分别在3、4、5、6学期开展。该课程教学采取导师制的方式,每8~12位本科生配备1名大学导师和1名中学兼职导师。由导师指导他们到见习学校进行观摩课堂教学,并参与批改作业、评卷、实验协助及班主任工作等教学工作。学生通过听课、课堂点评、说课等环节的实践锻炼,不但提高了个人“师范素质”,且使相应的理论课中学生物教学法得到充分的实践。
2.增加实用技术技能方面课程,适当压缩部分理论课程或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通过课程改革,加大实验、实习实训的教学力度,完善课程体系的连续性,合理调整课程的学分与开课学期,保证教学进度的合理性。例如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改革前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讲授理论知识。而改革后,该课程中大部分理论课时转变为实践课,指导学生亲自开展“香蕉组织培养”、“兰花组织培养”等试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实用技术。可见,增加实用技术技能方面课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应用性”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不断地动手操作与实践,其“应用”能力便能有效提高,为其今后在工作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成为与经济服务相接轨的多元化人才奠定基础。
endprint
3.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开创更多“产、学、研”实践平台。由于各个“模块”课程体系中,很多专业课都要求学生通过系列试验或系统实践课程来完成。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得到扎实的实验技能训练,为进一步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由于实验室的训练与实际生产还有一定距离,学生还须进一步通过到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把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跟生产实践相结合。因此,学校不但要加强本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还要努力开拓新的“产、学、研”实践基地,加强校内、校际与校企之间的合作,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融入产业发展中去,为学生创造更多优质的实践平台。此外,学院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开放实验有序化和常态化,创设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
(三)适应当前就业需求,建设相应“模块”的教学团队
由于教学团队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为适应当前就业需求,我校建设了相应“模块”的教学团队。根据“模块”课程体系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及挖掘“实习基地”人才,通过整合与优化,建设相应“模块”的教学团队。在教学团队中,教师团结协作,并以老带新,让年轻教师更快进入角色。同时,根据不同教学“模块”,组织教学团队在不同类型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工作,有的放矢,优化资源配置,并不断积累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完善与更新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将实践经验、高新技术、创新思想等带回到相应“模块”课程的教学中,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此外,有计划地聘用不同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充实教师团队,不断充实与完善教学团队的建设。
三、结语
实践表明,该改革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意识。现已初见成效,笔者所在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被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就业率达99 %。
[参考文献]
[1]王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地方师范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3]徐敬明.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2011,(8).
[4]郭守军,杨永利,杨胜远.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韩山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科技信息,2010,(4).
[5]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6]陈小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7]宋思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1).
[责任编辑:碧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