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014-07-25乔旭明
乔旭明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教学质量;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73—01
古诗词一般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诗的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笔者认为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这首五言绝句主要表现了诗人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诗人为什么在这样的季节有如此独特的心理感受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距李白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不仅理解了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两句诗句字面表达的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二、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孤寂忧愁的情怀。教授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先给学生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接下来,再从“乌啼”、“钟声”去想象当时的声响:这清冷凄凉的境地里,只有乌鸦哇哇的叫声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钟的声音。在学生进入意境、意犹未尽的时候,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想象这幅“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的“秋江夜泊图”,就会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到诗人那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三、加强诵读,提高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应帮助他们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确定感情基调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之后,再看哪些是表达这种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字上。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第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便与作者的感情达成了共鸣。
四、拓展学习,积累语言
古诗词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在学习教材中的古诗后,不妨再引进一首与所学古诗有关联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帮助理解,又扩大了古诗文的阅读量,便于积累语言,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充分体现了王维送别诗独特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征。突出体现在:诗人高超地运用了逆挽的写作手法,借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送元二使安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通过引入拓展,使学生在更为直观地了解王维的这种独特语法结构与技巧的同时,也对王维送别诗通过对时间、地名的巧妙处理,对意象的独特把握,抒写别情与描写景物的结合,使别离之情娓娓道来,含蓄蕴藉而感人至深的艺术特色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入情入境,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情感得到升华,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郭裕嘉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