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两极分化的现状原因影响及对策
2014-07-25单艳艳陈镇
单艳艳 陈 镇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大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常见,本文从贫富差距、学习能力、心理生理、就业择业四方面描述了大学生两极分化的现状,从社会、高校、家长和大学生四个角度阐述了大学生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大学生两极分化的影响,提出从扩大社会正能量影响力, 高校正确引导和防范,家长加强交流的深度和有效性,学生清醒、乐观、自信应对四个方面来抑制大学生两极分化,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两极分化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40-03
一、 前言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网上公开报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全国共有76起,再加上近年震惊全国的“药家鑫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作为天之骄子,国之栋梁的大学生没有在纯洁美好的象牙塔中探索知识,学习技能,而是走向凋零,迈向堕落,滑向深渊,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怎么了?”社会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怎么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却在大学中出类拔萃,结出累累硕果,他们或拿到各种奖学金,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或去更高学府深造,或找到满意的工作,或收获甜蜜的爱情。这就是当前中国大学校园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两极分化,且呈现日趋严峻的发展态势。
二、当前大学生两极分化的现状
(一)贫富差距
社会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每年的新生报到情景就可见一斑,有的学生是开着豪车,全家出动,穿的是一线时尚名牌,出行自己开车,每个月的花销上千元上万元也很常见。而与此同时,一些来自农村或者经济不宽裕家庭的学生却过着最简朴的生活,同时还要为学费、生活费发愁。
(二)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是学习能力的一个直观体现。大学的学习环境与氛围相对高中来说相当宽松,更讲究的就是学习的积极自主性,仅仅应付了事,也许能混个及格,过于懒惰,只会大面积地挂科。有的学生一个学期挂四五科,四年下来,补考几十门,最终学分不够而拿不到学位证书或无法正常毕业。而那些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很快通过各种考试,拿奖学金,毕业后找到心仪的工作或进入更高更好的大学深造。
同时,笔者认为,进入大学后,向社会、向生活学习的能力与学习成绩一样重要,因为经过大学四年的过渡,大学生就将踏入真正的社会。部分学生经历了大学四年却还像个高中生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方面一塌糊涂。而另一部分学生却通过担任学生干部锻炼,假期兼职打工积累经验等获得了很强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行动魄力,令人刮目相看。
(三)心理生理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是一个新鲜问题,一直以来也都是各大高校重点关注的工作,高校基本都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然而,在各大新闻头条里大学生因为学习、恋爱、网瘾、社交等各种问题自杀,自残,甚至残害室友、同学、亲人的案例并没有呈现下降的趋势,让社会不仅要问,这些莘莘学子到底是怎么了。相反,那些自信、积极、乐观向上的同学,在他们眼中,吃亏是福,挫折是通向成功的基石,身上无处不散发着活力、青春、阳光和正能量。
另一方面,部分当代大学生身体综合素质很差,一个个是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任何风吹草动就易生病、住院;军训场上倒下去的新生也是逐年呈现递增的趋势。同时,随着思想的开放,大学生谈恋爱已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恋爱期间不注意保护自己,堕胎的女生比例近年来也呈现了急剧上升的趋势,这对女生生理和心理的伤害是深远的。
(四)就业择业
部分大学生临毕业时仍完全没有一个理性的、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对自己、对社会没有一个清醒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一方面期望就业单位能给出满意的薪水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又期望工作强度低,轻松无压力,或者干脆寄希望于家里能通过关系找到一个又轻松,又赚钱,又体面的工作。还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干脆待在家里“啃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毕业生中的佼佼者,通过大学期间的努力,专业技能的锻炼,工作经验的累积等获得了较为出众的综合能力,而拿到自己满意的聘书。
三、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中消极影响的侵蚀
当前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相对严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个信息社会中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大学校园中。另一方面,多数媒体为了追求“眼球经济”,过分夸大和歪曲报道一些社会中的消极事件,使还不具备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环境、思潮等失去了判断力,产生了误判,从而对其行为、价值取向等产生了消极作用。
(二)高校未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全面、系统地挖掘、了解和认识,依然停留在出现问题再来解决问题的“末端治理”模式,或一味地只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把所有的问题最终简单草率地全部归结到心理问题上,而没有深入地去追根溯源,全面分析,并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构建有效的防范体系,采取必要的措施。
(三)家长教育缺失及关注不到位
中国很多家庭将孩子送进大学后长吁了一口气,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已经完成了,可以轻松了。殊不知,他们的这种心态也将影响到自己的孩子,使大学生们进入大学校园后也有种这样的感觉:三年苦读,现在终于可以放松了。另一方面,家长没有像高中那样去继续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没有过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战胜大学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尤其是缺乏对孩子意识、心理方面的关注。
(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当前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独生子,当他们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后,就显得非常不适应而失落,对于部分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就很容易一下子迷失自我,不知道该干什么,不知如何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不知如何处理与身边同学的关系,不知如何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未来等等。
四、大学生两极分化的影响
(一)马太效应、聚集效应消极影响
大学生两极分化最大的影响就是形成心理学上“马太效应”和经济学上“聚集效应”的消极作用,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愈来愈严重。处在“优势极”的学生,也品尝到了“优势极”的甜头,因此在大学学习、生活、工作中会更加积极、主动、自信等,使其愈发优秀;而处在“劣势极”的学生则会受到更多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使他们在“劣势极”愈行愈远,两极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
(二)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对于长时间停留于“劣势极”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社会、高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干预、关心和帮助,不仅无法顺利地大学毕业,做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更重要的是,当其进入社会这个熔炉后,将接受更大的打击和挫折,不断地迷失自我,最终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不良后果。
(三)人才及社会资源的浪费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当前,要培养一个大学生,四年最低的经济花费已不低于6万元,而国家在此方面也要投入不低于2万元,这还不计父母、学校、社会在其他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软硬件方面的投入。一个大学生如果不能健康成长,顺利毕业,实现人生价值,回报父母,感恩社会,无论对于含辛茹苦抚养他们的父母,还是全力培养他们的大学,都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才是高校的主体,当前我国高校中出现的大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抑制,那么高校那种纯洁、简单、平静的氛围和环境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五、 抑制大学生两极分化的对策
(一)扩大社会正能量影响力
社会舆论,尤其是媒体工作者,此时更多应该站在道德、青年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公正地评断、发掘和报道更具有正面影响和舆论导向的人物和事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更积极的信息和榜样,充分发挥和壮大正能量的影响力;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不因为少数大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而去刻意放大或否定所有大学生的整体发展,更多地应是去鼓励、理解和包容。
(二)高校正确引导和防范
当前大学校园两极分化的问题也将某些高校直接推到了风口浪尖,原因很简单,大学生两极分化看似是在大学产生的,所以应该由大学负责。对此,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思政工作人员更应当倍加细致地深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努力;同时加强防范和引导,控制和消灭当前校园中的一些歪风邪气,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途径和方式,排解他们在大学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三)家长加强交流的深度和有效性
对于家长来说,加强交流与沟通不仅仅只是增加交流与沟通的次数问题,而且要增加交流与沟通的深度与有效性。数据显示,45%左右的家长与学生每周保持了一次左右的电话联系,但半数家长表示,通话时间往往不到一分钟。子女与父母并不愿进行太多或太深入的交流,这是目前一个常见的现象,他们的交流仅停留在表层,就如前面提到的:“钱够不够?”“学校食堂伙食好不好?”等,而对于子女的思想成长没有太多涉及,对于子女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并没有过多关注。
(四)学生清醒、乐观、自信应对
作为本次研究的主体——大学生,应当对自己有较清醒的认识,不要以为进入大学就等于买了保险,功课容易过,时间好打发,生活很轻松,毕业好工作。其实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是一座熔炉,有的人在这里百炼成钢,有的人在这里尸骨无存。广大学子只有清醒认识到当前的形势,用积极乐观、从容自信的心态应对周围环境变化,才能在大学期间度过一段有意义、充实和不让自己后悔的大学生活。
六、 结语
警惕和防范大学生两极分化,是构建和谐温情校园的重要前提,是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玉华.“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及其疏导路径控析[J].中州学刊,2012,(2):104-106.
[2]冯利,贾文静,任仲山,等.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状态变化的实证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2):120-123.
[3]刘会.浅析“马太效应”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及教师之应对[J].学理论,2012,(22):170-172.
[责任编辑: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