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陆相页岩气地质特征

2014-07-25王香增高胜利高潮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年3期
关键词:区长气量页岩

王香增,高胜利,高潮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 引言

目前全球页岩气勘探和开发多针对海相页岩层系,国内页岩气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川盆地、鄂西地区及上扬子区的古生界海相页岩层系[1-2]。近年来,陆相页岩气勘探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石油探区实现突破,通过对该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陆相页岩气进行早期评价及勘探开发先导试验,取得一系列地质认识[3],证实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陆相页岩层系具有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和较大的资源潜力,但陆相页岩气在构造沉积环境、页岩气成因类型、地球化学特征、页岩储集层特征、聚集模式等方面与海相页岩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选取延长石油探区内勘探程度较高的页岩气富集区域作为研究区,总结分析陆相页岩气地质特征。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甘泉地区,北至下寺湾镇,南抵道镇,东达甘泉,西至桥镇(见图1),面积约为2 367.5 km2。研究区陆相页岩气目的层发育于上三叠统延长组。根据标志层和沉积旋回,将延长组自上而下划分为10段(见图2)。作为该区主要烃源岩的页岩层系发育于长9段和长7段:长9段主要发育深湖—半深湖相黑色页岩,局部发育油页岩(即李家畔黑页岩);长7段中下部发育黑色页岩(即张家滩黑页岩),其在盆地内分布稳定,形态为西倾单斜,倾角小于 0.5°,不发育褶皱和断层,局部发育低幅度鼻状隆起(轴向近东西向),是区域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层(见图1)。露头、岩心和镜下观察发现,长7段及长 9段页岩中广泛发育粉砂质夹层和粉砂质纹层,与暗色页岩条带成交互层状产出,是孔隙发育的主要场所,同时增强了页岩脆性,使页岩层系具有可压性,在压裂中利于形成人工裂缝。

图1 研究区长7段页岩顶面构造及页岩分布图

2011年4月,LP177井长7段页岩层段成功压裂并点火试气[3],日产页岩气2 350 m3,成为中国第1口陆相页岩气出气井。随后区内其他页岩气井相继压裂成功并获页岩气流,其中 YYP1井和 YYP3井在长 7段日产页岩气分别超过7 800 m3和16 000 m3,表明陆相盆地中生界页岩也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2 页岩分布特征

2.1 沉积背景

图2 研究区延长组岩性及电性特征

晚三叠世早期(长10—长8段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湖盆雏形阶段[4],长9段沉积期研究区处于半深湖相沉积环境,长9段干酪根为腐泥型和混合型[5-6]。晚三叠世中期(长7段沉积期),盆地进入内陆湖盆时期[4],接受深湖相、半深湖相沉积,湖盆中心位于定边—吴起—富县一带,期间气候暖热湿润,丰富的植物性营养使湖生生物大量繁殖,半深湖相页岩发育,长7段以腐殖-腐泥型有机质为主[5]。长 7段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在湖盆中心相对较高,湖盆至其周边区域总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盆地内大部分区域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Ro值为0.85%~1.20%。

在湖盆的形成阶段(长10段—长7段沉积期),湖盆沿北西—南东向展布,湖盆中心位于定边—吴起—富县一线,地层砂地比小于 22%。结合实际钻井资料,研究区位于盆地南部湖盆中心附近,区内页岩厚度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增加,其总有机碳含量及成熟度也呈增加趋势,从而影响页岩气的生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组沉积期湖盆控制页岩气的分布。

2.2 页岩识别及展布

研究区长7段、长9段页岩放射性矿物含量、总有机质含量高,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三高”特征(见图2),即高声波时差、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声波时差一般为 250~360 μs/m,含气页岩段的均值约为300 μs/m;深感应电阻率一般都大于 35 Ω·m,平均70~80 Ω·m;长7段页岩自然伽马为90~250 API,平均140 API,长9段页岩自然伽马为150~270 API,平均190 API。基于岩心岩性分析,利用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和电阻率曲线可以较好地区分页岩与砂质夹层。依据岩性划分结果对页岩进行压裂试气(见表1),取得了较好成果。LP177井压裂后初始日产气量为2 350 m3。

表1 LP177井页岩段试气结果及测井响应特征

研究区长 7段页岩最大厚度区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见图3),厚度为50~110 m,东北部最薄,一般小于10 m,页岩分布稳定,连续性较好。长9段页岩厚度变化较大,最小为6 m,下寺湾东南部最厚,可达29.6 m(见图4)。相对海相页岩,高频湖进湖退的水动力环境使得陆相页岩中砂质夹层发育,纵向上分割页岩,因此页岩单层厚度及平面展布规模相对海相页岩要小。研究区陆相页岩在成藏条件、气藏特征等方面与海相页岩不同,陆相页岩发育及分布特征是造成这种差异的物质基础。

图3 研究区长7段页岩厚度图

3 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有机质丰度

根据长7段、长9段页岩115个岩心测试数据,长 7段页岩总有机碳含量为 0.46%~25.46%,主频2%~4%,92%的样品总有机碳含量大于2%(见图5),长9段页岩的有机碳含量为0.33%~25.90%,73.5%的样品总有机碳含量大于2%,呈“双峰”式分布,主频分别为 1%~4%,5%~8%(见图 6)。长 7段、长 9段页岩的氯仿沥青“A”峰值含量为 0.10%~1.72%,其中77.3%的样品大于0.50%。页岩氯仿沥青“A”族组分中饱和烃含量为59.68%~74.80%,平均64.28%,相对较高;沥青质含量主要为 1.09%~2.92%,平均1.85%,含量较低;芳烃含量较低,平均 12.46%,饱和烃和芳烃含量比值为3.94~7.18,平均5.15;非烃平均含量19.69%(见表2)。

图4 研究区长9段页岩厚度图

图5 长7段页岩TOC分布频率直方图

图6 长9段页岩TOC分布频率直方图

表2 页岩氯仿沥青“A”族组成

美国含气页岩总有机碳含量为1.5%~25.0%[7-8],其中 Antrim页岩总有机碳含量最高,以密歇根盆地Antrim页岩为例[9],其上部 Lachine段至 Norwood段总有机碳含量较高,为 0.5%~24.0%,埋藏较深的Paxton段总有机碳含量较低,为0.3%~8.0%。研究区陆相页岩总有机碳含量与北美 Barnett、Woodford、Fayetteville页岩类似[8,10-12],比 Ohio、Antrim、New Albany页岩总有机碳含量低,比 Lewis、Haynesville页岩总有机碳含量高[8,11],与海相页岩相比,研究区陆相页岩总有机碳含量属于中等偏高。

统计研究区页岩最大甲烷吸附量、总有机碳含量发现,最大甲烷吸附量(有机质抽提前)与总有机碳含量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见表3),分析认为,该区富有机质暗色页岩中大规模分布吸附态页岩气的可能性较大。

表3 页岩甲烷最大吸附气量与有机地球化学参数

3.2 干酪根显微组分

利用全岩有机岩石学分析方法,采用反射白光与荧光相结合方式,在偏光显微镜和显微分光光度计上对研究区长7、长9段35个页岩样品进行镜下显微组分观察与特征描述。由图7可见,长7与长9段页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主要为壳质组与腐泥组。根据镜下显微组分含量估算,镜质组含量为2%~39%,平均20%,惰质组含量为5%~34%,平均15%。长7段页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中腐泥组最发育,镜质组次之,惰质组最不发育。根据四分法范式图解[13],长 7段样品主要落入Ⅱ1区域,仅2个样品为Ⅲ型;长9段样品同样主要落入Ⅱ1区域,3个样品为Ⅱ2型(见图 8);综合以上研究认为研究区长7和长9段陆相页岩干酪根具有混合型的特点,且以Ⅱ1型(偏腐泥型)为主。

图7 研究区长7、长9段页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三角图

图8 研究区长7、长9段页岩干酪根元素分析范式图解

3.3 有机质成熟度

对研究区长7段6个页岩样品进行成熟度分析测试,测试工作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地球科学与资源工程实验室完成,在光学显微镜下分别对镜质体、惰质体和沥青进行反射率测试,使用钇铝石榴石的反射率作为标定(0.92%),测试过程执行澳大利亚AS2856.3 (2000)测试标准[14]。测试结果(见表4)表明,长7段页岩Ro值为1.25%~1.33%,处于成熟—高成熟热演化阶段,生气能力较强;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埋藏深度,由于缺少长 9段页岩Ro值实测数据,推测长9段页岩Ro值应略高于长7段页岩的Ro值,达到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气潜力。

表4 长7段页岩Ro值测试结果统计表

目前全球页岩气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差异较大,从未成熟到成熟甚至过成熟均有发现[8,11]。New Albany页岩和 Ohio页岩的热成熟度较低,Ro值分别为 0.44%~1.50%和0.4%~1.3%[8,11];Barnett页岩气是源岩在高成熟度(Ro≥1.1%)条件下裂解形成的[15];Appalachian盆地Marcellus页岩成熟度较高(Ro值>1.5%)的地区才有页岩气产出[8,16]。研究区长7、长9段页岩有机质成熟度与国外海相页岩接近,有机质处于热成熟阶段,具有生气能力。若具备其他有利页岩气成藏的条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可以大规模生成页岩气并聚集成藏,研究区页岩气勘探实践已证实这一点。今后页岩气勘探在考虑长 7段沉积期湖盆中心位置的同时应重点寻找热演化程度相对高的地区。由于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存在一期构造热事件[17],在平面上,湖盆中心位置并不一定和烃源岩热演化高值区重叠,所以开展自中生代开始的盆地构造热事件及热演化程度异常差异性研究对页岩气勘探至关重要。湖盆中心位置区域内的高热演化程度地区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3.4 页岩生气阶段与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对研究区长7段露头11个页岩样品进行热压模拟实验。模拟实验加热温度小于300 ℃(Ro<1.12%)时,模拟热解产物以页岩油为主,页岩油(残留油)的含量应达到最大值,当Ro值约为0.83%时,残留油量达61.8 kg/t,恢复的总生油量可达154.5 kg/t;这一阶段生成的气态烃(湿气)较少,累计产气率达11.2 m3/t,气油比较小,为 72.5 m3/t(由于未计算原始样品已生成的烃类气体,实际应大于该值),页岩气含量还可增加。结合成熟度测定结果,研究区生气阶段应为成熟—湿气(原油伴生气)阶段。

分析长7、长9段岩心解吸气以及长2、长6、长8段原油伴生气共13个天然气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发现,原油伴生气和页岩气的碳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为-50.9‰~−44.3‰,乙烷碳同位素组成为−38.2‰~−31.1‰(见表5),表明其为相同的成因类型,是偏腐泥型有机质形成的油型气的典型特征。在天然气来源烷烃碳同位素判识图版中(见图9),以δ13C2=−29‰作为区分腐泥型天然气和腐殖型天然气成因类型的标准[18]。研究区天然气的同位素组成数据均位于偏腐泥型生物形成的天然气区。

在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图版[19-20]上,长 7、长 9段页岩的岩心解吸气以及长2、长6、长8段原油伴生气均处于油型气区。结合成熟度分析,可以判定研究区陆相页岩气为以偏腐泥型为主的干酪根在成熟—湿气(原油伴生气)阶段初次热裂解形成的油型气。

表5 研究区延长组各层位气体碳同位素组成

图9 研究区延长组天然气成因类型烷烃碳同位素判识图版

4 储集层特征

4.1 矿物成分

所分析的23个页岩样品的X射线衍射数据显示:①页岩中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少量酸性喷出岩、变质岩等岩屑。②脆性矿物含量与海相页岩存在差异,如石英含量为20%~30%,平均约为26.3%(见图10),低于北美Barnett页岩和中国南方古生界较高热演化阶段的海相页岩(寒武系—志留系页岩的石英含量为44%~49%)[1,8];长石含量为10.0%~36.9%,平均为24.2%,比北美地区页岩的长石含量(4%~17%)[8,16]要高;③胶结物主要为黏土矿物、方解石、铁白云石、黄铁矿等,除黏土矿物外,其余胶结物含量极低,其中方解石平均含量为1.31%,铁白云石平均含量为0.75%,黄铁矿含量为1.31%;④页岩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且变化大,一般为37.4%~72.8%,平均为40.0%,高于北美Barnett页岩和中国南方古生界较高热演化阶段的海相页岩(其黏土矿物含量为10%~46%),主要包括4类黏土矿物,其中伊/蒙混层矿物的相对含量最高(61.0%~94.0%,平均 80.0%),其次为伊利石(2.0%~26.0%,平均9.1%)和绿泥石(4.0%~14.0%,平均9.4%),还有少量高岭石(平均含量约为 10%)。镜下观察可见石英和长石自生加大、长石和方解石溶蚀、绢云母和高岭石交代等成岩现象。与北美地区海相页岩相比,研究区页岩石英含量偏低,长石和黏土矿物含量偏高。

图10 长7、长9段页岩与国外页岩矿物含量三角图

4.2 页岩物性和微观孔隙特征

页岩储集层有效孔隙度一般小于 10%,渗透率小于 1×10–3μm2,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层。美国主要产气页岩储集层岩心的总孔隙度为 2.0%~14.0%,平均4.22%~6.51%;测井解释孔隙度为4.0%~12.0%,平均 5.2%,渗透率一般小于 0.1×10–3μm2,平均喉道半径小于 0.005 mm[21]。

4.2.1 物性

研究区长7段73个页岩样品实验室岩心物性分析表明,70%样品的渗透率小于 0.01×10–3μm2,渗透率为(0.01~0.05)×10–3μm2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 21%(见图 11)。渗透率大于 0.05×10–3μm2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 9%,平均渗透率为0.163×10–3μm2。孔隙度为0.5%~4.0%,变化范围较大(见图12),平均为1.82%。长 9段 28个页岩样品实验室分析表明,其孔隙度为1.1%~3.4%,渗透率为(0.003 4~0.020 0)× 10–3μm2。据Curtis统计[8],美国典型海相产气页岩孔隙度最高为14%,阿科马盆地 Woodford页岩基质总孔隙度为6.51%,有效孔隙度为4.22%,密歇根盆地Antrim页岩孔隙度为5%~6%,其他盆地普遍高于4%。研究区长7、长9段页岩孔隙度较低,最高为4.0%,平均孔隙度为2%,表明该区陆相页岩物性较差,游离气储集条件相对较差。

4.2.2 孔隙类型

镜下测量结果显示,长7段页岩孔隙以中孔为主,占总孔隙比例达50%以上,微孔隙较发育(见图13)。长9段页岩样品同样具有此特征(见图14)。鄂尔多斯盆地长7、长9段页岩平均孔径主要为6~9 nm,均值为7.2 nm,以中孔为主;Barnett页岩孔隙直径均小于10 nm[23],二者在孔隙结构方面无太大差异。

图11 研究区长7段页岩渗透率分布

图12 研究区长7段页岩孔隙度分布

图13 长7段页岩储集层孔隙结构柱状图

图14 长9段页岩储集层孔隙结构柱状图

微观尺度下,研究区陆相页岩中发育的原生粒间孔主要包括黏土矿物粒间孔和碎屑颗粒粒间孔。黏土矿物粒间孔是由黏土矿物所围成的孔隙空间,在扫描电镜分辨尺度下可观察到两种形态:一种为等轴型(见图15a),多为大孔级别,孔隙形态较圆滑,杂乱分布;另一种为长轴型(见图15b),孔隙形态呈“缝”形,沿黏土矿物层理方向定向分布。此外,页岩中粉砂质纹层较为发育,粉砂质纹层中的石英、长石等刚性碎屑颗粒堆积形成的孔隙空间为碎屑颗粒粒间孔,其孔隙形态呈不规则多边形,主要为微米级大孔(见图15c)。杂基和胶结物常充填于孔隙,残余孔隙多由石英、自生黏土矿物等胶结物的晶间孔(见图15d)和黏土矿物粒间孔组成(见图15e)。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在页岩的砂质纹层中十分常见,主要发育在长石颗粒(见图15f)以及碎屑颗粒粒间填隙物(包括黏土矿物,见图15g)中。部分长石颗粒溶蚀作用较强,可形成微米级大型溶蚀孔洞(见图15h)。另外,长7、长 9段的纯页岩中较少发育有机孔,这与页岩热演化程度有关。有机孔形成于干酪根生烃过程中,孔径为1~10 μm,属大孔级别(见图15i),孔隙形态多为圆形,兼有三角形、多边形及不规则长条状,主要分布于干酪根边缘区域。

图15 延长组页岩孔隙类型

5 页岩含气性特征

5.1 总含气量

为了保证现场解吸实验的准确性,钻井取心过程应尽可能快。取出岩心后迅速放入密封罐内密封,密封罐放置于预先加热的水浴箱内,模拟储集层温度。实验得到研究区 6口井不同层位的岩心样品现场解吸数据,分别应用直线法和多项式方法回归(见表6)并进行对比。

应用直线法计算的总含气量为1.91~3.05 m3/t,应用多项式法计算的总含气量为2.04~8.10 m3/t。一般多项式法拟合得到的损失气量(纵坐标截距的绝对值)大于直线拟合法。LP194井长7段1 527.89 m岩心现场解吸数据拟合结果显示(见图16),与直线法拟合相比,多项式法拟合结果的相关系数较高,显示出较好的拟合程度,且所得损失气量也较高(多项式拟合得到的值为 6.200 m3/t,而直线拟合得到的值为 1.150 m3/t)。由于钻井取心时间较长,损失气体时间增加,造成直线拟合方法得到的体积值低于真实值。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含气量测井解释结果(含气量为 2.57~6.93 m3/t),认为多项式拟合较准确,基于多项式的计算可较为真实地反映页岩含气特征。

表6 两种拟合方法所得含气量计算结果统计

图16 两种方法计算的LP194井(1 527.89 m)页岩损失气量(t—时间,min;q—解吸气含量,L)

含气量受多种地质条件影响,不同盆地含气量差异较大。中国四川盆地川南地区龙马溪组和筇竹寺组海相页岩含气量为0.8~2.0 m3/t[2],四川盆地东南缘焦石坝龙马溪组页岩含气量为2.30~2.96 m3/t[24],本文研究区应用多项式法计算的总含气量为2.04~8.10 m3/t,相对于海相页岩,研究区陆相页岩含气量表现出中等偏高的特征。

5.2 吸附气含量

实际估算页岩气藏吸附气含量时多采用等温吸附曲线法,该方法采用等温吸附模拟实验,建立吸附气含量与压力、温度的关系模型。页岩气吸附与煤吸附气有相似之处,其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规律。因此可通过分析页岩的甲烷等温吸附曲线特征了解其吸附能力。

研究区页岩主要埋深为800~1 600 m,平均地热梯度为3.3 ℃/100 m,长7、长9段页岩平均地层温度近50 ℃。因此本次研究在50 ℃下测试页岩的甲烷吸附等温曲线(见图 17)。当压力小于 8 MPa时,长 7段页岩甲烷吸附气量随压力增加而显著增大,当页岩甲烷吸附压力大于8 MPa时,多数样品的甲烷吸附量基本不再增加,最大甲烷吸附气量为1.17~3.68 m3/t,平均2.46 m3/t。长9段页岩全岩甲烷吸附量变化范围相对较小(见表7),测试压力范围内(12.693 MPa)甲烷的最大吸附量为1.58~2.62 m3/t,平均2.04 m3/t。

图17 长7段页岩等温吸附曲线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长7段页岩样品在5 MPa压力下最大吸附气量均已达到最低工业标准1 m3/t,部分样品甚至超过2 m3/t(见图17),研究区长7段地层压力约为7 MPa,可见在地层条件下页岩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若有充足的烃源供给,页岩吸附气量完全可以达到工业开发要求。

表7 研究区长7、长9段各相态页岩气含量和资源量

5.3 游离气含量

游离态页岩气主要储存于页岩孔隙与裂隙中,其含量与保存条件密切相关。Mavor根据Barnett页岩气特征认为,基质孔隙中游离态页岩气占天然气总含量的比例超过50%[25],而Martini等[9]研究认为Michigan盆地Antrim页岩以吸附态页岩气为主,游离态页岩气仅占页岩气总量的25%~30%。国内学者研究认为气体在页岩层中赋存相态取决于页岩中含气量的大小[26-28]。

根据页岩地层温度和压力,利用PVT方程计算研究区长 7段页岩的游离气含量。标准状态下,研究区长 7段页岩游离气含量为 0.35~2.06 m3/t,平均 1.75 m3/t;长9段页岩游离气含气量为0.23~1.85 m3/t,平均 1.59 m3/t(见表 7)。

5.4 溶解气含量

采用PVT方程估算页岩溶解气量,该方法能较好地预测和反映实际溶解气油比[29]。天然气主要溶解于氯仿沥青“A”的饱和烃和芳香烃中,沥青和非烃中的溶解气量很少,因此为了准确计算溶解气含量,需求取芳香烃和饱和烃的含量。

根据实测数据,页岩中总烃的平均含量为78.5%,故总烃占氯仿沥青“A”的平均含量取78.5%。由于缺少研究区页岩含水饱和度实测数据,根据页岩气井测井解释结论,确定页岩中平均含水饱和度为8%。最终根据实测的氯仿沥青“A”值和采样深度,并结合其温度和压力,计算页岩溶解气量。

利用上述方法计算得到,长 7段页岩溶解气含量为0.28~1.07 m3/t,平均0.55 m3/t,长9段页岩溶解气含量为0.18~0.66 m3/t,平均0.43 m3/t(见表7)。

6 研究区陆相页岩气资源量

研究区内既有页岩气井,也有石油探井,地质资料丰富,对陆相页岩气地质特点认识清楚,含气量测试数据较丰富,因而采用静态法中的容积法计算页岩气资源量准确度较高。

研究区内页岩分布比较稳定,单层页岩厚度大于10 m,累计厚度大于40 m,TOC含量大于2.0%,总含气量大于1 m3/t;有机质成熟度大于0.5%;资源量计算中,可确定研究区页岩面积2 367.5 km2。分别计算两套页岩(长7段和长9段)吸附气、溶解气和游离气的含量。吸附气量、游离气量、溶解气量相加即得整个研究区的页岩气资源量。计算中的各参数主要为实测值,测井值为辅:长7段页岩厚度为20.6~65.7 m,长9段页岩厚度为6.58~29.62 m;各层页岩密度取该层井点实测值的平均值,长7段页岩密度为2.53 g/cm3,长9段页岩密度为2.60 g/cm3(见表7)。估算研究区长7段页岩气总资源量为5 318.27×108m3,长9段页岩气总资源量为3 067.29×108m3,本区页岩气总资源量为 8 385.56×108m3。

7 结论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中期湖盆发育,控制页岩气源岩和储集层的形成与分布,目前已勘探并获得页岩气流的井位均分布于湖盆沉积中心附近页岩沉积较厚的区域。

研究区长7、长9段陆相页岩TOC值较高,生气母质具有混合型的特征,干酪根以Ⅱ1型(偏腐泥型)为主,Ro值为1.25%~1.33%,处于成熟—湿气(原油伴生气)阶段。页岩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黏土矿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是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多为纳米级中孔,平均孔径为7.2 nm,表现为低孔特低渗—致密的物性特征。

研究区陆相页岩气为偏腐泥型生物初次热裂解形成的油型气,赋存形式多样,吸附态、游离态和溶解态并存。采用容积法估算研究区延长组页岩气总资源量为8 385.56×108m3,表明该区陆相页岩气资源潜力较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院戴金星院士、罗晓容研究员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董大忠、王大锐教授等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1]张金川, 姜生玲, 唐玄, 等.我国页岩气富集类型及资源特点[J].天然气工业, 2009, 29(12): 109-114.Zhang Jinchuan, Jiang Shengling, Tang Xuan, et al.Accumulation types and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gas in China[J].Natural Gas Industry, 2009, 29(12): 109-114.

[2]《页岩气地质与勘探开发实践丛书》编委会.中国页岩气地质研究进展[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1: 180-181.Editorial Committee of Shale Gas Geology and E&D Applications Series.Progression of geologic research of shale gas in China[M].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1: 180-181.

[3]王香增, 张金川, 曹金舟, 等.陆相页岩气资源评价初探: 以延长直罗—下寺湾区中生界长7段为例[J].地学前缘, 2012, 19(2): 192-197.Wang Xiangzeng, Zhang Jinchuan, Cao Jinzhou, et al.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evaluation of continental shale gas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f Chang 7 of Mesozo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Zhiluo—Xiasiwan area of Yanchang[J].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12, 19(2):192-197.

[4]杨华, 窦伟坦, 刘显阳, 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沉积相分析[J].沉积学报, 2010(2): 254-263.Yang Hua, Dou Weitan, Liu Xianyang, et al.Analysis on sedimentary facies of member 7 in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 in Ordos Basin[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0(2): 254-263.

[5]吉利明, 吴涛, 李林涛.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干酪根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34(4): 424-428.Ji Liming, Wu Tao, Li Linta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erogen in Yanchang Formation source rocks, Xifeng area, Ordos Basin[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7, 34(4): 424-428.

[6]周进高, 姚根顺, 邓红婴, 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勘探潜力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35(3): 289-293.Zhou Jingao, Yao Genshun, Deng Hongying, et al.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Chang 9 member,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8, 35(3): 289-293.

[7]董大忠, 邹才能, 李建忠, 等.页岩气资源潜力与勘探开发前景[J].地质通报, 2011, 30(2/3): 324-336.Dong Dazhong, Zou Caineng, Li Jianzhong, et al.Resource potential,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shale gas in the whole world[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1, 30(2/3): 324-336.

[8]Curtis J B.Fractured shale-gas systems[J].AAPG Bulletin, 2002,86(11): 1921-1938.

[9]Martini A M, Walter L M, Ku T C W.Microbial produc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gases in sedimentary basins: A geochemical case study from a Devonian shale gas play, Michigan basin[J].AAPG Bulletin, 2003, 87(8): 1355-1375.

[10]Bowker K A.Barnett shale gas production, Fort Worth Basin: Issues and discussion[J].AAPG Bulletin, 2007, 91(4): 523-533.

[11]Vello A K, Scott H S.Worldwide gas shales and unconventional gas:A status report[R].Copenhagen: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2009.

[12]Ratchford M E.The Fayetteville Shale Play: A geologic overview[R].Kansas: Mid-Continent Section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2007.

[13]秦建中.中国烃源岩[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32-33.Qin Jianzhong.Chinese source rocks[M].Beijing: Science Press,2005: 32-33.

[14]Standard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AS 2856.3, 2000.Coal petrography—Part 3: Method for microscopical determination of the reflectance of coal macerals[S].Australia: Standards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2.

[15]Travis J K, Lance W C, John A B, et al.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he Barnett Shale(Mississippian), Delaware Basin, west Texas and southeastern New Mexico[J].AAPG Bulletin, 2008, 92(8): 967-991.

[16]Chalmers G R, Bustin R M, Power I M.Characterization of gas shale pore systems by porosimetry, pycnometry, surface area, an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 analyses: Examples from the Barnett, Woodford,Haynesville, Marcellus, and Doigunits[J].AAPG Bulletin, 2012,96(6): 1099-1119.

[17]任战利, 张盛, 高胜利, 等.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程度异常分布区及形成时期探讨[J].地质学报, 2006, 80(5): 674-684.Ren Zhanli, Zhang Sheng, Gao Shengli, et al.Research on region of maturation anomaly and formation time in Ordos basin[J].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6, 80(5): 674-684.

[18]刚文哲, 高岗, 郝石生, 等.论乙烷碳同位素在天然气成因类型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 1997, 19(2): 164-167.Gang Wenzhe, Gao Gang, Hao Shisheng, et al.Carbon isotope of ethane applied in the analyses of genetic types of natural gas[J].Experimental Petroleum Geology, 1997, 19(2): 164-167.

[19]戴金星, 戚厚发.我国煤成烃气的δ13C—Ro关系[J].科学通报,1989(9): 690-692.Dai Jinxing, Qi Houf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δ13C andRoin coalgenetic gas,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89(9): 690-692.

[20]戴金星, 于聪, 黄士鹏, 等.中国大气田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若干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1): 1-13.Dai Jinxing, Yu Cong, Huang Shipeng, et al.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gas fields in China[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4, 41(1): 1-13.

[21]Robert G L, Robert M R, Stephen C R, et al.Morphology, genesis,and distribution of nanometer-scale pores in siliceous mudstones of the Mississippian Barnett shale[J].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2009, 79(12): 848-861.

[22]Ross D J K, Bustin R M.The importance of shale composition and pore structure upon gas storage potential of shale gas reservoirs[J].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9, 26(6): 916-927.

[23]Slatt R M, O’Brien N R.Pore types in the Barnett and Woodford gas shales: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ing gas storage and migration pathways in fine-grained rocks[J].AAPG Bulletin, 2011, 95(12):2017-2030.

[24]郭彤楼, 张汉荣.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1): 28-36.Guo Tonglou, Zhang Hanrong.Formation and enrichment mode of Jiaoshiba shale gas field, Sichuan Basin[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4, 41(1): 28-36.

[25]Mavor M.Barnett shale gas-in-place volume including sorbed and free gas volume[R].Texas: AAPG Southwest Section Meeting, 2003.

[26]李玉喜, 乔德武, 姜文利, 等.页岩气含气量和页岩气地质评价综述[J].地质通报, 2011, 30(2/3): 308-317.Li Yuxi, Qiao Dewu, Jiang Wenli, et al.Gas content of gas-bearing shale and its geological evaluation summary[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1, 30(2/3): 308-317.

[27]张晓宝, 徐永昌, 沈平, 等.我国不同赋存状态烃类气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 1997, 12(3): 230-235.Zhang Xiaobao, Xu Yongchang, Shen Ping, et al.Research summary and prospects of hydrocarbon gases preserved in different states in China[J].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1997, 12(3): 230-235.

[28]王飞宇, 贺志勇, 孟晓辉, 等.页岩气赋存形式和初始原地气量(OGIP)预测技术[J].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3): 501-509.Wang Feiyu, He Zhiyong, Meng Xiaohui, et al.Occurrence of shale gas and prediction of original gas in-place(OGIP)[J].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1, 22(3): 501-509.

[29]Kartoatmodjo F, Schmidt Z.Large data bank improves crude physical property correlations[J].Oil & Gas, 1994, 92(27): 51-55.

猜你喜欢

区长气量页岩
页岩超临界态吸附气量计算模型
气量可以学习吗
大港油田稳步提高产气量 提前4个月完成全年指标
气量三层次
页岩气开发降温
姬塬油田吴420区长61油藏流动单元研究
大路沟二区长6油藏合理开发技术方案探讨
姬塬油田黄39区长8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初步估计为31万亿m3
页岩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