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模式的历史演进分析
2014-07-25刘烈宏
刘烈宏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制约企业发展的通信和交通等因素被大大减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不仅仅是由企业是否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来决定,而更大程度上是由企业是否处在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中来决定。产业链竞争力已代替产品竞争力成为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先进产业的代表,由于具有创新和风险并存、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研发投入高制造成本低、需求方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用户高度依赖性、标准化程度高、高渗透性等方面的特点,产业分工不断细化深化,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变革,创新形成了全产业链竞争力模式、平台产业链竞争力模式和联盟产业链竞争力模式等不同形式的产业链竞争力模式,而这种产业链模式的发展演进是与产业分工方式的演变相适应的。
1 经济社会已从自然分工和专业化分工向模块化分工和网络化分工发展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与人之间分工程度不断细化、分工方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基于自然资源的自然分工,逐渐出现了基于生产技能的专业化分工,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又出现了基于产品功能的模块化分工,以及基于知识共享的网络化分工等四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
1.1 自然分工阶段
人类社会最初的分工是自然分工。自然分工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人天生具备的体力和能力等自然因素而产生的分工,如男子狩猎、打渔、耕田,女子织补、养殖、持家等。第二阶段是基于人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分工深化,出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一方面导致人们开始沿着不同的专业方向不断积累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受自然资源的约束而出现边际效益不断递减。自然分工促进了市场交易的发展,而市场交易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更深更细的分工。
1.2 专业化分工阶段
人类社会经历的第二次分工演化是社会分工,也称为专业化分工。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后,分工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复杂,出现了人与机器的分工、机器与机器的分工和人与人的分工。亚当.斯密认为交换促进了分工,分工产生于人的交换本性,分工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特别强调了协作与分工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专业化分工可以产生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协调经济三方面效益,并体现了分工效率由低向高逐渐演化的过程。首先,由于不同经济主体拥有不同资源,由此产生了基于资源的分工并产生了分工收益;其次,随着分工的不断强化和细化,生产要素变得更加稀缺,各经济主体可以共享或使用的资源越来越多,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有效地节约了许多无效劳动;最后,随着分工进一步细化和企业组织的不断演变,对不同经济主体所拥有资源垄断优势的有效利用和组织外部规模经济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产生了不同经济主体与不同组织之间的协调经济。总体来看,比较优势体现了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取长补短或是优势创造的协调,规模经济则体现了组织内外资源的协调,而协调经济则更表现出了全方位的协调。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益促使一个组织尽可能地将不同资源和技能整合在一起,形成全产业链或企业集团式的集聚效应。
1.3 模块化分工阶段
人类社会经历的第三次分工演化是模块化分工。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不断深化,人类社会生产率也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分工日益细化,分工链条不断延伸,系统风险越来越大,需要协调的主体越来越多,协调范围越来越大,协调难度也越来越高。这时,社会制度的演进朝着两个方向尝试,一个方向是不断通过制度变迁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专业化分工向更细更深发展,另一个方向是不断探寻专业分工方式,以解决由于分工细化带来的系统风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此产生了两个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分支科学,一个以产权、激励、约束等为重点的制度经济学说,另一个是以非组织形态结合在一起的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的模块化分工体系,这时,基于生产技能的专业化分工开始向基于产品功能的模块化分工发生演化。当众多企业围绕一个产品形成分工协调时,往往会产生一个拥有核心技术的核心企业,主要负责技术的不断创新、用户平台的维护和技术规则的制定,平台产业链竞争力模式就此产生。
1.4 网络化分工阶段
人类社会经历的第四次分工演化是网络化分工。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社会带来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分工、占有、垄断已逐渐成为过去,而共生、共享、共赢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互联网日益成为与自来水、电、公共交通等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的今天,知识在大范围内的传播和共享已成为可能,知识已与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等一样,成为企业的主要经济要素之一。其中组织结构知识和组织管理知识受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最大。组织结构知识主要涉及分工协调的组织框架和由此形成的产业型态,在互联网全球化分布的条件下,不必为了完成一个功能相同的产品而将不同地域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互联网能将分布于全球各地的不同生产要素及时整合在一起,因而形成分散的组织结构。组织管理知识主要包括企业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等根据自身所处行业、资源状况等因素形成的一套独特知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拥有这些特殊优势资源的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威,其独特的核心技术和设计生产规则也能成为其他企业共同遵守的准则,因而形成相互间分工更加明晰,各司其职的联盟产业链竞争力模式。
2 专业化分工、模块化分工与网络化分工的关系
专业化分工、模块化分工和网络化分工既代表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具有明显的区别,又有极大的关联和继承性,具有明显的联系。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专业化分工是模块化分工的基础,模块化分工是网络化分工的基础
专业化分工是交易效率提高、技术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结果。分工越细,分工程度越高,专业化水平就越高,单位交易费用表现出的交易效率就越高。另外技术的不断创新导致交叉性技术、边缘性技术不断出现,随之而来的分支技能也不断出现,产生了更细的专业化分工。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产品与产品之间竞争的主要方式。
模块化分工是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系统风险越来越大的基础上,将已经专业细分的各个部分,按照功能相近的原则,将功能相近的一组产品集成到一起,增强了模块化产品针对某一应用方面的通用性,使上下游产品以一种更加紧密的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
网络化分工是在模块化分工的基础上,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突破使模块化生产方式在更大范围和更快时效内得到应用,各模块按照生产知识和产品功能分工,每一个模块都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具有明显而巨大的正外部性,具有赢者通吃的特性。
2.2 专业化分工关注成本节约,模块化分工允许适度竞争,网络化分工鼓励充分竞争
专业化分工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获得分工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由于更多人参与而产生的节约成本。通常情况下,交易效率提高会导致专业化分工水平上升,每个专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下降,竞争程度随之下降,社会整体成本下降。
模块化分工允许不同研发主体在遵循最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围绕同一模块同时开展研发活动。因此,模块化分工并不追求成本的节约,相反由于允许多个研发主体的竞争性参与,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冗余浪费”。
网络化分工集聚了掌握不同知识、不同技能、不同工具的许多研发主体,完全按照市场需求开发技术产品,由于网络化分工的开放性,参与研发技术产品的主体更多,竞争性更强,开发的模块也具有更高的环境适应性和抗风险性,更加符合复杂系统开发的要求。同时,在产业链下游被广泛应用的模块,是在众多模块中优胜劣汰的结果,这种正向激励机制可以鼓励各研发主体开发出更符合技术发展趋势、更多功能、更高性能的产品模块。
2.3 专业化分工关注分工细化,模块化分工关注组织效率,网络化分工强调融合发展
专业化分工是随着分工而不断演化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分散在不同的专业人员中,由于知识和技能的差异甚至垄断,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和经济结构,因此,专业化分工多关注的是由于分工的细化和深化,能否节省更多的内生交易费用,并进一步将分工推向细化和深化。
模块化分工是通过市场规则限制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使每一个人、每一个经济组织在处于信息劣势时,都能享受由不同专业带来的收益。因此,模块化更多关注的是专业化分工后不同企业和经济组织如何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如何在知识和技术高度分割和界面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下整体获得创新和发展。
网络化分工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促使高度分散化和不对称的知识和技能,在不同的经济主体和组织间能够共享。因此,网络化分工更多强调在全球互联网广泛分布的条件下,众多的中上游模块产品如何满足下游和终端产品的需要,终端产品如何有效利用中上游的模块技术和产品。
2.4 专业化分工注重专业技能,模块化分工强调综合技能,网络化分工提倡共享共赢
专业化分工主要来源于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特定知识,而专业技能和特定知识是人们从经济活动中专门学习、训练、实践获取的。随着专业技能和特定知识的增加,个人活动范围缩小,专业化水平随之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也不断加深,所有人的专业化技能合起来就形成了分工经济。
模块化分工是在专业化分工更深更细后,出现了更多的机会主义和更多的规模不经济时产生的,所以模块化分工本质上是对专业化分工的纠偏和修正。因此,模块化分工除了注重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外,更加注重具备综合视野和跨学科知识,能识别技术发展方向,并能对模块功能有准确判断的综合性人才。
网络化分工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大大突破了通信和交通的障碍后,知识和信息传输和共享的成本大大降低,由此产生了以参与和共享为荣的价值观。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创新源多,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个人或经济主体如果不将自己拥有的技术和知识快速分享传播出去,这个技术和知识很快就会贬值或落伍。因此,共享共赢成了网络化分工最重要的特点。
3 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模式的历史演进
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不断演化是由市场竞争推动的,也是产业链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从产业链的演化形式来看,产业链结构随着产业链模式的演进也在不断转换和升级。从自然分工(市场交易)—规模经济(企业)—专业化分工(全产业链)—模块化分工(平台产业链)—网络化分工 (联盟产业链),产业链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其禀赋的资源也越来越高级,其代表产业形态也越来越先进,如表1所示。
表1 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的分工结构及演变
3.1 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企业阶段
在经济社会的初级发展阶段,人们以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初级技能,形成了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再以各人分工后生产的不同产品在市场上交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不断重复从事专一工作的技能不断熟练,相应的知识积累也越来越多,导致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分工细化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由于分工链条延长的机会主义等系统风险加大,市场交易成本由此升高。这时需要将分工链上的一些相近环节集成到一个组织框架内,用组织内部较小的协调成本代替较长分工链条上的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就出现了。
3.2 以初级资源禀赋和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全产业链阶段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初级经济资源都非常短缺,控制了短缺资源的上游企业常常给交易增加了许多困难,使企业间交易成本增大,这时人们通常通过契约、联合等各种手段加快资本、土地等初级资源的集中,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这就是全产业链的规模经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深化,人们逐渐摆脱了对初级资源的依赖,技术、知识和制度等中级经济资源开始对产业链的竞争力发挥主导作用。一个产业链系统只有拥有了先进的技术、高效的制度等资源,才能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也才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技术、知识和制度等中级资源的掌握要比土地等初级资源有更高的门坎,不仅需要大规模教育来推动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更需要通过更进一步深化分工,在专业化分工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这就是完善协调基础上的全产业链专业化分工。
3.3 以模块化分工为基础的平台产业链阶段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整个社会的知识存量快速增加,推动了全社会的技术进步,也促进了产业间相互融合,不仅使生产流程更加复杂化,也使产业链分工结构更加细化。这时。专业化分工的负效应开始显现:一方面是随着全产业链链条延长,其外部规模不经济开始出现,全产业链风险开始增大;另一方面是过于细化的分工结构导致产业链内部的协调组织难度加大,产业链的整体系统抗风险能力降低。这时,知识、制度、模块化等成为产业链最重要的要素。尤其是以功能再整合为基础的模块化,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人员合作和技术交流,更容易出现创新性的产品,这就出现了平台产业链。平台产业链中既有核心企业制定的整体设计规则和制造流程,又有各个模块单元之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隐性规则,因此,以核心企业为牵引,以模块化设计和生产为基础的平台产业链模式,与全产业链相比是一种结构更复杂,层级更高,竞争力更强的产业链模式。
3.4 以网络化分工为基础的联盟产业链阶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取得突破,技术的突破使模块化生产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快的时效内得到应用,这时,知识共享和网络成为产业链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联盟产业链模式就出现了。在网络化分工的前提下,联盟产业链的模块不是按照生产工艺和生产技能分工的,而是按照生产知识和产品功能分工的;联盟产业链的创新不是由一个顶层集团(全产业链)或核心企业(平台产业链)主导的,其基于知识共享的创新模式是分散在各个模块中的,每一个模块在遵循设计规则的前提下自主创新;联盟产业链的创新既有功能产品的创新,又有功能实现方式的创新,还有不同模块之间的组合创新;联盟产业链实现了分散式的知识创新,是知识共享基础上的知识竞争,这种竞争由于联盟各企业竞相分享自己的知识,而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又加快了知识共享和更新的速度,使得联盟产业链各环节参与竞争的主体更多、竞争程度更加激烈。联盟产业链模式下知识和网络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共享和使用越多,获取的利益就越大,具有明显而巨大的正外部性,因此,不像全产业链和平台产业链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市场的成本和收益必然会趋向一个动态平衡一样,联盟产业链具有赢者通吃的特性,一旦一项标准或规则在竞争中得先机或优势,其他标准或规则基本上就完全失去了机会。
[1]约翰·盖特纳.战略供应链联盟[M].宋华,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刘易斯.布兰斯科姆等著.知识产业化—美日两国大学与产业之间的纽带[M].尹宏毅,苏竣,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公司新的经济意义[M].王铁生,葛立成,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朱瑞博.价值模块的虚拟再整合:以IC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8-35.
[6]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郁义鸿,管锡展.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