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点滴体会
2014-07-25文/谢丽君
文/谢丽君
摘 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研究教材、研究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重视与同事们的交流和课后反思,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善于向别人学习较优秀的教法,从而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循序渐进;设置悬念;抓住细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不难理解数学的学习理念是什么了,但要在课堂实践中真正去贯彻这些理念,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数学的环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研究教材、研究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重视与同事们的交流和课后反思,找出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善于向别人学习较优秀的教法,从而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以下是本人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
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凡事都不能操之过急,要有所计划与安排。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内容、重难点。我认为,首先应当先理解教材意图,吃透教材的具体目标;抓住一节课当中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如何才能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教学某个知识点时,要从学生学过的知识中选择他们最容易接受、最接近本课知识点的旧内容,再引入新的内容,要化难为易,从简单的入手再循序渐进地学习困难的东西,逐步分解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如,学生在学习掌握乘法口诀这部分知识点时,就要抓住以“5的乘法口诀”知识点来入门,并根据前几节课中学生学习接触了乘法的意义,3个4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3×4=12(个)或4×3=12(个)来表示比较简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时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抓住“乘法的意义”这个重点来突破怎样理解学习“乘法口诀”这个难点了;然后利用“5的乘法算式”,逐步推出“5的乘法口诀”。(1)★1个5表示→1×5=5或5×1=5→(口诀:一五得五)。(2)★★2个5表示→2×5=10或5×2=10→(口诀:二五一十)。(3)★★★3个5由学生写算式和口诀。(4)★★★★……(5)★★★★★……一直写到(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最后请学生观察并说说两句口诀之间的规律。——(生:相邻的积都相差5)。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教学其余的乘法口诀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学生学习起来相对会觉得比较容易,记起来也较快。
二、设置悬念,激发求知
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否强烈,对于一节课的成功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可以这样:(1)要设置好课前情景,一节课如何设置悬念,教师如何抛砖引玉很重要。(2)有一些课可以以问题未能解决为条件,要求学生想出可行的办法来解决,把学生当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时学生就会开始重视他们所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就会带着问题悬念进入教师事先设置好的问题情境,想着该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就要以多种方法让学生去尝试,使学生不断去追求最好的数学方法,并能很容易地记住这个知识点。在教学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周长”这一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来引出这一概念,如,学生桌的周长、一片叶子的周长、一把扇子的周长、黑板的周长等,这些物体的周长分别在哪里,请学生用手摸出来,引出悬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们的周长),接着追问叶子、扇子的周长该怎样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的量法),然后教师指导两名学生用绳子量出叶子的一圈,接着再用尺子量这一圈绳子的长度,学生恍然大悟,一下子豁然开朗,这个办法真绝哦!终于发现了解决“不规则图形周长”这个难题了。在之前这个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要求学生采用同桌一起合作量出桌面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桌面的周长,如,长92厘米、宽34厘米,学生得出了不同的方法:(1)92+92+34+34或92+34+92+34;(2)92×2+34×2,很多学生都非常赞同第2种方法,教师告诉学生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只有两步,而第2种方法有三步,然后请学生观察第一种方法:92+34+92+34可以写成(92+34)+(92+34),问学生是否有什么发现,学生脱口而出——有两个(92+34),可以写成(92+34)×2,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算式写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宽)×2;学生发现第3种方法只有两步,确实比较简便,以此为基础应用公式进行解决其他问题,以此为契机来教学正方形的周长就比较容易了。如,一块正方形桌布,边长是80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请学生列出不同的方法:(1)80+80+80+80=320(厘米);(2)80×4=320(厘米),学生自然发现了第2种方法最简便,再要求学生正确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这已经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三、抓住细节,发现规律
作为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反思,善于积累经验,善于总结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以便于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从中择优应用。抓住细节,也是让学生细心观察问题,掌握比较、概括、迁移等方式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所以,渗透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如,在教学“时、分、秒”这课时,其中有个内容是计算经过的时间,算出:9:40-11:20经过了多长时间,列成算式:11:20-9:40这时就会发现20分减40分不够减,可以介绍计算方法,我推荐了这样一种方法给学生,利用“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迁移到时间的计算方法:——“几分如果不够减,就从几时里退1时,在几分里加60分后再减”。根据这个规律,11:30-9:40(退1时剩10时,20分+60分=80分)→就变成:10:80-9:40=1小时40分,学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很容易理解,计算起来也挺方便的,所以,在后面类似的练习题中,学生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运用这个方法进行解题。又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单元知识点时,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在学生掌握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后,先生学生分清问题问什么,以哪里为中心。如,观察地图九寨沟在福州的 面,北京在九寨沟的面,前一个是问九寨沟在什么方位是问题,以福州为中心,那么可以在“福州”这个点上画出十字架,标出8个方向,从而得出结论。后一个同理是问“北京”的具体位置也是问题,以“九寨沟”为中心,做法跟前面一样,而学习路线图也是要抓住中心点画十字架并标明方向才能解决方向问题,如,写出从西站往哪些方向,经过哪些站点才能到达火车站,这时我推荐的方法是从哪个站点经过就要以这个站点为中心画十字架并标方向,以西站、中山站、九龙站、邮局、大学城这些站点为中心,都要在这些点上画十字架、标方向,就能得出所要的路线。
■
四、观察对比,抓住本质
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对比问题,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培养他们日后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技巧,对数学具有特殊的敏感,这是让学生为将来继续学好数学做长远的打算,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课时,学生在学习了“数格子”计算出面积的方法后,教师问学生如果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那要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地或花圃的面积”,运用“数格式”的方法行得通吗?(生答:行不通)在学生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算出面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同桌交流后再动手操作,把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让学生先画一画,再剪一剪,然后组合成学过的图形,学生剪成以下几种:
(1)■
(2)■
接着请学生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问底和高分别在长方形的哪些边上?这时转化成什么边了?(生得出:这时平行四边形的底转化成长方形的长,高转化成长方形的宽)再请学生尝试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说说为什么。(学生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因为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底对应长,高对应宽,面积不变。)最后再运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花圃的面积。对比了“数格子”的方法与应用“公式法”这两种,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用公式法比较简便。
总之,无论教学哪个学段,都要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作为导向的航标,学习它的精神,抓住里面的精髓,从完成总体目标到各个分解的具体目标,都应当十分明确,用辩证的方法教好每一阶段的内容。
编辑 鲁翠红
摘 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研究教材、研究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重视与同事们的交流和课后反思,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善于向别人学习较优秀的教法,从而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循序渐进;设置悬念;抓住细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不难理解数学的学习理念是什么了,但要在课堂实践中真正去贯彻这些理念,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数学的环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研究教材、研究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重视与同事们的交流和课后反思,找出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善于向别人学习较优秀的教法,从而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以下是本人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
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凡事都不能操之过急,要有所计划与安排。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内容、重难点。我认为,首先应当先理解教材意图,吃透教材的具体目标;抓住一节课当中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如何才能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教学某个知识点时,要从学生学过的知识中选择他们最容易接受、最接近本课知识点的旧内容,再引入新的内容,要化难为易,从简单的入手再循序渐进地学习困难的东西,逐步分解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如,学生在学习掌握乘法口诀这部分知识点时,就要抓住以“5的乘法口诀”知识点来入门,并根据前几节课中学生学习接触了乘法的意义,3个4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3×4=12(个)或4×3=12(个)来表示比较简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时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抓住“乘法的意义”这个重点来突破怎样理解学习“乘法口诀”这个难点了;然后利用“5的乘法算式”,逐步推出“5的乘法口诀”。(1)★1个5表示→1×5=5或5×1=5→(口诀:一五得五)。(2)★★2个5表示→2×5=10或5×2=10→(口诀:二五一十)。(3)★★★3个5由学生写算式和口诀。(4)★★★★……(5)★★★★★……一直写到(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最后请学生观察并说说两句口诀之间的规律。——(生:相邻的积都相差5)。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教学其余的乘法口诀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学生学习起来相对会觉得比较容易,记起来也较快。
二、设置悬念,激发求知
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否强烈,对于一节课的成功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可以这样:(1)要设置好课前情景,一节课如何设置悬念,教师如何抛砖引玉很重要。(2)有一些课可以以问题未能解决为条件,要求学生想出可行的办法来解决,把学生当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时学生就会开始重视他们所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就会带着问题悬念进入教师事先设置好的问题情境,想着该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就要以多种方法让学生去尝试,使学生不断去追求最好的数学方法,并能很容易地记住这个知识点。在教学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周长”这一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来引出这一概念,如,学生桌的周长、一片叶子的周长、一把扇子的周长、黑板的周长等,这些物体的周长分别在哪里,请学生用手摸出来,引出悬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们的周长),接着追问叶子、扇子的周长该怎样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的量法),然后教师指导两名学生用绳子量出叶子的一圈,接着再用尺子量这一圈绳子的长度,学生恍然大悟,一下子豁然开朗,这个办法真绝哦!终于发现了解决“不规则图形周长”这个难题了。在之前这个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要求学生采用同桌一起合作量出桌面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桌面的周长,如,长92厘米、宽34厘米,学生得出了不同的方法:(1)92+92+34+34或92+34+92+34;(2)92×2+34×2,很多学生都非常赞同第2种方法,教师告诉学生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只有两步,而第2种方法有三步,然后请学生观察第一种方法:92+34+92+34可以写成(92+34)+(92+34),问学生是否有什么发现,学生脱口而出——有两个(92+34),可以写成(92+34)×2,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算式写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宽)×2;学生发现第3种方法只有两步,确实比较简便,以此为基础应用公式进行解决其他问题,以此为契机来教学正方形的周长就比较容易了。如,一块正方形桌布,边长是80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请学生列出不同的方法:(1)80+80+80+80=320(厘米);(2)80×4=320(厘米),学生自然发现了第2种方法最简便,再要求学生正确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这已经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三、抓住细节,发现规律
作为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反思,善于积累经验,善于总结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以便于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从中择优应用。抓住细节,也是让学生细心观察问题,掌握比较、概括、迁移等方式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所以,渗透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如,在教学“时、分、秒”这课时,其中有个内容是计算经过的时间,算出:9:40-11:20经过了多长时间,列成算式:11:20-9:40这时就会发现20分减40分不够减,可以介绍计算方法,我推荐了这样一种方法给学生,利用“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迁移到时间的计算方法:——“几分如果不够减,就从几时里退1时,在几分里加60分后再减”。根据这个规律,11:30-9:40(退1时剩10时,20分+60分=80分)→就变成:10:80-9:40=1小时40分,学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很容易理解,计算起来也挺方便的,所以,在后面类似的练习题中,学生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运用这个方法进行解题。又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单元知识点时,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在学生掌握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后,先生学生分清问题问什么,以哪里为中心。如,观察地图九寨沟在福州的 面,北京在九寨沟的面,前一个是问九寨沟在什么方位是问题,以福州为中心,那么可以在“福州”这个点上画出十字架,标出8个方向,从而得出结论。后一个同理是问“北京”的具体位置也是问题,以“九寨沟”为中心,做法跟前面一样,而学习路线图也是要抓住中心点画十字架并标明方向才能解决方向问题,如,写出从西站往哪些方向,经过哪些站点才能到达火车站,这时我推荐的方法是从哪个站点经过就要以这个站点为中心画十字架并标方向,以西站、中山站、九龙站、邮局、大学城这些站点为中心,都要在这些点上画十字架、标方向,就能得出所要的路线。
■
四、观察对比,抓住本质
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对比问题,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培养他们日后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技巧,对数学具有特殊的敏感,这是让学生为将来继续学好数学做长远的打算,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课时,学生在学习了“数格子”计算出面积的方法后,教师问学生如果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那要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地或花圃的面积”,运用“数格式”的方法行得通吗?(生答:行不通)在学生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算出面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同桌交流后再动手操作,把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让学生先画一画,再剪一剪,然后组合成学过的图形,学生剪成以下几种:
(1)■
(2)■
接着请学生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问底和高分别在长方形的哪些边上?这时转化成什么边了?(生得出:这时平行四边形的底转化成长方形的长,高转化成长方形的宽)再请学生尝试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说说为什么。(学生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因为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底对应长,高对应宽,面积不变。)最后再运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花圃的面积。对比了“数格子”的方法与应用“公式法”这两种,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用公式法比较简便。
总之,无论教学哪个学段,都要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作为导向的航标,学习它的精神,抓住里面的精髓,从完成总体目标到各个分解的具体目标,都应当十分明确,用辩证的方法教好每一阶段的内容。
编辑 鲁翠红
摘 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研究教材、研究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重视与同事们的交流和课后反思,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善于向别人学习较优秀的教法,从而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循序渐进;设置悬念;抓住细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不难理解数学的学习理念是什么了,但要在课堂实践中真正去贯彻这些理念,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数学的环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研究教材、研究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重视与同事们的交流和课后反思,找出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善于向别人学习较优秀的教法,从而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以下是本人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
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凡事都不能操之过急,要有所计划与安排。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内容、重难点。我认为,首先应当先理解教材意图,吃透教材的具体目标;抓住一节课当中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如何才能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教学某个知识点时,要从学生学过的知识中选择他们最容易接受、最接近本课知识点的旧内容,再引入新的内容,要化难为易,从简单的入手再循序渐进地学习困难的东西,逐步分解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如,学生在学习掌握乘法口诀这部分知识点时,就要抓住以“5的乘法口诀”知识点来入门,并根据前几节课中学生学习接触了乘法的意义,3个4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3×4=12(个)或4×3=12(个)来表示比较简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时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抓住“乘法的意义”这个重点来突破怎样理解学习“乘法口诀”这个难点了;然后利用“5的乘法算式”,逐步推出“5的乘法口诀”。(1)★1个5表示→1×5=5或5×1=5→(口诀:一五得五)。(2)★★2个5表示→2×5=10或5×2=10→(口诀:二五一十)。(3)★★★3个5由学生写算式和口诀。(4)★★★★……(5)★★★★★……一直写到(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最后请学生观察并说说两句口诀之间的规律。——(生:相邻的积都相差5)。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教学其余的乘法口诀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学生学习起来相对会觉得比较容易,记起来也较快。
二、设置悬念,激发求知
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否强烈,对于一节课的成功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可以这样:(1)要设置好课前情景,一节课如何设置悬念,教师如何抛砖引玉很重要。(2)有一些课可以以问题未能解决为条件,要求学生想出可行的办法来解决,把学生当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时学生就会开始重视他们所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就会带着问题悬念进入教师事先设置好的问题情境,想着该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就要以多种方法让学生去尝试,使学生不断去追求最好的数学方法,并能很容易地记住这个知识点。在教学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周长”这一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来引出这一概念,如,学生桌的周长、一片叶子的周长、一把扇子的周长、黑板的周长等,这些物体的周长分别在哪里,请学生用手摸出来,引出悬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们的周长),接着追问叶子、扇子的周长该怎样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的量法),然后教师指导两名学生用绳子量出叶子的一圈,接着再用尺子量这一圈绳子的长度,学生恍然大悟,一下子豁然开朗,这个办法真绝哦!终于发现了解决“不规则图形周长”这个难题了。在之前这个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要求学生采用同桌一起合作量出桌面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桌面的周长,如,长92厘米、宽34厘米,学生得出了不同的方法:(1)92+92+34+34或92+34+92+34;(2)92×2+34×2,很多学生都非常赞同第2种方法,教师告诉学生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只有两步,而第2种方法有三步,然后请学生观察第一种方法:92+34+92+34可以写成(92+34)+(92+34),问学生是否有什么发现,学生脱口而出——有两个(92+34),可以写成(92+34)×2,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算式写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宽)×2;学生发现第3种方法只有两步,确实比较简便,以此为基础应用公式进行解决其他问题,以此为契机来教学正方形的周长就比较容易了。如,一块正方形桌布,边长是80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请学生列出不同的方法:(1)80+80+80+80=320(厘米);(2)80×4=320(厘米),学生自然发现了第2种方法最简便,再要求学生正确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这已经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三、抓住细节,发现规律
作为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反思,善于积累经验,善于总结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以便于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从中择优应用。抓住细节,也是让学生细心观察问题,掌握比较、概括、迁移等方式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所以,渗透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如,在教学“时、分、秒”这课时,其中有个内容是计算经过的时间,算出:9:40-11:20经过了多长时间,列成算式:11:20-9:40这时就会发现20分减40分不够减,可以介绍计算方法,我推荐了这样一种方法给学生,利用“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迁移到时间的计算方法:——“几分如果不够减,就从几时里退1时,在几分里加60分后再减”。根据这个规律,11:30-9:40(退1时剩10时,20分+60分=80分)→就变成:10:80-9:40=1小时40分,学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很容易理解,计算起来也挺方便的,所以,在后面类似的练习题中,学生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运用这个方法进行解题。又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单元知识点时,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在学生掌握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后,先生学生分清问题问什么,以哪里为中心。如,观察地图九寨沟在福州的 面,北京在九寨沟的面,前一个是问九寨沟在什么方位是问题,以福州为中心,那么可以在“福州”这个点上画出十字架,标出8个方向,从而得出结论。后一个同理是问“北京”的具体位置也是问题,以“九寨沟”为中心,做法跟前面一样,而学习路线图也是要抓住中心点画十字架并标明方向才能解决方向问题,如,写出从西站往哪些方向,经过哪些站点才能到达火车站,这时我推荐的方法是从哪个站点经过就要以这个站点为中心画十字架并标方向,以西站、中山站、九龙站、邮局、大学城这些站点为中心,都要在这些点上画十字架、标方向,就能得出所要的路线。
■
四、观察对比,抓住本质
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对比问题,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培养他们日后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技巧,对数学具有特殊的敏感,这是让学生为将来继续学好数学做长远的打算,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课时,学生在学习了“数格子”计算出面积的方法后,教师问学生如果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那要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地或花圃的面积”,运用“数格式”的方法行得通吗?(生答:行不通)在学生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算出面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同桌交流后再动手操作,把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让学生先画一画,再剪一剪,然后组合成学过的图形,学生剪成以下几种:
(1)■
(2)■
接着请学生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问底和高分别在长方形的哪些边上?这时转化成什么边了?(生得出:这时平行四边形的底转化成长方形的长,高转化成长方形的宽)再请学生尝试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说说为什么。(学生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因为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底对应长,高对应宽,面积不变。)最后再运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花圃的面积。对比了“数格子”的方法与应用“公式法”这两种,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用公式法比较简便。
总之,无论教学哪个学段,都要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作为导向的航标,学习它的精神,抓住里面的精髓,从完成总体目标到各个分解的具体目标,都应当十分明确,用辩证的方法教好每一阶段的内容。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