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2014-07-25陈贵红
作者简介:陈贵红(1975—),男,汉族,广东韶关人,本科,粤北技工学校专职教师。摘要:粤北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在校领导的积极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双转移农民工培训”精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培训模式,总结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模式;建议和方法
我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认真开展“维修电工(初级工)”培训工作。现将我校开展“维修电工(初级工)”培训工作分析如下。
一、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①没有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农民工对于国家政策、劳动力培训工作认识不足,对于培训的学习和国家发放的初级毕业证存在某种误解。②缺乏积极性。由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多为短期培训,且受时间、工作性质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③自主学习能力弱。农民工是一个学习基础习惯差异性很大的群体,存在文化程度不高、职业素质低、理解能力不强等问题。
二、我校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1严密组织,领导重视
学校在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制订了办学章程和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要求,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一是建立健全档案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培训台账、转移台账,方便用工单位了解学员和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报月制度,分别设立了培训、转移月报和季报。三是建立学员就业跟踪卡,跟踪学员就业状况。每期培训结束后,及时整理完善资料,进行情况分析汇报,总结经验。同时,持续做好企业用工需求信息采集工作。
2开创实用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们根据农民工的自身需要和企业的岗位需求,开创了“双蒸式”的培训模式和“分层教学法”,制订了完善的培训方案。①“双蒸式”培训就是对农村劳动力实行定点定向的两次培训:第一次在农村进行技能培训,在企业进行第二次培训,第二次培训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实现了综合素质培训与实用技术相结合。为了能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学校深入各乡镇设点进行技能培训,当农民到企业就业时,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再次对他们进行岗位提升培训,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实现了农民工与企业的无缝对接。②“分层教学法”即按照能力分组,确定每组不同的实习,实训目标,从而使有基础的农民工在实习实训中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培养。安排一定量的选修实验项目和研究性课题,让农民工更贴切地进入一种学习的状态。③我们的培训方式是以校企合作、送教下乡的形式,实行“保中办班”培训。根据企业对农民工、在职员工在维修电工方面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设备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3精心组织实施开展培训工作
①备课:认真研究维修电工人才需求的取向,明确了解目前企业对生产技术方面人才需求的特点,制订教学工作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备课等准备工作,做到重点、难点逐一突破,使培训对象掌握维修电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②课堂教学: 我们的培训方式采取讲授和现场实习操作教学相结合,我们秉着“以安全用电教育先行、基础技能并重”的教育培训原则,以农民工的实际要求为宗旨,采取多元化教学,对于基础差的农民工我们在实习操作时进行“手把手”教学,耐心指导。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农民工我们采取多媒体教学,先演示一个“控制电动机”的课件,在课件中插入图片、声音,而且还可给对象制作一些动画效果,使教学更加生动、完美,把农民工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③辅导:针对农民工的辅导采取有计划和随机两种形式,随时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以实际、实用、实效为目的。对于企业职工培训采用理论教学技能操作、影像观察、现场示范等“手把手”的教学辅导方式,达到了促进农民工培训的目的。同时学校还采取了多样的办学方式,把培训班办在学校内部,随时欢迎广大的学员到学校进行学习,增强了培训的力度。为了使农民兄弟能有更多的实训时间,我们教师驻扎在培训点,让农民兄弟多学、多练、多问,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安全用电,能以技能生存。
韶关市人社局对我校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我校在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实施就业培训工程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基于素质教育要求的小学管理问题研究
闫景莲
(辽宁省辽阳县三新学校,辽宁辽阳1112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建立和完善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时代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几点优化和完善策略,以期致力于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小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管理;管理模式
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校强有力的素质教育管理,这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如何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小学管理体制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难点。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对素质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粗浅探讨,分析如下:
一、当前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1对素质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我国中小学校的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应试教育的性质。一些学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仍旧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素质教育的开展成效。部分学校仍旧把素质教育的实施局限在有限的学科教学范围内,如仅仅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进行嵌入式的教学,但是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阶段,必须渗透到所有的课程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某一科目教师的责任,而是整个学校教育系统的职责。由于很多素质教育管理者没有对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有深入的认识,素质教育的开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局限。
2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
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然而在很多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仅仅局限于几次学校或者班团活动,比如每年进行征文比赛,进行爱国主义电影的观看,参观科技馆,开展科技比赛等。无可否认,这都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实施方式,但是仅仅凭借几次活动是无法达到有效的素质教育目的的。而且,学校如果没有对活动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引导,会导致素质教育活动成为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这就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了。
3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素质教育评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素质教育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能力等多个方面。而在我们的大多数学校,管理者为了“多快好省”地开展学科教学,将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与必修学科的评价方式等同起来,以卷面分数为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参考依据,还是没能摆脱掉应试教育的束缚。尽管有些学生在手工、科技等能力方面十分突出,但是考试成绩可能极大地拖其后腿,学生为了所谓的捷径,不惜舍弃自己的专长,转而以本为本,死记硬背,最终落得个高分低能的下场。
4实施素质教育的硬件及软件条件不足
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硬件和软件作为保障。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些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偏远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常规的教学尚且无法有力地保障,更不用说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开展。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周边没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社区场所,这都限制了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师资方面,相当部分的学校素质教育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也是由语文、思想品德教师主导,而这些老师的知识结构与素质教育学科有很大的脱节,导致很多教师无法胜任,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也会极大地影响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强化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小学管理方法1增强管理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1)革新硬性的时空管理模式。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固定的,班级教学主要是依照分科教学的方式进行。尽管它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专业的培训条件,但是也直接造成了各学科之间的彼此孤立和严重脱节。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学科之间的综合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各学科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比如,一旦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低下,数学审题也就存在困难,在此不再赘述。英国的包班制管理体制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在他们的课堂中,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的兴趣点以及授课的内容灵活地组织主题活动,这种授课方式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和相互渗透,也能推动学科教学的最佳优化,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力提高。
(2)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实施较为普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选择合适的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实际上,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开展适合学校校情和学生学情的选修课程。
(3)不断改善课堂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的素质化,这也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教师要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摒弃灌输式教学,多运用启发式教学、合作教学、自主性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等方式,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培养提供良好的舞台。
2增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协调各方,需要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大力支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家庭教育网络。一方面,可以组建学生家长会。学校统一领导,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一起协商选举成学生家长会,一同探讨素质教育计划方案,并协同开展,家长尽可能地支持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家长会的设立不能搞形式主义,必须制度化与常态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常务会,将素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和家长进行汇报和交流,一起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建立起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为了加强家校联系,学习必须建立起顺畅的家校联系渠道,学校随时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和探讨。在此过程中,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起独立的素质教育档案,方便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沟通,尽最大可能地整合家校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2)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弥补学校教学条件的不足。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教育资源,而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起来,为自己学校的素质教育服务,这需要学校管理者的深入探索。比如,学校可以利用社区的敬老院,让学生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护聊天等,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品质。总之,学校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充分利用起各种社会资源,从生活中领悟和学习。
3优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1)进行素质教育评价必须分层推进,选择有效的改革突破口。首先,要对素质教育的评价有重新的审视,强化评价的激励、导向、教育的作用;其次,要把教师评价的改革逐步纳入评价改革范围,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最后,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评价改革的途径。
(2)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对社会影响深远的社会行为,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理解。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利于素质教育推行的错误观念,如高学历依旧是衡量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歧视等情况,这些观念都在无形地驱使着整个社会片面追求“考高分、进名校”。
总之,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下的小学管理模式是一项长期工程、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充分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以学生为本,才能将素质教育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张瑰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7).
高文.上海市嘉定区封滨小学追求特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现代教学,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