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2014-07-25戴姣曹秋菊
戴姣+曹秋菊
作者简介:戴姣(1988—),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曹秋菊(1969—),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博士,湖南商学院教师,教授。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也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体制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内部管理体制、招生与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的一套机制、理念,即一切都归国家包办,一切都由政府统领,学校完全没有办学自主权。在这种状态下,体制改革十分必要,为此我国对高等教育从多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我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办学、政府管理的办学体制,形成以国家举办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办学的新格局。在此过程中,我国积极鼓励发展民办私立学校,虽然民办大学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和规模还不是非常多,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对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日益扩大,公立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又十分有限,民办私立大学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办学体制改革使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据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民办高校707所(含独立学院303所),比2011年增加9所;招生16028万人,比2011年增加655万人;在校生53318万人,比2011年增加2811万人。
办学体制改革中重要一点就是扩大公立大学办学的自主权。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走上了自主招生的道路。公立大学在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计划内招生名额后,挖掘了潜力,扩招了一定数量的大学生。这样一是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二是缓解了高校办学经费短缺的矛盾;三是更大限度地满足了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四是缓解了高中生升学的压力,有利于学校推行素质教育。
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已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筹资为辅的体制。经过多年努力,“财、税、费、产、社、基”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机制已初步形成,这几种途径具体如下:“财”,即国家财政拨款,公办学校以这项经费为主;“税”,即收取专项附加税服务于教育;“费”,即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学生需缴纳学费;“产”,即发展教育产业,通过为社会服务来获得一定的经费;“社”,即争取社会捐赠和资助,鼓励社会各界为教育发展筹措资金;“基”,即建立教育基金,用于发展教育。
有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从1993年的824%逐步下降到2009年的4215%,而学杂费、社会捐赠集资,社会服务等经费来源结构则从1993年的62%、07%、81%分别上升到2009年的281%、123%、152%。由此可见,在我国高等教育总经费中,预算外收入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体制已基本成型。
这种多元化投资渠道的逐步形成开始改变高等学校过去由于在经济上只与政府发生关系从而在办学上也过分依赖政府的状况,为高等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使得高等学校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从而也使得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高等学校,成为融资主体。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宏观管理体制上要形成国家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统筹协调为主的体制。1998—2000年,经过三次部门院校的集中调整(1998年对原机械工业部等9个撤并部门所属93所普通高校、72所成人高校以及一批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1999年对原兵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五大军工总公司所属的25所普通高校、34所成人高校、232所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2000年对铁道部等49个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的161所普通高校、97所成人高校、271所中等专业学校、249所技工学校共计778所学校的管理体制调整),基本上完成了部门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长期形成的“条块分割”局面被打破。
四、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是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有
效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
要看到高校是一个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并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学术性机构。其内部组织的特征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学术性组织架构,因此,高校内部管理应是一种具有学术管理属性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高校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因素,高校职能的多样化,学校内部组织的复杂性,需要有强有力的行政权力发挥作用。所以,只有将学校的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协调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
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内容主要涉及这些方面:落实高校自主权;改革内部机构设置,以精简人员提高效率为目标进行改革;深化用人制度改革,采用聘任制、聘用制;采取按劳取酬分配制度改革;改革高校后勤系统,使之社会化。
五、高等教育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从招生开始,以毕业生就业结束,招生、培养和学生就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完整过程。
我国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在高等教育招生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更为公平、有效的高校招生制度,逐渐形成了目前相对分权、多元的招生制度;与此同时,我国也一直在进行各种就业制度变革,逐渐扩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自由选择权,明确并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体制。在此过程中,两方面的改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最初招收自费走读生的改革不仅打破了国家统一计划招生的局面,也打破了“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的建立不只是影响着毕业生就业过程,也促进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制定、人才选拔与培养标准、招生考试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
中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深化改革、跨越发展”的过程后,现已迈入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显著特点,将是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转变发展模式”,突出科学发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的飞跃,从“穷国办大教育”迈向“大国办强教育”,逐步迈入高等教育强国的行列。
参考文献:
李泽彧.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王英杰,刘宝存.中国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