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师资培养制度改革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014-07-25文/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人事处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师资师德青年教师

文/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宣传部+人事处

召开教师节庆祝大会表彰立德树人优秀教师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此,北京印刷学院提出并确立了“小精尖”的发展定位。“小”是指依据学科规划和整体布局确定的办学规模(包括学生规模、师资规模和校园面积等)小;“精”是指将优质学科资源聚集在传播、信息和媒体密切关联的学科领域,优先发展;“尖”是指我们在上述特色领域的学科方向凝练、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做到极致,站在国内甚至世界的前沿,成为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即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与“小精尖”的战略定位相适应,学校“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13年以来,以学科建设为统领,从切实转变师资培养理念入手,注重顶层设计,全面深化师资培养制度改革,着力建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成长链、建立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逐步形成了更加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自身实际的师资培养新体制、新机制。

转变师资培养理念,强化内涵建设

人才是治校之基,强校之本。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内涵式发展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着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师资人才队伍。为了实现建成“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的奋斗目标,北京印刷学院从转变师资培养观念入手,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探索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模式,构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把师资培养工作作为“人才强校”最重要的任务来进行广泛宣传和组织动员。

首先,创新师资培养的良好氛围。学校强调,各职能部门要有识才之智、爱才之心、用才之能、举才之德,在实践中大胆使用人才、培育人才、成就人才,营造一个鼓励人人干事业、支持人人干成事业,帮助人人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要真正转变“重引进、轻培养”的人才队伍建设观念,做到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并重,抓紧抓实师资培养工作这一重要任务,通过政策、教育和管理,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在为学校发展作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激励师资队伍焕发内在的动力和活力。人才成长需要强大的内生动力,人才的潜能能否得到发挥和展现,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取向、事业追求和不懈努力。通过广泛的讨论宣传,从上至下,学校真正树立起了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以学校转型跨越发展目标为引领,引导师资队伍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树立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成才。

最后,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观念。在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中,北京印刷学院十分注重把师德建设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形成了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学校大力提倡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精神,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学校还注重将师德教育寓于教师业务培养之中,完善师德考核与管理制度,把教师的师德与岗位聘任、职称晋升、人才遴选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注重顶层设计,健全师资培养制度

2014年4月,国务院通过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编制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为落实“小精尖”的发展定位,在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学校进一步确立了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队伍建设为核心,重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重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发展思路。在这一发展思路引领下,学校先后制定、完善和组织实施了《北京印刷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北京印刷学院北印学者选拔与培养办法》《北京印刷学院北印英才选拔与培养办法》《北京印刷学院校级科研、教学团队选拔与培养办法》《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及专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北京印刷学院教职工在职进修培训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为形成师资培养提高的有效激励机制,北京印刷学院进一步完善了分层分类的考核评价机制和适合高层次人才、骨干人才、创新团队快速发展的激励评价机制,建立了一套符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师资特点的聘任、管理和考核体系,考核方式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考核指标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转变,鼓励创新;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导向作用,建立了教学科研业绩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在完成本岗任务同时,多出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为学校高水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探索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薪酬标准和分配形式,完善岗位津贴制度,加强绩效考核管理,业绩优先,收入分配向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倾斜。

近年来,北京印刷学院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和教学科研成果、检索论文数量、权威期刊论文数量等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为造就一流业绩、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体制、机制与政策逐步完善,人才成长和有效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初步形成。

立足实际,构建分层次、多渠道教师培养体系

师资队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2014年4月,国务院通过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还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所在单位的要求,参加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为完成特定任务的专项培训”。北京印刷学院落实“人才强校”工程,实施“北印学者”和“北印英才”选拔与培养计划,加快构建与市级人才培养项目相衔接的分层次、多渠道教师培养体系,为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师资培养实践中,学校北印学者和北印英才的培养遵循“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带动整体,持久发展,提高水平”的原则,立足于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围绕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以项目为载体,集聚创新资源,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既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引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也培养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首先,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工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力度,围绕学校的学科、队伍规划,重点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对引进的人才做到政策到位、关心到位、服务到位,使引进的人才能尽快发挥作用;完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办法,统筹规划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在积极争取上级各有关人才项目资助的同时,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导师等方式,使之成为学校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加强高层次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对有潜质的优秀人才及时列入本部门重点培养对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提供学术交流、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等条件,压担子,派任务,加强实践锻炼,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人才后备队伍;健全高层次人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学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和高层次人才跟踪服务制度,随时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其次,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一名学者的青年时期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北京印刷学院组织开展了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训,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出版社、印刷厂、设计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或开展合作研究,或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承担科研开发任务,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操作技能;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或担任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和指导教师,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拓展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途径,在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国外访问学者、双语培训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使教师走出国门,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推进中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高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学以致用,在职攻读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稳步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制定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术休假办法,推行学术休假办法,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使教师能够有机会接触最新学术信息,吸收新的学术思想,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阔视野,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和积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为新接收博士提供科研启动费,扶持青年教师的事业起步。

实践证明,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建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推进协同创新,创新师资培养模式

在师资培养方面,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作为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行业特色高校加强协同创新,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第一,对行业特色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都始终有赖于特色学科的突破与发展,有赖于特色上始终占据领先地位,而协同创新将推动行业特色高校在自身领域引领国家自主创新,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才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第二,行业特色高校具有高端人才集中、学科门类鲜明、研究基础雄厚的特有优势,如果能与行业内外大型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实现协同创新,对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和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对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协同创新是实现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是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

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印刷学院聘请了众多行业名家和领军人才到学校任职;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文学实践教育基地成功入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等;“数字版权保护中心”落户学校,成为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首个在高校专门设立的数字版权保护机构。学校还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开展了新闻出版软件工程硕士教育,为数字时代的新闻出版业培养既具备专业背景又掌握软件技术的高级人才。

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撑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2013年8月,学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为培养面向行业、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研究院还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特聘教授工作站,率先在北京市属高校中落实中关村人才特区政策,聘请16位高新科技企业负责人、知名专家及高层次科技人才担任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和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产学研用合作事宜。

在协同创新中,学校坚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紧紧扭住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培养与需求的对接。要抓住培养标准制定、教师与从业人员互聘、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重要环节,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管理协同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合作共赢。

加强师德建设,优化师资培养环境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抓好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且更要抓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学校成立由主管校领导负责,人事处、校工会、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部署和考核。建立党委领导,学校主管领导牵头,各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将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其次,加强表彰与宣传,营造师德建设的浓郁氛围。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并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学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校内宣传媒体的作用,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规范教师行为。通过发挥师德标兵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召开教书育人交流会、师德楷模报告会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征文和演讲等活动,组织举办师德研讨会等,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再次,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内化师德观念。学校组织教师尤其是新上岗的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并通过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择德才兼备的中老年教师做青年教师的导师,在思想道德建设、业务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进行传、帮、带。经常性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师德论坛、优秀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

最后,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师德建设。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和重奖,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在晋级、评聘、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建立考核机制,探讨和完善师德考核的方法,将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情况的反馈渠道和监督机制。

近年来,通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师资培养制度改革,北京印刷学院师资队伍结构整体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学历结构明显改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梯队建设初见成效,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面提高师资培养质量,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跑运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北京印刷学院将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坚持把加强内涵建设作为学校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把强化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加快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为加快推进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的建设步伐而努力奋斗!

(执笔人:杜艳平 胡 婷)

[责编编辑:蔡桂兰]

其次,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一名学者的青年时期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北京印刷学院组织开展了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训,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出版社、印刷厂、设计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或开展合作研究,或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承担科研开发任务,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操作技能;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或担任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和指导教师,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拓展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途径,在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国外访问学者、双语培训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使教师走出国门,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推进中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高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学以致用,在职攻读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稳步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制定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术休假办法,推行学术休假办法,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使教师能够有机会接触最新学术信息,吸收新的学术思想,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阔视野,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和积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为新接收博士提供科研启动费,扶持青年教师的事业起步。

实践证明,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建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推进协同创新,创新师资培养模式

在师资培养方面,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作为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行业特色高校加强协同创新,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第一,对行业特色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都始终有赖于特色学科的突破与发展,有赖于特色上始终占据领先地位,而协同创新将推动行业特色高校在自身领域引领国家自主创新,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才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第二,行业特色高校具有高端人才集中、学科门类鲜明、研究基础雄厚的特有优势,如果能与行业内外大型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实现协同创新,对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和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对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协同创新是实现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是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

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印刷学院聘请了众多行业名家和领军人才到学校任职;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文学实践教育基地成功入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等;“数字版权保护中心”落户学校,成为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首个在高校专门设立的数字版权保护机构。学校还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开展了新闻出版软件工程硕士教育,为数字时代的新闻出版业培养既具备专业背景又掌握软件技术的高级人才。

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撑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2013年8月,学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为培养面向行业、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研究院还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特聘教授工作站,率先在北京市属高校中落实中关村人才特区政策,聘请16位高新科技企业负责人、知名专家及高层次科技人才担任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和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产学研用合作事宜。

在协同创新中,学校坚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紧紧扭住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培养与需求的对接。要抓住培养标准制定、教师与从业人员互聘、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重要环节,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管理协同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合作共赢。

加强师德建设,优化师资培养环境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抓好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且更要抓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学校成立由主管校领导负责,人事处、校工会、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部署和考核。建立党委领导,学校主管领导牵头,各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将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其次,加强表彰与宣传,营造师德建设的浓郁氛围。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并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学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校内宣传媒体的作用,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规范教师行为。通过发挥师德标兵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召开教书育人交流会、师德楷模报告会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征文和演讲等活动,组织举办师德研讨会等,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再次,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内化师德观念。学校组织教师尤其是新上岗的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并通过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择德才兼备的中老年教师做青年教师的导师,在思想道德建设、业务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进行传、帮、带。经常性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师德论坛、优秀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

最后,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师德建设。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和重奖,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在晋级、评聘、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建立考核机制,探讨和完善师德考核的方法,将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情况的反馈渠道和监督机制。

近年来,通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师资培养制度改革,北京印刷学院师资队伍结构整体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学历结构明显改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梯队建设初见成效,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面提高师资培养质量,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跑运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北京印刷学院将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坚持把加强内涵建设作为学校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把强化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加快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为加快推进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的建设步伐而努力奋斗!

(执笔人:杜艳平 胡 婷)

[责编编辑:蔡桂兰]

其次,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一名学者的青年时期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北京印刷学院组织开展了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训,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出版社、印刷厂、设计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或开展合作研究,或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承担科研开发任务,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操作技能;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或担任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和指导教师,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拓展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途径,在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国外访问学者、双语培训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使教师走出国门,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推进中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高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学以致用,在职攻读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稳步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制定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术休假办法,推行学术休假办法,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使教师能够有机会接触最新学术信息,吸收新的学术思想,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阔视野,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和积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为新接收博士提供科研启动费,扶持青年教师的事业起步。

实践证明,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建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推进协同创新,创新师资培养模式

在师资培养方面,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作为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行业特色高校加强协同创新,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第一,对行业特色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都始终有赖于特色学科的突破与发展,有赖于特色上始终占据领先地位,而协同创新将推动行业特色高校在自身领域引领国家自主创新,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才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第二,行业特色高校具有高端人才集中、学科门类鲜明、研究基础雄厚的特有优势,如果能与行业内外大型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实现协同创新,对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和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对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协同创新是实现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是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

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印刷学院聘请了众多行业名家和领军人才到学校任职;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文学实践教育基地成功入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等;“数字版权保护中心”落户学校,成为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首个在高校专门设立的数字版权保护机构。学校还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开展了新闻出版软件工程硕士教育,为数字时代的新闻出版业培养既具备专业背景又掌握软件技术的高级人才。

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撑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2013年8月,学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为培养面向行业、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研究院还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特聘教授工作站,率先在北京市属高校中落实中关村人才特区政策,聘请16位高新科技企业负责人、知名专家及高层次科技人才担任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和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产学研用合作事宜。

在协同创新中,学校坚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紧紧扭住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培养与需求的对接。要抓住培养标准制定、教师与从业人员互聘、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重要环节,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管理协同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合作共赢。

加强师德建设,优化师资培养环境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抓好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且更要抓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学校成立由主管校领导负责,人事处、校工会、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部署和考核。建立党委领导,学校主管领导牵头,各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将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其次,加强表彰与宣传,营造师德建设的浓郁氛围。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并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学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校内宣传媒体的作用,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规范教师行为。通过发挥师德标兵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召开教书育人交流会、师德楷模报告会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征文和演讲等活动,组织举办师德研讨会等,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再次,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内化师德观念。学校组织教师尤其是新上岗的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并通过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择德才兼备的中老年教师做青年教师的导师,在思想道德建设、业务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进行传、帮、带。经常性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师德论坛、优秀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

最后,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师德建设。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和重奖,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在晋级、评聘、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建立考核机制,探讨和完善师德考核的方法,将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情况的反馈渠道和监督机制。

近年来,通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师资培养制度改革,北京印刷学院师资队伍结构整体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学历结构明显改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梯队建设初见成效,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面提高师资培养质量,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跑运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北京印刷学院将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坚持把加强内涵建设作为学校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把强化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加快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为加快推进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的建设步伐而努力奋斗!

(执笔人:杜艳平 胡 婷)

[责编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师资师德青年教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致良知与师德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