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个大饥荒的记录者走了

2014-07-24周晓农

华声 2014年13期
关键词:王民私分浮肿

周晓农

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文字,才能表达出我对他的怀念与敬重。不仅是我和他已有20多年交情,更因他是一位真正的忧国忧民之士。最近才听说,他因患不治之症,前不久已经走了,按他的级别,省报上会有消息,不知何故现在还没见。

他叫王民三。1925年生,1956年后,担任贵州粮食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厅长,然后从更名为贵州省粮食局的局长岗位上离任,再到省人大,任常委、农村经济委员副主任岗位至1994年离休。

1958年大跃进中,贵州高估产高征粮,有的地方刚秋收,就缺粮,定下的是征购36亿斤的任务,实际到年底才完成25亿斤,其中还有5亿斤的虚假,而且再也没有征粮进度了。1959年1月初,在正在召开的县委书记会上,大家最大的顾虑是怕出现更大的粮荒。会上,还就1957年在本省兴义因缺粮而死人的事作了深刻检讨。

面对这种情况,1959年上半年,省里对中央要在贵州调2亿斤粮食,先是抵制的,并批评粮食厅向粮食部反映情况不力,后顶不住压力,就让反瞒产,组织粮食往上调。到了下半年,国家粮食继续紧张。1959年12月19日,王民三在日记中写道:中央召开紧急电话会,一位高级领导在会上严肃地说:“省里死了人只是一个省的问题,北京死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要求顾全大局,指令贵州紧急调粮1亿斤。

一方面自顾不暇,一方面还要上调粮食,贵州的大饥荒,就这样发生了。王民三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在下乡调研,对农村缺粮的情况有深切了解,1959年初,当时省里的主政者,针对各地粮食越报越少的情况说,1958年贵州粮食产量有180亿斤,不能再往下滑了。王民三在日记中说,“能有120亿斤就谢天谢地了,估计那么高,左算右算就是找不到粮食的去向。”

浮肿、死亡、人相食、面对遍野饥馑,成百上千上万不断曝出的死亡数字,不由他不在日记中使用“危急!危急!”这样的字眼。而在城里,由于缺粮,居民定量太低,也常发生饿急的人抢粮、抢饭的事。他力主减少和停调贵州的粮食,频繁奔波于省内各地,既设法施救,调剂粮食供给,传递可用代粮物和瓜菜代充饥的信息,却又苦于杯水车薪,办法不多,痛心疾首。常因见到死人的惨景掉泪,甚至夜不能寐。

在他的笔下,出现的贵州有姓有名的各层领导,其实没有不知道情况严重的,却又各有表现。有顶不住压力,或要向上面讨好,往下施压要粮的,有坚持要爱民护民的,有将父母饿死的孤儿集中起来收养的。干部也成批地因饥饿和营养不良出现浮肿。省里甚至把厅局长一级发生浮肿的领导,临时集中起来住院。王民三一家6口,4人浮肿。厅里有50多人浮肿,他本人因中度浮肿,也被收进医院,又因重任在肩,很快又投入了工作。

王民三在日记中,始终在探究这场大饥荒的原因究竟哪里?

当时,赵紫阳在广东搞瞒产私分粮食的调查,说瞒产私分占到产量的50%,并向中央写了报告,王民三见到了中央批转的这个报告后,在1959年3月1日的日记中说:“如果把粮食生产大跃进的成果寄托在反瞒产私分上,不尽适合各地的情况。”他没去广东,但觉得这不符合贵州的情况,以他在贵州农村的见闻和了解,哪里还有可供瞒产私分的粮食!?因此,他在日记中表达了“难道查出瞒产私分,就能证明大跃进的成果吗?”的疑问。

国家粮食紧张的情况,在王民三的日记中也有反映。1959年4月23日的日记写道:中央发出紧急电报,各省对粮食上调必须坚决执行保证完成。电报除发给省委外,还发给省厅,从来少见。1959年4月30日的日记写道:国家交通、铁道、粮食等部门联合开电话会,“铁道部长说,服从粮食运输,尽最大努力保证上调和出口任务的完成。”1959年12月19日的日记写道:中央召开紧急电话会调粮。他在日记下加注说,中央要保的城市粮食库存天数,京、津为4天,上海为2天,辽宁为6天。1960年5月9日的日记中再次写道:中央发出紧急通知,为京、津、沪、辽调粮,否则就有脱销的危险。

粮荒乃至饿死人的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发生,终成惊天大事。日记中写道:上面也有人在反思,说什么地方牛皮吹得大,什么地方日子就难过。他也反思了上面的问题。1961年1月6日的日记写道:毛主席说过,中央“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高征购的政策不就是上面硬压下来的吗?1961年6月5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看到了胡耀邦的调查报告,他说“我们的农村政策是,什么少了,就统什么;统了什么,什么就少。”他用他在贵州了解到的事例点评说:“惠水县的养免业没有实行统购统销,所以发展特别快,就证实了这条真理。”

在他的日记中,只在个别地方提到了1959年夏贵州确有大旱,但后有降雨而有所缓解。大量提到的却是人祸,为超量征粮,甚至把农村留的种子也收走了,在生产上还瞎指挥,1959年7月7日的日记写道:推广密植浪费很大,大方县一个公社的管理区,小麦下种2.9万斤,收成只有4万斤,真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1962年,贵州农村明里暗里的包产到户浪潮迅猛发展,有的地方,出现了小贩贩运粮食,黑市大米价由3元降到0.8元。王民三在日记中说,他到黔南州去了14天,在所到的农村基层,包产到户可能已经达到80%,问到的农民都说包产到户好。还看到不少农民家里吃上了白米饭。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也得到恢复增加。到了年中,省里派下去的26个工作组汇报情况,死人的情况已经很少,上半年全省估计不会超过1千人,而在1959年的12月份,在遵义地区的13个县中,1个月死亡千人以上的县却有 6个之多。鉴于包产到户当时在政策上仍不允许,王民三在日记中说,包产到户能解决吃饭问题,能多打粮食就是真理,有哪一点违背马克思主义呢?到了8月下旬,北京方面传来消息,要坚决纠正包产到户。一方面,他为整个形势的好转而心情舒畅,另一方面,又不禁为包产到户的命运担忧起来。

他的日记中,对上有诸多不敬的语言,文革期间,他也被批挨斗,如被发现搜出,那是会有牢狱之灾的,也不知他用什么方法,才斗胆拚死保存下来的。

但是,情况是复杂的。虽然有过惨痛的教训,可在改革开放前不久,贵州又发生了一场尖锐的征粮调粮之争。

1977年,贵州虽然粮食收成较好,却又被高估产高征购往上超调。王民三给贵州时任主政者写信,认为贵州农民口粮水平仍然很低,不能再增加负担,建议不要多征粮,受到多次严厉批评。

次年初,王民三在京开粮食会时,向粮食部部长反映,贵州部分县已出现缺粮断炊现象,希望退库1亿斤,得罪了省主要领导,又反复挨批,被逼写检查,还险些被革职和开除党籍,直至连北京方面都认可了王民三的判断,才作罢。

也许恰恰是因为有过惨痛经历的原因,同样作为亲历者的赵紫阳,吸取了教训,在改革开放之初,和安徽的主政者万里一样,大力推进农村改革,以显著的政绩,在民间赢得了“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的口碑。

王民三还嫉恶如仇,1995年,他看到原广东省委书记,时任省人大主任的林若的文章,提出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要参与反腐败斗争,他深有感触,不仅写文章谈感想,还给省委写信,介绍林若文章的观点和他的想法。他在1995年8月26日的日记中说到了写信的事,并说:“我认为各级人大参与反腐是可行的、必要的,宪法规定人大是最高监督机关。”这时,他已经感到后来被判无期徒刑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刘方仁的问题了。

1993年,刘方仁由江西调贵州主政,很快就和一女的搞在一起,并陷入经济案件中。因为自己有问题,涉及反腐问题时,刘发言总是虚晃一枪,或进行打压。从1994年3月3日起,王民三就开始在日记中质疑刘的言论。1997年2月23日,他将海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受贿被判刑的报道剪下,寄给刘方仁,并在日记中说:“看他有何感受。”

2002年10月,刘终于事发被“双规”,之后被逮捕法办。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民私分浮肿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废除
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教学评的一轮复习策略
大龄孕妈要提防孕期浮肿
睡鱼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将拨给村里的经费收回来发补助,该如何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