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鹰之死
2014-07-24邓忠强
邓忠强
唐代史官刘餗的《隋唐嘉话》,记载了一件有关唐太宗敬畏“人镜”魏征的趣闻,捧腹之余,颇觉意味深长。
这事儿说的是,唐太宗曾经得到一只矫健的鹞鹰,模样生得俊逸非凡(“绝俊异”),太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有一次,他暗自把它架在手臂上嬉戏,兴致正酣之时,老远瞧见魏征来了,不禁一怔,赶紧把鹞鹰藏在怀里。谁知魏征虽是老眼,却没有“昏花”,一眼就发现了皇帝的这个小动作,但他装着什么也没看见,径直走到太宗面前奏禀政事。政事汇报完了之后,又趁机说起古代帝王因安闲享乐而败亡的历史教训,借此“微以讽谏”,对皇帝委婉地加以劝诫,暗示皇帝警惕“玩物丧志”……魏征故意说个没完没了,结果,鹞子就憋死在太宗的怀里了。这则简短的故事,展现了君臣间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从容婉言,绵里藏针;一个担惊受怕,容忍大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照说,皇帝位居九五之尊,君临天下,富有四海,同时又一言九鼎,掌生杀予夺之权,应该只有臣下怕皇帝,哪有皇帝怕大臣之理?然而,唐太宗却对魏征敬畏有加,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魏征胆识过人,素以直言敢谏著称,并且性格刚正不阿,只要有理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即使因劝谏而引得皇上大怒,魏征依然面不改色,据理力争,尖锐激烈,毫不动摇,毫不妥协。皇上尽管自己面子上过不去,但也拿他没辙,谁叫他魏征忠心耿耿又有胆略呢,只得收敛威容,不再发火了。
其实,这种对诤臣的敬畏心理,反映了唐太宗内心的纠结:敬重魏征,是因为他忠职敢谏,总是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畏惧魏征,也是由于他敢于逆鳞犯颜,不讲情面,常常弄得自己下不了台。然而,唐太宗毕竟是一代眼光长远的开明君主,为了李家天下国运绵长,他也就不得不实行“开明政治”,虚怀纳谏,做到知过则改。正是在以魏征为代表的一批贤臣良将的辅助下,唐太宗才能开创出著名的贞观之治,走向辉煌。
像李世民这样的皇帝,一旦放纵自己,滥用权力,谁也无法制约。唐太宗曾经怒气冲冲地对长孙皇后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会须杀此田舍翁)!”他受不了魏征“胆大妄为”的批评,一怒之下动了杀机。幸亏明智的皇后用“主明臣直”的话开导他,他才恍然大悟,转怒为喜,留下了魏征的“乡巴佬”脑袋。
封建皇权专制下的皇帝个人自律毕竟有限,至于所谓“谏官制度”,也几乎成为摆设,所以,诤臣难当,风险很大。
撇开封建君臣的等级依附关系,从政者也许可以从“主明臣直”的历史名言中悟出一些什么。毫无疑义,唯有上面的“开明”,才有下面的“群言”,唯有领导者敬畏群众,责己严,容人宽,才能使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兴盛起来,从而闻过则喜,集思广益,同心协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原载2014年6月(上)《学习月刊》】
插图 / 有意见尽管提 / 孙 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