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途径
2014-07-24沈敏
沈敏
摘要: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知识是情境性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中被个体重新建构并获得意义的;其次,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具体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具体的思维和行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在新课程改革中,内容标准中提出“学习情境素材”,在新教材中提供许多不同形式的情境素材。因此,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探究、建构的“学习情境”是现在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关键字:化学;学习情境;教学效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72-02
一、学习情境的简述
什么是学习情境?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我们这里讨论的“学习情境”指的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化、环境和活动等。学习情境中的“情境”是既有“情”又有“境”,“情”“境”互融。“情”是情感体验、动机培养,“境”是学习环境、知识文化背景和各种活动。确切地说,学习情境中既蕴涵了一定的知识内容和学习任务,同时还渗透着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学习情境实质上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和整合的作用。
二、创设学习情境的途径
适宜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
1.创设实验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千变万化的实验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有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实验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动手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创设各种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讲解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向学生介绍科学始于问题,如果没有了问题,科学的发展就走到了尽头。化学也是如此,正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学科学才不断向前发展。为了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补充演示下列实验:①将两只高低不同、粗细不同、质地不同的蜡烛分别点燃,然后用同样大小的烧杯罩住,观察现象。②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生石灰和一颗鹌鹑蛋,然后倒入水中,观察现象。通过观察以上两个实验,你能发现和提出什么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实际生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介绍食品中的有机物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厨房中常见的食品、调味品的包装袋,并调查其中所含物质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是否有分类不明确的,并记录下来,教学过程中首先提问:在家中煮饭时,不小心将饭煮糊了,你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我们会看到有黑色焦糊,并闻到有糊状焦味,说明米饭中含有碳元素。小结:这类物质在组成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含有碳元素。由此引入新课——食物中的有机物。创设问题情境: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物品的包装,你如何知道这些物品中是否含有有机物?通过学生自己调查,得出食品中的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等是人体所需的有机营养素。总结出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素: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创设史料情境。运用化学研究史料,让学生模仿科学家探索求知的思维方法,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根据已有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步骤之一,它是继问题提出之后,依据已有的化学相关资料、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探讨化学问题所做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猜想、设想和推断。例如,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对紫罗兰花瓣遇到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请将你的各种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此题通过化学史料进行命题,考查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思维过程。
4.创设故事情境。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启蒙性的训练可认为是让学生从事实出发,特别是从关于化学有关事实出发,主动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并学会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方法,进而使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获得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讲授玻璃的发现时,引入小故事:很久以前,一艘非尼基人的大商船,在地中海贝鲁斯河口搁浅了,船上满载天然的苏打水晶体,水手们就用几块天然苏打支起了锅,然后架上木柴烧起来,这真是一顿别有风味的野餐!当他们收拾餐具时,发现锅下的沙地上竟留下了许多闪光的透明物质,大家当宝贝一样收集起来。原来,这沙洲上都是石英沙粒,烧火时天然苏打石和石英沙粒发生了化学反应,就变成了玻璃。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后,聪明的非尼基人就在特殊的炉子里放进石英石和苏打石,练出了玻璃液,再制成珠子。由于谁也没见过玻璃,这些珠子在当时成了无价之宝。他们把这些光洁透明的东西运往世界各地,换回了许多黄金和珠宝。后来,制造玻璃的方法传到了埃及等地,玻璃制造业也就发展起来了。
5.创设认知矛盾情境。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都是可以用于教学情境设置的好素材。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提出酸和碱两类不同的物质,如果把两者的溶液混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演示用滴管向盛有5%的盐酸的试管中滴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观察现象,得到能反应但现象不明显或不能反应两种有冲突的答案。为验证猜想,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实验,各抒己见,相互评价设计的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调整改进。通过认知冲突的解决,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意识到,选择合适的学习情境策略与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对教材的合理使用,认真细致地组织课堂教学,不但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真正关心爱护他们,并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他们是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endprint
摘要: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知识是情境性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中被个体重新建构并获得意义的;其次,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具体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具体的思维和行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在新课程改革中,内容标准中提出“学习情境素材”,在新教材中提供许多不同形式的情境素材。因此,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探究、建构的“学习情境”是现在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关键字:化学;学习情境;教学效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72-02
一、学习情境的简述
什么是学习情境?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我们这里讨论的“学习情境”指的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化、环境和活动等。学习情境中的“情境”是既有“情”又有“境”,“情”“境”互融。“情”是情感体验、动机培养,“境”是学习环境、知识文化背景和各种活动。确切地说,学习情境中既蕴涵了一定的知识内容和学习任务,同时还渗透着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学习情境实质上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和整合的作用。
二、创设学习情境的途径
适宜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
1.创设实验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千变万化的实验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有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实验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动手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创设各种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讲解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向学生介绍科学始于问题,如果没有了问题,科学的发展就走到了尽头。化学也是如此,正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学科学才不断向前发展。为了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补充演示下列实验:①将两只高低不同、粗细不同、质地不同的蜡烛分别点燃,然后用同样大小的烧杯罩住,观察现象。②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生石灰和一颗鹌鹑蛋,然后倒入水中,观察现象。通过观察以上两个实验,你能发现和提出什么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实际生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介绍食品中的有机物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厨房中常见的食品、调味品的包装袋,并调查其中所含物质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是否有分类不明确的,并记录下来,教学过程中首先提问:在家中煮饭时,不小心将饭煮糊了,你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我们会看到有黑色焦糊,并闻到有糊状焦味,说明米饭中含有碳元素。小结:这类物质在组成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含有碳元素。由此引入新课——食物中的有机物。创设问题情境: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物品的包装,你如何知道这些物品中是否含有有机物?通过学生自己调查,得出食品中的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等是人体所需的有机营养素。总结出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素: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创设史料情境。运用化学研究史料,让学生模仿科学家探索求知的思维方法,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根据已有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步骤之一,它是继问题提出之后,依据已有的化学相关资料、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探讨化学问题所做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猜想、设想和推断。例如,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对紫罗兰花瓣遇到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请将你的各种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此题通过化学史料进行命题,考查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思维过程。
4.创设故事情境。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启蒙性的训练可认为是让学生从事实出发,特别是从关于化学有关事实出发,主动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并学会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方法,进而使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获得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讲授玻璃的发现时,引入小故事:很久以前,一艘非尼基人的大商船,在地中海贝鲁斯河口搁浅了,船上满载天然的苏打水晶体,水手们就用几块天然苏打支起了锅,然后架上木柴烧起来,这真是一顿别有风味的野餐!当他们收拾餐具时,发现锅下的沙地上竟留下了许多闪光的透明物质,大家当宝贝一样收集起来。原来,这沙洲上都是石英沙粒,烧火时天然苏打石和石英沙粒发生了化学反应,就变成了玻璃。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后,聪明的非尼基人就在特殊的炉子里放进石英石和苏打石,练出了玻璃液,再制成珠子。由于谁也没见过玻璃,这些珠子在当时成了无价之宝。他们把这些光洁透明的东西运往世界各地,换回了许多黄金和珠宝。后来,制造玻璃的方法传到了埃及等地,玻璃制造业也就发展起来了。
5.创设认知矛盾情境。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都是可以用于教学情境设置的好素材。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提出酸和碱两类不同的物质,如果把两者的溶液混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演示用滴管向盛有5%的盐酸的试管中滴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观察现象,得到能反应但现象不明显或不能反应两种有冲突的答案。为验证猜想,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实验,各抒己见,相互评价设计的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调整改进。通过认知冲突的解决,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意识到,选择合适的学习情境策略与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对教材的合理使用,认真细致地组织课堂教学,不但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真正关心爱护他们,并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他们是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endprint
摘要: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知识是情境性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中被个体重新建构并获得意义的;其次,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具体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具体的思维和行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在新课程改革中,内容标准中提出“学习情境素材”,在新教材中提供许多不同形式的情境素材。因此,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探究、建构的“学习情境”是现在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关键字:化学;学习情境;教学效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72-02
一、学习情境的简述
什么是学习情境?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我们这里讨论的“学习情境”指的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化、环境和活动等。学习情境中的“情境”是既有“情”又有“境”,“情”“境”互融。“情”是情感体验、动机培养,“境”是学习环境、知识文化背景和各种活动。确切地说,学习情境中既蕴涵了一定的知识内容和学习任务,同时还渗透着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学习情境实质上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和整合的作用。
二、创设学习情境的途径
适宜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
1.创设实验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千变万化的实验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有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实验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动手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创设各种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讲解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向学生介绍科学始于问题,如果没有了问题,科学的发展就走到了尽头。化学也是如此,正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学科学才不断向前发展。为了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补充演示下列实验:①将两只高低不同、粗细不同、质地不同的蜡烛分别点燃,然后用同样大小的烧杯罩住,观察现象。②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生石灰和一颗鹌鹑蛋,然后倒入水中,观察现象。通过观察以上两个实验,你能发现和提出什么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实际生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介绍食品中的有机物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厨房中常见的食品、调味品的包装袋,并调查其中所含物质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是否有分类不明确的,并记录下来,教学过程中首先提问:在家中煮饭时,不小心将饭煮糊了,你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我们会看到有黑色焦糊,并闻到有糊状焦味,说明米饭中含有碳元素。小结:这类物质在组成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含有碳元素。由此引入新课——食物中的有机物。创设问题情境: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物品的包装,你如何知道这些物品中是否含有有机物?通过学生自己调查,得出食品中的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等是人体所需的有机营养素。总结出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素: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创设史料情境。运用化学研究史料,让学生模仿科学家探索求知的思维方法,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根据已有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步骤之一,它是继问题提出之后,依据已有的化学相关资料、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探讨化学问题所做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猜想、设想和推断。例如,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对紫罗兰花瓣遇到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请将你的各种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此题通过化学史料进行命题,考查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思维过程。
4.创设故事情境。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启蒙性的训练可认为是让学生从事实出发,特别是从关于化学有关事实出发,主动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并学会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方法,进而使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获得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讲授玻璃的发现时,引入小故事:很久以前,一艘非尼基人的大商船,在地中海贝鲁斯河口搁浅了,船上满载天然的苏打水晶体,水手们就用几块天然苏打支起了锅,然后架上木柴烧起来,这真是一顿别有风味的野餐!当他们收拾餐具时,发现锅下的沙地上竟留下了许多闪光的透明物质,大家当宝贝一样收集起来。原来,这沙洲上都是石英沙粒,烧火时天然苏打石和石英沙粒发生了化学反应,就变成了玻璃。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后,聪明的非尼基人就在特殊的炉子里放进石英石和苏打石,练出了玻璃液,再制成珠子。由于谁也没见过玻璃,这些珠子在当时成了无价之宝。他们把这些光洁透明的东西运往世界各地,换回了许多黄金和珠宝。后来,制造玻璃的方法传到了埃及等地,玻璃制造业也就发展起来了。
5.创设认知矛盾情境。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都是可以用于教学情境设置的好素材。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提出酸和碱两类不同的物质,如果把两者的溶液混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演示用滴管向盛有5%的盐酸的试管中滴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观察现象,得到能反应但现象不明显或不能反应两种有冲突的答案。为验证猜想,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实验,各抒己见,相互评价设计的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调整改进。通过认知冲突的解决,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意识到,选择合适的学习情境策略与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对教材的合理使用,认真细致地组织课堂教学,不但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真正关心爱护他们,并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他们是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