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如何形成大学“无用”论 ?
2014-07-24
主持人:
读大学的目的,并不是为挣钱多,也不是为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更不是为升官发财。尽管你可能有含金量高的学历,可以作为奔向社会、步入事业的敲门砖。但读大学的真实意义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大学能让人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的人,能让不成熟的心灵变得成熟,能让人开阔眼界,让浅薄的人变得厚重,让浮躁的心变得沉稳。
那么,面对大学“无用”论,你如何去看待?为什么会出现大学“无用”论这种观点?
本栏目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形成大学“无用”论这种观点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读书贵、就业难”。
从古至今,为何读书?可能前人已经回答了千万遍。而现在的现实是读完大学找工作难,上了大学的经济压力大,学到手的东西实践难,很多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就算找到了工作,低廉的工资、专业不对口等等原因也让当代的大学生们困惑。大家都知道,培养一个大学生,家里与自己要付出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有多少,而大学生们毕业后得到的待遇与理想相差甚远,甚至不如一个没文化的普通打工仔多,心理的巨大落差,在他们内心形成“大学无用论”的概念。换位思考一下,这些大学生们的思维有什么错?苦读十年的结果能不让人怀疑读大学的用处吗?
其二,读大学在大多数人心里,只是为了“钱途”。
我想这不是什么丢人的思维,读完大学是为了什么?找个好工作,能够挣到钞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结果呢?钱没多挣,好工作也是一场梦,也就注定了“大学无用论”的“合理性”。
其三,大学不只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很多成功的人并非是从大学的门里出来的,但他们一样取得了成功,从国外的盖茨到中国的一些企业家们,有多少是大学出来的?
在这里,绝对不是说“读书无用论”,而是说“大学无用论”。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对事物判断的能力,有百利而无一害,这点是肯定的。像无数成功的未读大学人士,他们背后是在创业之余,不断的进行自我进修,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未必就要受到大学的正规教育,在实践中同时充电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相信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多渠道、多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已经不是什么梦想,大学也只是求学与求知的一个手段而已,绝不是必须的手段。大学不是唯一,而勤奋努力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其四,高校盲目扩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而就业市场容量的增加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加之仓促扩招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的知识陈旧、转化率低、依赖性强、创造力弱,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
其五,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导致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在入学时还是热门专业,毕业时就变成冷门;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大于求;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实,动手能力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
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就造成了就业难的现状。这就形成了一些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尴尬局面。他们认为不能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际,读没读大学都一个样,也就在人们脑海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
总体而言,造成“读书无用”、“大学无用”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还要在调整教育结构上下功夫。换句话说,要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着手,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有效地根除“读书无用论”、“ 大学无用论”的土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