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服务架构的信息安全应用探析
2014-07-24宋晓宇
宋晓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复杂程度越高,为了增强软件系统快速构建能力与业务变化能力,进而实现用户原有IT资源与跨平台数据共享,面向服务架构(SOA)孕育而生。SOA作为信息技术转型而成的一种集成方式,具有重用性、互操作性,同时在粗粒度、松散耦合等方面亦存在一定优势,已成为当前企业应用集成的关键方式。SOA模式能促使跨越企业实现边界业务信息共享与系统自动化,但基于Web服务调用与开放数据访问形势下,易给商业运作带来的安全风险。该文主要从SOA模式特征角度出发,基于WS-security面向服务安全框架前提下,提出了SOA安全框架模型,以期实现服务层、网络层安全。
关键词:面向服务架构;信息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5-3652-02
面向服务架构(SOA)属于一种软件体系架构服务概念。自二十世纪90年代初,Sun公司对SOA进行了严格定义,其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的实现,二是接口分离。服务提供者将服务公布于第三方注册中心,消费者请求服务,注册中心返回给消费者其需要的服务契约与服务端点,最后进行服务绑定,并完成请求的任务。在一定条件下,促使紧密祸合方式得到了有效改变,达到了资源共享,实现了程序互操作性。Web服务作为SOA模式的有效技术集合,经由分布式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将现有模块与新的应用模块进行匹配混用,集合企业客户与合作伙伴,最终以达互联网上不同服务器接口间应用程序的调用,挖掘软件商业价值。但当SOA应用未受保护时,Web服务易在未授权状况下出现自动运行状况,而未授权用户可访问Web服务。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实践经验,深入探究基于面向服务架构下的安全问题,旨在实现其信息的安全应用。
1 面向服务架构概述
“服务”观念贯穿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始终,目前万维网联盟对其进行了严格定义,主要是指服务提供者以完成某一组工作为导向,进而为服务使用者交付所需服务结果。SOA主要涉及到三种角色:一是服务提供者,二是服务注册中心,三是服务请求者。基于三方相互作用下,经由发布、查找、绑定操作来实现最终交互。通常状况下,服务提供者需定性描述服务,并将其公布于服务注册中心。服务请求者以服务注册中心为导向,经由查找操作描述检索服务,并利用服务提供者完成绑定,实现服务调用或交互。
SOA基于应用服务描述规范下,提高其标准水平化,促使其能在操作系统、软件开发语言、网络平台等上实现调用,最终以一种通用、统一方式完成交互。在这个过程中,松耦合系统灵活性较大,能确保客户系统使用最佳服务,当某个服务出现失败现象时,可在运行不中断状况下进行服务替换。当应用程序服务内部结构出现变化时,其可维持存在状态,在服务请求模块无法感知状况下,利用不同数据源可满足相关服务请求。此外,新的数据源可对服务请求者发布的相似请求进行响应。从本质上来讲,总之,SOA具有粗粒度、松散耦合等方面的优势,经由定义接口可实现服务通讯,系统协作性与可连接性、伸缩性较高。
2 面向服务架构信息安全模型及其实现
面向服务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系统设计模式,亦为一种特殊的分布式服务模型,实现了Web上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SOA属于IT系统构建的一种全新架构模式,基于重复利用现有IT资产的基础上可建立全新的业务应用,具有较高的灵活改变能力,可促使未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在现阶段,面向服务安全技术以网络传输加密为主导,经由XML相关技术,并结合相关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可提高数据通信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但在SOA中,针对异构平台松耦合性与服务间跨域操作性而言,WS-security安全與基本安全规范难以保证。为了构建系统、全面的SOA信息安全应用方案,必须要将各种安全技术进行有效集合,经由服务层、网络层安全来提高Web服务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SAML断言语句块中,将安全语句封闭置入其中,构建SAML认证声明,完成SAML授权,经由一系列的服务来响应模块,进而明确安全断言,并借助Web服务安全策略证实用户联邦身份,以达用户单点登录。
2.1 网络层安全
网络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输层,二是物理层。针对传输层安全而言,经由TLS(传输层安全)协议、SSL(安全套接字层)协议,综合IPSec安全协议来共同实现。在这个过程中,SSL主要功能为确保传输文件协议的安全,主要基于RSA私钥密码、强公钥加密及公开密钥体制下,并结合X.509数字证书技术,保障信息传输的完整性与机密性。针对其提供的安全服务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户合法性认证,二是服务合法性认证,三是确保隐藏传输数据、加密数据的完整性。而TLS主要表现在通信应用程序间的应用上,属于提供数据完整性、保密性的一种安全传输协议。TLS具有独立性,一般可将高层协议公布在TLS协议上。从本质上来讲,TLS记录协议属于分层协议,组成部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TLS记录协议,对信息传输具有支持作用,可将数据进行分段处理,促使其形成压缩数据、可处理块、MAC、传输结果等;第二,TLS握手协议。在记录层安全参数上,协议双方进行一致性自我认证,主要在报警、管理密钥交换、密码修改等方面应用较广。
在底层IP、TCP分层结构中,针对物理层安全而言,经由Web链路加密、硬件加密,并利用加密算法,以期确保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可避免未授权用户出现非法访问现象。就网络层安全来讲,主要经由一系列的保障技术来实现。经由IPSec安全协议,利用AH、ESP通信安全协议,可提供高质量的安全性服务。在这个过程中,AH可进行数据发起验证,确保无连接完整性,达到重放保护效果,并在综合发送者数字签名的基础上发布身份验证,可避免第三方出现攻击现象。而ESP通过对IP负载作加密处理,确保数据报中的数据得到充分加密,可避免出现网络监听等现象,从而提高机密信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2 服务层安全
针对服务层安全而言,主要实现途径包括五个方面:一是SOAP消息控制,二是用户身份验证,三是SAML安全断言,四是安全审计系统,五是相关Web服务模型安全技术。就SOA安全模型而言,在利用服务授权用户数据库,对用户证书进行检查时,用户身份验证与授权产生。具体来讲,经对SOAP消息进行侦听,在安全性基础架构中,将用户信息与消息标题头中的用户信息进行综合比照,可达到用户身份的验证与授权。一般而言,当用户身份进行认证与授权后,可对资源进行系统访问。通常状况下,就企业级SOA身份认证而言,往往不存在单一安全控制域限制,以控制域认证活动为导向,参照安全断言标记语言标准,可实现不同域间的认证交互。需要注意的是,在认证过程中,多方可实现一致,采用一组给定标准,对其指定用户进行验证,而安全域可形成一个身份联邦。从联邦身份认证结果角度出发,以断言形式为导向,在SOAP消息中进行封闭,从而保证不同安全域都证实认证结果的安全性与合法性,故安全断言亦可达单点登录目的,导致在身份联邦中SOAP消息获取的安全断言具有有效性,无需再次認证。
3 面向服务架构安全断言模块的实现
基于构建SAML安全断言的基础上可实现身份验证。SAML作为XML安全性信息交换框架,以实现用户单点登录、提高Web服务安全性为最终目标,其标准主要涵盖SAML断言描述使用方法。在SOA信息安全模型框架中,经对联合身份验证数据库与SOAP消息标题头的用户身份进行有效匹配,再借助身份认证模块,构建唯一断言凭证,而服务提供者可得到SAML身份验证断言。就SAML身份验证断言而言,与主体传输不具同步性,当用户对联邦安全域内的Web服务进行访问时,仅需一次登录,可获取安全断言信息,以达互操作性。服务响应模块获取安全断言主要从SAML授权决策声明、SAML认证声明、属性声明构建角度出发,包括断言ID、时间戳、断言主题,如<[saml:Condition]>元素表示断言生效时间,<[saml:Subject]>元素表示认证对象信息;<[saml:AuthnContext]>则表示授权权限。就SAML安全信息而言,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三种:一是验证断言,二是授权决策,三是主体属性组成。经对交换断言协议进行定义,基于明确使用方案的基础上,在SOAP消息中将SAML安全断言信息作封装处理并置入其中,属于WS-security规范的补充说明。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SOA应用的不断推广,要想提高SOA的安全性,必须要从联邦身份验证、SOAP消息控制、SAML安全断言、契约管理等角度出发,构建TCP、IP模型,基于确保底层数据传输安全前提下建立SOA信息安全框架模型,可确保网络层、服务层安全,推动软件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向伟,蒲国林,杨清平.面向服务架构的异构系统集成模型[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1(1):22-26.
[2] 钱小红.基于校园网的面向服务架构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9):137-138.
[3] 谢玉开,周莉.基于SAML面向服务架构安全模型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4):631-637.
[4] 王兴志,严正,沈沉,等.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调度计划安全校核网格计算[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24):90-95.
[5] 洪志远,李成名.面向服务架构下的WebGIS开发模式探索及实践[J].遥感信息,2012(5):115-118.
[6] 徐国虎,孙凌,潘曼.面向服务架构的服务供应链运作框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8):61-63.
[7] 栾咏红,吴俊.面向服务架构的设计信息管理平台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2):157-160.
[8] 丛秋实,黄作明,柳巧玲.面向服务架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35-41.
[9] 沈志刚,汪思敏,姜新功.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企业信息安全体系设计[J].科技资讯,2013(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