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
2014-07-24向花齐
向花齐
摘 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体系发展为基础。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就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要因;价值取向
1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
1.1 面向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同样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譬如英国ICT课程标准中提出了ICT课程促进学生的四个方面的发展、六种关键技能的发展和五种思维技能的发展。
1.2 面向社会需求的信息技术课程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首先是因信息文化的不断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文化正在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重塑,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社会发展对其成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所谓“信息素养”的要求,而要完成这个培养任务,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对未来成员的要求规格是导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此次基础教育明确提出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的三大纬度,这同样是指导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三大纬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相对来讲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信息技术课程同样必须加以重视。在“过程与方法”上,要着重体现在通过体验、感悟并掌握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且强调将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反过来可以促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过去我们常常提及但却总是被遗忘的方面,而从个人内在素养的角度考虑信息技术课程时,信息技术的文化价值、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等等内容绝对不容忽视,并且要通过恰当的学习方法将其融合在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内化。
1.3 面向学科体系的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构成的另外一个视角是学科体系。信息技术课程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不断扩展的过程。首先可以确认,信息技术教育包含着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呼应。其次,是否有另外的学科方向或者学科群的发展也在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影响肯定是存在的,如社会学、传播学、图书馆学等等,然而如何施加影响的问题正在众说纷纭之中,难以给出确切的结论。
2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2.1 发展性取向
众所周知,文化继承是教学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全部,批判创新就是其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功能。就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笔者认为,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基础,而批判创新则是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课程在承担文化继承的同时还必须承担批判创新的任务,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持续发展。信息的共享具有明显的文化继承性,但在信息的选择、运用方面我们的批判意识无时不在发挥作用。
2.2 多样化取向
首先,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这对于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的中小学来说,在信息技术设施与设备以及软件配置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其次,不同地区,例如繁华都市与偏僻乡村在信息化社会环境方面也是很不相同的,信息化推进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需要一个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有时间长短之区别。再次,由于多种原因,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实际上差异甚大。最后,即便是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差异也是很大的。
2.3 全人化取向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大组成部分,同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又是历史演进的概念,表现出强烈的、鲜明的时代主题和内涵。现代的科学精神并不等同于“科学主义”或“理性主义”,更不能简单地与科学教育、科学知识划等号;同样,现代的人文精神也不等同于“西方人本主义”,更不能简单地与人文教育、人文知识划等号。郭垒指出:“科学主义是与西方人本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思潮,确切地说,是人本主义学者给那些极端推崇科学至上的学者冠以带有贬义味道的名称。”与此相反,“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强调只有非理性的生命体验才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人的本质,而科学与理性只不过是人类意志的工具,并无实在的意义。他们批判科学抹煞人的情感与个性,让人服从于外部世界的逻辑,将世界变成为一个机械的、无意义的世界。因此他们把科学精神归结为功利主义,而功利主义恶性发展的后果,使得现代人丧失人生根基,道德衰退、灵魂空虚与精神沦丧,科学成为使西方陷于‘病态社会的根源”。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和,龚育之的观点是:“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徐晓东.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效果的质的分析(下)[J].中小学电教.2004(03).
[2]郭垒.科学、人文及教育理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02).
[3]靳玉乐.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