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2014-07-24黄廷聪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2期
关键词:图象函数数学

黄廷聪

(广西靖西县靖西中学,广西 靖西 533899)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黄廷聪

(广西靖西县靖西中学,广西 靖西 533899)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数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课堂参予度,实现课堂提问具有的激励、诊断、反馈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高中数学;问题设计;有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课堂中有效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课堂参予度,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出有效的数学问题是高效课堂最重要的保障。

一、常见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1.提出的问题过于随意,无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数学老师的课堂提问过于随意,表现在提问层次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喜欢用“二选一”方式让学生回答,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结果造成学生不动脑筋就随意回答的习惯。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过易或过难,如经常提问一些书本上有现成答案而不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达不到思考的目的,没有提问价值;提出一些超过学生水平能力甚至教师本身都难于解决的问题,对学生只问不答,或无以回答。

2.提出的问题过多过滥,无效果性。一些数学老师对新课改理解不透,认为新课改就是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越多课堂效果越好,问题越多师生互动性就越强。整节课中,教师预先问题设计过多,抓不住重点影响教学进度;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提问,思考不足,知识掌握不透。这种课堂提问方式表面上课堂热闹,实际上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也收不到什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设计有效数学问题的策略

1.在知识重难点和关键处设计问题。抓住教材重点和关键点,突破难点,决定着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创设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如在讲授“函数单调性”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①从形的角度上研究,增(减)函数有怎样的图象特征?②从数的角度上研究,自变量的大小对函数值有怎样的影响?③已知函数的单调性,能否由函数值的大小关系推导出自变量的大小关系?”教师提出问题后安排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讨论,使学生理解掌握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图象,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在新旧知识的转化处或衔接处设计问题。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处设计提问,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融会贯通,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如在高中数学必修1中,我们学习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教师结合学生已经事先掌握的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设计出问题:“①对数函数图象过哪个定点?②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如何?③底数对函数的图象变化有怎样的影响?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使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不仅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也加深了指数函数知识的理解,同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3.在知识易混淆处设计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或理解偏差,易造成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出现同一类问题永远搞不清楚。教师要以学生知识易混淆处为切入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消除困惑、理解知识、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如在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时,学生往往不注意考虑定义域,那么教师可以就同一个函数解析式,设计出几种在不同的定义域下求函数的最大(小)值的问题,学生们围绕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通过一组问题的比较研究,对易错易混淆处有清晰的理解,在以后解决函数问题时对定义域养成优先考虑的习惯。设计这样的情景式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

4.在知识开放处设计问题。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数学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时注重层次性和角度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抛出如下开放性的问题:“①四个人两两握手,一共有多少次?②五个人两两握手,一共有多少次?③四个人相互给对方写信,一共有多少封信?”这三个“阶梯式”的问题情境都是很好的开放性问题,所提出问题的背景来源于生活,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使得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5.针对不同的知识设计问题。高中数学知识可分为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等,教师根据不同的知识进行问题设计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基本概念,可以设计关于概念的内涵、外延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定理,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或者改变定理中的一些条件去设计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公式,可以从公式的顺用、逆用、变式应用和适用范围等方面设计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去解决相关问题。

6.学生自行设计问题。孔子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并不是老师的专利,学生在课堂中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应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自我提问,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数学问题,通过一个个数学问题揭示数学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实现课堂提问具有的激励、诊断、反馈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s

[1]张忠强.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7).

[2]王淑娟,龙开奋.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提问和学生自问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3,(11).

G633.6

A

1674-9324(2014)22-0206-02

猜你喜欢

图象函数数学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
“有图有真相”——谈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