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不能止于学科调整

2014-07-24范军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分值权力

范军

策划人语: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注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了死记硬背的考试机械。招生存在区域歧视,名额分配不平衡,严重侵害了考生的权利,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明显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呼唤高考制度需要改革,但高考关系着每个家庭和学生的未来,高考制度改革的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由北京高考语文、英语分值的转变就可见一斑。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更在2014年1月15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明:改革,是今年工作的关键词。

那么,到底传统的高考模式存在哪些弊端?怎样的高考制度最适合学生?怎样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是当下教育工作者急需思考的。本期我们就 “高考制度的‘利与‘弊”专题,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解读。谈一谈如何实践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策划人:郝婵 陈诚)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68 (2014) 03-0023-03

英语降为100分,语文提高到180分,这种以“高考改革为名”的学科调整据说已经在多个省“尘埃落定”。降低英语权重,提高语文分值的做法,其实不是在有意制造学科对立,更不是抓住了应试教育的“牛鼻子”,而是对高考改革实质的回避。高考改革的探索之路已经走过了十几年,内容调整也好,文理分科也好,都未触及高考改革的实质。而这一次的语文英语分数调整,更是改革没有触及根本而发生异化的结果。不是教育决策者找不到高考制度的“症结”,而是改革的决心不大,力度不够,态度过于谨小慎微,毕竟高考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但任何改革都需要“大起大落”的勇气,瞻前顾后、隔靴搔痒只会延误改革的时机,只会使更多的学子在“高考的火炉”上受伤。

对于高考改革,与千千万万学生、家长一样,广大一线教师无不倾注了热情,期待教育春天的到来。作为“身在其中”的他们,深知问题的症结。造成高考不公平的主要因素不是学科分值,不是教学内容,不是考试本身,而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录取制度。十年寒窗苦读,人生的命运却被一张薄纸掌控,他们没有更多地选择,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着,身心疲惫、茫然失措地赶路。他们不知道努力的结果,只知道不努力就没有好结果。“改革高考录取制度”已然成为全民的共同心声。调整学科分值,不过是在高考的毒瘤上取下一个不大相干的“细胞”。高考改革,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公平和出路,此路不通,前面还有康庄大道。

单纯调整学科分值,文理不分科,绝对诊治不了“应试教育”的顽疾。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显然不是单靠调整学科分值就能实现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育的责任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有兴趣地学习,而不是被某种人为的力量驱使着被学习,所以“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愿望只是“看起来很美好”。应试教育是在发展着一种“驱使力”,语文英语分值调整也不过是转移了一下“驱使力”的方向。孔子提倡谆谆善诱,说明学习需要的是一种“诱惑力”、“驱动力”。如何引发学习的“主动性”和“驱动力”?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想不想学,学了是否有功效的问题,是否有出路的问题。

因此,高考制度改革的根本问题是要为现行的录取制度解绑,改单一的、集中的录取为多元的、多渠道录取,给学生更多的选拔机会。这样做的好处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情把握学习的选择权;可以有效规避“术业有专攻”的学生“无出路”的不公平现象;可以有效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环境,更能有效推动多元教育、个性教育的发展,推动“中学自主教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社会组织”的高考改革方略的有效施行。

但是,要解绑录取制度,势必触及相关部门的既得利益,它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交出招生计划审批权和投档权。任何一个权力机构,都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但是,权力欲望只能催生“权力暴力”,其结果是把公众利益关进了“权力的牢笼”。高考制度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教育的前途,事关民族的命运,任何“特权”都只会成为高考改革的阻碍。只有彻底打碎“权力的牢笼”,化权力欲望为民主意识和民生观念,才能真正解救教育,促进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民主化发展。作为教育权力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有前瞻意识,有牺牲精神,有刮骨疗毒的勇气,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录取制度改革是高考改革的“关口”,如果死咬眼前利益不放,高考改革就无前途可言。

交出招生计划审批权和投档权,意味着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职能的转变。一个问题很明显地摆在面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大学自主招生”的高考改革方略,自主招生为高校选拔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优质生源开辟了渠道,也为高考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录取机会,但自主招生会不会演变成“自由招生”?没有一种权力机构的监管,这样的结果就无法避免,招生学校就会各自为政,自立山头,独霸一方,做起了“山大王”。没有一种权力机构的监管,自主招生就有可能演变成招生市场、招生产业,“唯分数论”变成“唯金钱论”、“唯关系论”。没有一种权力机构的监管,招生学校就有可能与社会招生机构“狼狈为奸”,以“点招”、“内部指标”、“机动名额”、“定向委培”等形式催生“招生诈骗”。上述种种招生乱象,必然滋生新的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腐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事件和北师大本科变专科事件,为自主招生的管理敲响了警钟。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思考,自主招生怎么招,招谁,招生录取标准是什么,如何斩断自主招生的“权力寻租”,如何铲除自主招生的“利益寄生”,如何消除自主招生的“种族歧视”,如何规避自主招生的“猫捉老鼠”,如何保障自主招生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从试点学校的经验教训中汲取精华,出台带有指导意义的具体办法。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法律法规管理和宏观监控,通过细致严谨的工作,引导自主招生的良性发展,防止自主招生“自由化”、“利益化”。

谈及高考改革,还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高考改革如何突出“应试教育”的重围?从“应试教育”这一名词来看,似乎人们把现行教育的诸多突出问题都归咎于高考,而实际上,畸形的、近似疯狂的高考模式是教育体制的产儿,教育体制才是那个幕后的被公众批臭批烂的“指挥棒”。所以,教育改革不能寄望于高考改革,企图通过高考改革达到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甚至可以说是对教育改革的畏惧和搪塞。有人说,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前苏联时期的“工业管理模式”,是将孩子置于生产线上的教育,形成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教育怪象,这是很有道理的。教育改革的标本兼治的做法应当从教育体制着手,而不能仅做些“学科调整”、“文理分科”、“强制减负”之类的小动作,这正如体内有了肿瘤,只有彻底切除,才有解决根本问题的可能,吃药打针是万万不会有疗效的。必须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教育也不等同于教学,当教育完全被知识和分数绑架,它就叫做“应试教育”了。教育改革必须走在教学改革的前面,并对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发挥指导作用,这是德育首位原则决定的,也是教育的本质内涵决定的。教育是人的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性和人格的发展,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教育改革应该引导“分数教育”、“应试教育”向人文教育转化,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本质所在。教育体制改革必然带动高考制度改革,它是高考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一个常识。

在我国,很长一个时期内,高考仍将是青年学生改变命运和寻求自我认同感的主要途径,高考改革势在必行而又任重道远,步子要快又要稳步前进,这就要求国家在做顶层设计时,多接地气,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察纳雅言。惟其如此,才能探寻出一条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

(编辑:陈诚)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分值权力
第15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五人操成套难度动作分析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新高考 新机遇 新挑战——对福建省推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谁是科创板创值全能冠军
高考新政改变了什么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2017高考拉开帷幕 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50年前的高考变革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