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商黄志源的信义与乡愁

2014-07-24雯枞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4年5期
关键词:纸业用纸金光

雯枞

金光集团这样一个家族企业,得以跻身全球瞩目的大财团行列,靠的就是黄氏家族一脉相承的诚信。

【人物档案·黄志源】

黄志源,著名爱国华侨、印尼金光集团创建人黄奕聪长子。他1960年被父亲送往中国求学,1963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就读。毕业后,返回印尼,加入其父黄奕聪创立的印尼金光集团。秉承父亲“勤俭诚信”的精神,他开拓进取,以浆纸业为主打,使金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间小工厂巨变为总资产过百亿美元的纸业集团。

70岁的著名华商、印尼金光集团总裁黄志源,再次出现在博鳌论坛上。

当许多同龄人开始颐养天年的时候,他仍然在“只争朝夕”——“在新的时期,华商要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再立新功。”这是4月11日,黄志源在论坛上的表态。

16岁到26岁,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他不是在印尼,而是在中国度过——这使他与那些没有这种经历而到中国投资发展的海外华商相比显得与众不同。

至今,他仍对毛泽东的很多诗词倒背如流,而且还常会激情迸发,和同事、好友们一起朗诵:“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信义和乡愁

黄志源对中国的感情,要从他的父亲黄奕聪说起。

1930年,一个7岁的小男孩随父母离开家乡泉州洛江,登上了一艘从厦门开往印尼的轮船。

当时,黄奕聪的父母落足于印尼锡江,小小年纪的他一边在华文学校读书,一边帮父亲料理小杂货铺。

1945年冬,22岁的黄奕聪拥有了自己的面包厂,尽管规模小得不能再小,但毕竟是人生的新开端。在他悉心管理下,不出几年,面包厂就变身为经营椰干生意的公司。

1948年,黄奕聪乘帆船到拉耶岛收椰油,可经过两天两夜的水上航程返回望加锡时,被军队以低价收购,血本无归。

黄奕聪回到家里把能卖的全卖了,仍不够还债。他只好劝妻子把值钱的嫁妆拿去典当:“现在拿你的,将来十倍还你。我不能对朋友失去信义,不然就会失去一切,什么都没有了。”

没人能想到,靠着“信”“义”二字,这个小椰油商创建了今日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最大财团之一的金光集团,旗下拥有制浆造纸、金融、农业及食品加工,以及房地产、煤矿、移动通信等支柱产业,资产超过200亿美元。

黄奕聪性格豪爽,急公好义,商务之余,经常参加锡江华侨华人社团活动,深孚众望。1955年,周总理赴万隆出席亚非会议,和黄奕聪见面时,对他少小离家却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大加赞扬,建议他将孩子送到中国学习中文。

于是,1960年,长子黄志源和二弟黄鸿年被黄奕聪送到北京。从那时候起,黄志源在中国度过了十年的青春时光。

黄志源先被安排到北京三十五中上高一,之后考上北大数学力学系。再之后,他经历了“文革”,被安排到内蒙古劳动,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在周总理和有关部门的特别关照下,黄志源才回到印尼。

做大,做强,做富,做久

此时的黄家,已经成为印尼华人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商业力量。黄奕聪于1960年创办金光公司,从经营椰干起步,后和印尼著名华商林绍良生产食用油,逐步涉足造纸、林业、金融……金光集团成为印尼屈指可数的多元化集团。

黄志源正赶上家族企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开拓出全新的造纸领域。在他的经营下,金光集团的浆纸业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一间小工厂,发展成为目前总资产超过700亿元人民币的APP纸业集团,并跻身世界纸业十强。

当年的那家小工厂名为吉伟化学厂,只是一家为造纸企业提供化学原料的不起眼小厂,为了消化掉市场过剩造成的原料积压,黄志源便从台湾引进了几台二手纸机。

APP印尼总部执行副总裁林永祥说:“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规模比较小,因为有很多比我们早一些时间建的纸厂。那我们就先从小做大,所以去欧洲买一些,刚才讲的二手纸机。先把规模做大,我们的理念就是先做大,然后再去做强,再做富,然后再做久,按这种想法做下去。”

这也正是黄志源的想法。

在制浆造纸业崭露头角后,黄志源又在金融业、农业及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等核心产业历练,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最终成为金光集团的第二代掌门人。

作为继承人,黄志源很好地完成了家族企业的发扬光大,但他的心中,始终仍有一个解不开的中国情结。低调的他很少坦露自己的心迹,但他的二弟黄鸿年的一段回忆,或许可以作出部分诠释:“那时,我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人人都很有理想,很有斗志。虽然日子过得穷,穿着烂衣烂裤,但大家都在探讨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没有人考虑什么个人利益,更没有人想过要发财。”

在中国再造一个金光

从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消息的那一刻起,黄志源就对回国充满期待。直到1990年,中国和印尼复交,黄志源立即开始与中国商界接触。1991年,他在一项投资2亿美元的发电厂项目中,力主从四川机械出口公司购买5套发电机组,并由该公司派遣600名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安装。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他们更是全家回到中国,敲定了第一个项目:投资50亿,与宁波白纸板厂合资建立年产纸50万吨的宁波中华纸业。

历经多年发展,APP在中国的产品从工业用纸、办公用纸到文化用纸、纸制品、生活用纸,再到纸浆,几乎涵盖了所有浆纸领域——唯洁雅、清风、真真这些生活用纸跟大家天天接触;“金旗舰”“太空梭”“金贝”等办公和专业用纸也是市场中常见成员。

要支撑如此巨大的生产量,再多的森林都不够砍,种树自然是解决之道。2010年,黄志源获北京大学颁授名誉博士时,他自豪地回顾了自己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那就是“种了超过25亿棵树,而且坚持‘种6棵砍1棵的原则”。

让黄志源得意的还有金光集团在中国的多元化发展。

1993年,金光旗下的印尼国际银行在宁波投资成立了宁波国际银行,5年后又在上海成立宁波国际银行上海分行;华丰方便面和大满贯食用油背后有它的身影;上海50层高的外滩中心、中山广场和宁波金光中心都由金光兴建……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黄志源在中国再造了一个金光,而且这个金光的前景更为广阔。

诚信家传

低调的黄志源极少在媒体上讲述自己的经营心得。

可以确认的是,能被父亲黄奕聪选为接班人,必然是因为已得真传。

而所谓真传,仍是黄奕聪赖以起家的“信义”二字。

这一点,在黄奕聪对印尼国际银行的操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82年,黄奕聪收购了一家不起眼的小银行“印尼国际银行”。在聘来国际团队经过十年改造后,印尼国际银行把分行开到了250家,从1993年到1995年,印尼国际银行的利润超过了印尼所有的银行。

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钞票大幅贬值,印尼国际银行亏欠20多亿元。此时,黄奕聪本可以申请破产,这样就可以转嫁全部债务,日后待时机以其他方式东山再起。但黄奕聪拒绝了。

黄奕聪的幼子黄荣年说:“父亲说不能因为有什么挫折就不还债,借钱还钱再借不难嘛,这是他的想法。所以他倒了几次,因为时代的不同,政策变了,还有很多人愿意帮他,所以才有今天的局面。”

黄奕聪也说:“我最少倒掉五次,但是没有少还一块钱,没有少还利息。”

黄奕聪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有人总结,金光集团这样一个家族企业,得以跻身全球瞩目的大财团行列,靠的就是黄氏家族一脉相承的诚信。(编辑/张本科)

猜你喜欢

纸业用纸金光
吕金光
12家纸企入选四川省2018年度节水型企业名单
可以用纸锅煮面吗?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德国包装用纸连年增长
世界印刷用纸产贸下降
2014年全国报业用纸量比上年减少3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