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兵家的智慧
2014-07-23
初识经典
《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著作,由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孙武,字长卿,被后世誉为“兵圣”,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孙子兵法》全书共分十三篇,涉及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这十三个军事内容,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军事命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孙子兵法》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
深入品评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子兵法》关于战争的理论受到后世军事家的称赞,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实践中,并且,其军事理论也成为后世军事家和研究者的兵经要义,受到了广泛地学习和研究。西汉时,经官方整理校订,《孙子兵法》的篇名次序得以固定。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曹操有感于“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孙子兵法》通篇博大精深,说理精微,逻辑严密,不独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它在语言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在形式上,《孙子兵法》十三篇并列出现,各自独立成章;在内容上,《计》篇虽为首篇,却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十三篇各自围绕一个主旨进行论述,其结构形式灵活多样。同时,《孙子兵法》中使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设问、反问、顶针、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孙子兵法论点鲜明,说理机敏,文如流水、晓畅自如,使人读来津津有味,兴致盎然。此外,《孙子兵法》用词极为洗练,字如矶珠,词约义丰而且气势恢宏,雍容大度。
《孙子兵法》全书通贯了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的思想,不仅客观地揭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关系,而且透彻地论述了指导战争的重要规律和原则,一直为古今兵家名将所推崇,受到中外有识之士的称赞。现在《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与思想,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在企业管理、商业竞争、体育竞赛等许多活动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孙子兵法》既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它在书中揭示的军事规律、哲学思想以及管理知识,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世界意义日益显著与广泛,其文学价值也日渐突出。
名篇选读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①,其次伐交②,其次伐兵③,其下攻城④。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
①伐谋:指破坏敌人的计划、沮丧敌人的意志。
②伐交:指破坏敌人的外交。
③伐兵:指野战。
④以上“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个阶段,从手段的激烈程度来讲是个逐步升级的过程,从“兵不顿而利可全”的原则来讲是个逐步降级的过程。
【译文】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真正的高明;不戰而使敌军屈服,才算得上真正的高明。所以军事手段以智谋战为上,其次为外交战,其次为野战,而以攻城为最下。攻城的办法,是出于不得已。修造“橹”(带望楼的战车)和“辒”(有皮甲装护的四轮攻城车),准备各种器具,要三个月才能完成;“距堙”(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将领怒不可遏,而命士兵“蚁附”(像蚂蚁一样缘墙而上)攻城,导致三分之一的士卒白白送命,而城却仍然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所以善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不是靠野战,拔取敌人的城邑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不是靠持久,一定要本着“完整取胜”的原则来与天下各国竞争,所以既不用消耗兵力而又能保全利益,这就是用智谋攻城的方法。
(选自李零译注《孙子译注》,中华书局)
【赏析】
本篇是讲庙算、野战之后的攻城。“谋攻”是指用智谋攻城,即不是专恃武力强攻,而是用打乱敌人的部署、沮丧敌人的意志造成形格势禁,迫使守敌投降。
在攻坚手段极为有限的古代,攻城往往徒然费时折兵,这是作者之所以特别重视以谋攻城的直接原因。但作者在论述这种以谋攻城的方法时,却并不停留于现象本身,而是把它提高到战略学的高度来认识。他从战争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这一点出发,提出一种“全利”的原则,聪明地看出,战争从“伐谋”到“伐交”到“伐兵”到“攻城”,这一逐步升级的过程,可能预示着一种逆过程,即“伐谋”的重新出现。
探究空间
有人说进考场如上战场,学习考试也可以借鉴《孙子兵法》,比如进入考场前要做好战争之前的知识储备,对考试内容做到“知己知彼”,在具体做题时要讲求技巧、注意速度等。我们可以跟熟悉的朋友一起探讨《孙子兵法》还有哪些思想可以指导我们的读书和学习。
可读书目
李零译注《孙子译注》,中华书局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中华书局
骈宇骞著《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中华经典藏书),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