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女校长的刚烈情怀

2014-07-23镇歧

女士 2014年6期
关键词:章士钊二哥鲁迅

镇歧

1900年初夏的一天,无锡城里一户蒋姓人家为儿子迎娶新娘。蒋家堪称殷实富足,迎娶的又是门第显赫的杨家女儿。

蒋家门前张灯结彩,鼓乐齐鸣,鞭炮大作。在喜娘的搀扶下,新娘从花轿里款款而下。由于红盖头盖着脸,新娘的面容无法得见,大红罗裙下的那一双脚不是“天足”,也并不符合“三寸金莲”的标准。

这位新娘,就是杨荫榆。

杨荫榆生于1884年,结婚时不满17岁。据侄女杨绛先生回忆,说她的这位姑母长得“不令人感到美,可是也不能算丑”。杨荫榆虽然生在书香官宦之家,可是从小缺少母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断文识字的她对人生自有一番打算。

新婚之夜,杨荫榆一定是怀着少女的忐忑之心在洞房里等待和猜想:一会儿就要进来的新郎是个什么模样?她渴望那个将要和她共度一生的男人会给她爱,给她幸福;她一定也在为总算能够脱离那个令她感到沉闷、屈辱的娘家而欣慰……忽然,门开了,新郎进来了。

见到新郎的一刹那,她一定怀疑眼前的一切是个噩梦,那是个什么样的人啊——站在那里,裂着嘴傻笑;一口发黄的牙,牙龈呈紫黑色,嘴角还不停地有哈拉子流下来……见新郎哼哼着向她走过来,她使出全身力气推开了他,逃回了娘家。

新娘在成亲当晚就抓破新郎的脸,然后逃回娘家,这对于婆家人来说,无疑是件大丢脸面之事。蒋家人岂能善罢甘休,婆婆亲自带人来到杨家,连拉带拽把新娘弄了回去。可是不到两天,杨荫榆又逃了回来,并声言:若再逼她,宁愿一死!事情闹到了这一步,蒋家人当然不能一意孤行了,闹出人命可不是件小事。经人从中斡旋调解,最后以离婚、杨家赔偿一切经济损失作了结。

杨荫榆噩梦般的婚姻虽已了结,但是一个沦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和笑柄的离婚女子,日后的命运会怎样?幸好此时,她在日本留学的二哥回来了。杨荫榆的二哥杨荫杭(杨绛之父),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先驱者。早年就读于北洋大学,后入南洋公学学习,先后留学日本、美国。

二哥回无锡后即在家乡办了个理化研究会,组织有志青年学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杨荫榆走出家门,参加了理化研究会的学习,这让她在漆黑无望中看到了前途的一丝光亮。二哥让她明白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自立自强,有了文化、掌握了知识,就具备了谋生的本领,就可以独立,就不用再依附于任何人。17岁的杨荫榆像一株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春苗一样,一下子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她的脸上常挂着笑容,学习勤奋刻苦。

得到二哥赞助后,杨荫榆转入苏州景海女中学习。1907年,她赴江苏省官费留学日本考试合格,当年即赴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入理化博物科学习,6年后完成学业,毕业时受到学校嘉奖。1913年回国后,她应聘至江苏省女子第二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兼生物学教师,一年后至北京女子师范学堂,任学监兼讲习科主任。1918年,她由教育部保送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修教育学。留美期间,她被推选为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4年后,她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她任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1924年,杨荫榆40岁。她怀揣教育总长签发的校长聘书,信心满满地来到“女高师”大门前。她在此经历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校长生涯,最后不得不辞职。黯然离开时,她一定会明白,当初她的自信是多么天真、可笑。

原来,在她去美国留学的第二年,中国爆发了对国家命运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当时的中国可谓“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国家政局不停地更迭、动荡。青年学生思想激进,行动果敢,他们藐视一切旧的、保守的东西。当时在美国的杨荫榆并不知情,虽然她也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观念,也希望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但她最大的期望是能让更多的中国女子接受科学文化的教育,以此来改变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一句话,她只崇尚“教育救国”。

最初,杨校长与教员、学生的关系还算融洽。但是,部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太频繁,一会儿政治请愿一会儿党团集会,而且说走就走,使得学校的正常秩序无法维持。她多次进行规劝、训导,可是没用。面对学生的爱国热情,她不能硬来;身为校长,她又不能不管。这种两难的局面,一直困扰着她。

这年的秋天,暑假结束,学生们陆续返校。杨荫榆又发现一些家在南方的同学没有按期到校,有的甚至拖了一个多月才姗姗而来。这一次她终于发作了,断然宣布对几个迟到的学生作退学处理。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遭到了学生自治会的公开反对,那几个遭退学处分的学生也不走人,事情一下子闹成了僵局。

1925年1月,学生自治会发布宣言,派了代表去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4月,章士钊以教育总长的名义发文,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5月7日是“国耻纪念日”,学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校长上台发表演讲,台下部分学生嘘声一片,轰赶校长下台。当天下午,杨荫榆召集“女师大”评议会成员开会,会后贴出告示:开除许广平、刘和珍等6名女学生。

“女师大”风波终于爆发了!

学生自治会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发布了《致评议会公开信》,宣布校方的决定“自归无效”。5月11日,学生们在校内公开驱逐杨荫榆,甚至用封条封了她的办公室,并派人把守校门,不准她再进学校。无奈之下,杨荫榆只得另外找了个地方办公。

鲁迅先生和钱玄同、周作人等人联名在《京报》发表宣言,公开支持“女师大”学生。到了7月份,学校放暑假了,大部分学生离校回家,一部分学生因斗争还没结果,决定留下不走。杨荫榆勒令所有学生一律离校,并于8月1日带领警察、教工、保安等50多人,想要驱赶学生。得到消息的学生们紧闭大门,严阵以待。

正在双方较劲的当口,又来了不少从别的学校赶来支持“女师大”斗争的同学,局面几近失控。杨荫榆此刻还比较冷静,主动撤离,使局面暂时得以平息。第二天,她向教育部递交了辞呈,8月8日获得批准。几天之后,在一轮渐渐西沉的故都夕阳中,她神情黯然地离京去了苏州,投奔二哥去了。endprint

赶走了校长的“女师大”,风波并未平息。8月10日,章士钊做出了一个莫明其妙的决定:停办“女师大”,在原址上重新成立一所大学——国立女子大学。学生们对教育部的这个决定根本不买账。她们针锋相对地宣布:拒绝解散令。恼怒的章士钊要求罢免鲁迅的教育部佥事职务,鲁迅不服,即向评政院控告章士钊。一个月后,教育部无奈地发文恢复了鲁迅的职务。

鲁迅赢了官司后,挂冠扬长而去,南下福建教书了——那时的教授也牛气得很呐!憋屈的反倒是章士钊这样的大官,他的家两次遭到学生的冲击;学生在游行集会时,居然喊出“打死章士钊”的口号!他遂向北洋政府递交了辞呈,于1925年11月去了天津。

校长被驱赶走了,连教育总长都跑了。得胜了的“女师大”学生们成了凯旋的勇士,一个个豪情万丈,挥舞着小旗,回到学校。这就是“女师大”事件的大致过程,一个混乱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发生的一段小插曲。

随后,北京又发生了“三一八”事件,惨死了47条人命。尽管死伤者名单中有人们熟知的“女师大”学生刘和珍,但是这与“女师大”事件并没有关联。惨案发生后,愤怒的鲁迅发表了《纪念刘和珍君》,后来该文成为新中国好几代中学生语文教科书中必读的名篇。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再次提到了杨荫榆。在他的笔下,杨荫榆是个尖酸、刻薄、冷漠的老怨妇。杨荫榆成了制造惨案的政府帮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回到苏州的杨荫榆,在二哥二嫂的呵护下,心灵逐渐得到平复。1935年,杨荫榆以一己之力,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取了个怪怪的名字“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学校的生源也怪,有已经嫁人的女子,有已经参加工作的女职员,当然也有穷苦人家的女孩子。杨荫榆竟然能把这样一所学校管理得像模像样,使学生们觉得像置身于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样。

当初,她曾对“女师大”的学生说过:“国民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之母之母。”作为一所学校的当家人,她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一样,把学生当女儿一样来关怀教育,怎么还会有办不好的理由呢?

可惜好景不长,日寇发动了侵华战争。1937年冬,苏州沦陷,杨荫榆本来可以同兄嫂一起避难的,可由于学校里有几个学生因为路远还没走,她毅然留了下来。日寇进城以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杨荫榆的憨劲上来了,她跑到日军驻地找到最高官佐,对日本兵的暴行义正辞严地进行交涉。大概是被一位柔弱女子的凛然之举所折服,日军官佐居然“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抢到的财物。”(杨绛语)事后,日本人想请她参加“维持会”,遭到杨荫榆的断然拒绝,遂对她动了杀机。

1938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的住处,把她骗出了家门。离她家不远有座叫吴门桥的小石桥,当她同那两个日本兵走上小桥时,日本兵近距离朝她开了一枪。中枪之后的杨荫榆并未倒下,那两个日本兵又将她推下了河,见她挣扎着想游上岸,他们竟又向她开了几枪。河面浮起一滩殷红的血,冬日惨白的晨雾中,那血像凝固了似的在河里漂了很久,很久……

1938年这个寒冬的早晨,54岁的杨荫榆惨死在日寇的枪口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杨荫榆当年生活的那条小巷——留芳声巷,正在拓宽道路、建设高楼。徜徉其中,人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蒙尘的身影还在徘徊,而那只是一个无法靠近的背影,一段隐没在历史烟尘里的旧梦……

编辑 乐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章士钊二哥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巴山背二哥
二哥走了——深切悼念凌解放先生
巴山背二哥
章士钊妙藏态度
鲁迅《自嘲》句
章士钊与陈独秀
章士钊妙说杨昌济
二货二哥的二货事
章士钊《柳文指要》出版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