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14-07-23王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课文语言

王芳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际交流与沟通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语言平淡、干枯,表达或辞不达意或条理不清,语言简单直白,文采贫乏。谁来改变这一现状,让我们的学生变得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妙语生花?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那么,在语文课上,怎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创造机会,激活互动

课堂互动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它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行为,可以说没有了互动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活动。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感知的直观、形象,高度的感染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不是靠抽象说教,传授灌输,而是必须借助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虽说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但语文课上,因为动笔写的相对不多,一些思维懒散的同学会不经意地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进而逐步滋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必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参与锻炼的机会,激活多边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互动尽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进而逐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演讲中锻炼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轮流演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不过,这里说的演讲并不是“信马由缰式”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由教师或课代表预先定下每天演讲的主题。演讲内容一般可以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如: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安排学生演讲“长征故事”;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安排学生演讲 “父爱情结”;教学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祖国》时,安排学生演讲“爱国情怀”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把学生演讲内容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可谓一举两得。

2.复述中提高

复述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它是对课文理解的直接体现,它要求学生既要把自己理解了的内部思想转变为外部语言,又要对展开的外部语言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整理,使之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连贯。长期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学生相互交流提供了素材和机会,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对写人记事类课文的教学中,经常安排这一环节,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假以时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能得以提高。

3.提问中促进

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必备技能。语文学科的课堂提问更是必要: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提问可以使学生参与交流,扩大语言的输入量,增加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当然,要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得关注学生回答时的言语质量,尽量避免一些标签式的答案。如:教学《陈涉世家》,当问及“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具有哪些英雄品质”时,不少同学会立刻想到诸如“不甘平庸”“有远大抱负”“有反抗精神”等标签式的答案,这时,教师就得及时加以引导了。如:“这些词语通俗易懂,固然不错,如果能用上更形象、更有文采的语言,那就更能体现出你的文学功底了,同学们能尝试一下吗?”不一会儿,文采的火花便喷溅而出:“胸怀韬略”“洞察时局”“以天下之忧而忧,心系大局”……这样,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词汇,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诚然,新的课堂改革理念,非常强调学生提问的重要性。其实,即便是学生的提问,老师或同学的回答也得保证言语的质量。这样日积月累,又何愁不能妙语生花呢!

4.反馈中提升

课堂反馈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在课堂反馈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了鲁迅先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一句式,就把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得条理清楚且有声、有色、有趣,教师就可以据此让学生仿写或仿说一段景物描写;不少课文结尾意蕴丰富,意味深长,这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续编故事,如《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课》等。经常这样做,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重视差异,关注全体

生命本都是平等的,在教育面前亦然。《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多处明确出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字眼。而在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就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使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发展,一部分差一些的学生不能迅速赶上来。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差异,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得以提高。笔者一般是这样做的:将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留给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其建立自信;难度稍大的问题,可以分几个层次发问,由浅入深,让中等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尝到成功的乐趣;那些难度较大或很大的问题留给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同时可以提高对他们的评价标准,使他们获得更大提高。

当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个长期训练,逐步提高的过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言语训练,“妙语生花”必然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