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质疑,引导拓展
2014-07-23杨勤长
杨勤长
真正的语文课堂是把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展示给学生,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堂。呈现这样的课堂,教师要沉浸到文本中去,潜心研究教材,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在质疑、探究课文的过程中发现美。因此,阅读课文情节、分析课文结构、挖掘文章主题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文本,质疑问难,在阅读中加深情感体验,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能够自主学习语文。
一、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判断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言借鉴的例子、写作借鉴的例子。”课文中存在错误在所难免。
在课堂上,学生能提出自己的不同理解,教师应当予以肯定。《生物入侵者》第一段中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学生在讨论时对这一句产生了质疑,到底是“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还是“它们不仅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可能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到底是“经济损失”程度严重,还是“破坏生态系统”程度严重呢?“破坏生态系统”与“经济损失”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是值得商榷的。当然,这里还有“人类社会”和“某个地区”范围上的不同理解。
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让学生感悟。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但不可以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要保护好学生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有一句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学参考》对教材的理解也是有片面性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如果把《教学参考》奉为圭臬,课堂教学就变成一潭死水。
在教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时,我按照常规分析进行教学,认为飞蛾、夸父、姮娥都是为追求光明和理想而努力的形象。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位同学提出:“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是讽刺的否定的语气,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嫦娥想逃避现实,只是想保全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的自由,是作者批判的形象。
我没有否定学生的理解,我只是引导学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多个版本,嫦娥如果是偷吃不死之药而逃到月宫,该作何解释比较好呢?嫦娥如果是因为逢蒙威逼不得已吃下不死之药而到月宫,那又该作何解释比较好呢?“玉女”也好,“丑女”也罢,留给学生再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再发挥的余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不是会增加?
二、咬文嚼字,探索中华文字的魅力
《曹刿论战》第一段中曹刿见鲁庄公后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教学参考》中是这样解释的: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必以分人。”可是曹刿却说:“民弗从也。”这里的“人”和“民”是一个概念吗?都是指老百姓吗?显然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人”应该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是当时国君身边的近臣,能够享受到国君的惠泽的人。而“民”则不是。
《古代汉语字典》将“民”解释为百姓,庶民。如《左传·文公十三年》:“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班固《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人”与“民”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
再看《论语》:“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人”是指“官吏臣僚”,“民”是指“百姓”。看来我们尊重的孔老夫子认为“人”是“爱”的对象,“民”只能是“使”的对象,他的“仁爱”是有限度的。
三、“拔出萝卜带出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咏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学习这篇课文,无非是对“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的赏析,到底哪一句更有诗意?从文章中作者的倾向来看,意在突出谢道韫的才华,自然是“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具诗意,更有想象力,更有文学色彩。其实,经历了更多生活的人,看待事物会从多角度去把握。
报载:雪花伴着阳光飞舞,昨天在上海、安徽合肥、江苏南京、山东青岛等地出现“太阳当空照,雪花漫天飘”的奇观……看见过太阳雪的人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未若柳絮因风起”。其实,严寒的冬季,大雪纷纷与“撒盐空中”才是真正的形似且神似。那么,为什么谢太傅倾向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王谢”中的谢就是指东晋及南北朝时的谢家。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代一代谢氏子孙。谢氏家族,受儒学和玄学两大文化思想的影响,人才辈出,要论武将,出过打败前秦的北府兵将领谢玄,要论才子,出过山水诗大师谢灵运。这个家族外柔内刚,既积极进取,又知足常乐。谢道韫是这一家族女子中的明珠,不仅温柔贤惠,而且才华横溢,谢安甚是喜欢。
谢道韫的这一咏雪句,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作者写道:“……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下,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玉看了仍不解……”
这四句诗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指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一种妇德。东汉乐羊子远出求学,中途而归,其妻以停下织机割断经线为喻,劝其不要中断学业,以期求取功名(见《后汉书·列女传》)。这里指薛宝钗。“咏絮才”指女子敏捷的才思。晋人谢道韫,聪明有才辩,某天大雪,谢道韫的叔叔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道韫堂兄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赏不已(见《世说新语·言语》)。这里指林黛玉。
还有,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小品《雪》中写道:“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然下,真是有趣,没有人不喜欢。”引导学生阅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雅舍小品》,荡起学生心中美好的向往。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我认为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选择教材中的典型课例精讲、精练,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写作方法;选择部分课例梳理、引导,培养学生自读、理解能力;对于那些阅读难度不大,赏析门槛不高的课文,教师要精心策划,从课文生发开去,鼓励学生质疑探究,由疑而问,由问而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培养学生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阅读习惯,积累更多的知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