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验:培育“廉洁生态”
2014-07-23门小军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部
文/门小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部
上海经验:培育“廉洁生态”
文/门小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部
上海于1998年跨入中等收入水平,2009年跨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至今未跨入高等收入水平,尚处于“上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社会转型期。若转型不成功,上海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腐败是影响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座特大型城市,控制腐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新理念,着力自我净化能力建设,走制度反腐道路。
“廉洁生态”:构建人工生态系统
“廉洁生态”理念将“廉洁城市”视为一个全方位的人工生态系统,注重发挥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该人工生态系统不仅涵盖公领域内的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也涵盖私领域内的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倡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治理腐败。将“廉洁生态”作为上海治理腐败的重要理念,理由如下:
首先,“廉洁生态”理念吸取了生态学的先进理念。“廉洁生态”理念,要求整合生态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环境适应能力、中医学生态系统自我净化的自身免疫能力和人工生态系统自我革新的持续推动能力,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廉政理念。
其次,它契合了党增强自我净化能力的要求。中共中央在保持党的纯洁性工作中提出,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而廉洁生态系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其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能力的过程,是符合这一总体要求的。上海市积极建设“廉洁生态”,探索从腐败易发多发期向腐败可控期的过渡,是增强自身净化能力,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再次,这一理念还蕴含了鲜明的上海城市特色。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廉洁城市”计划——杭州提出“廉洁,为城市再添秀美”口号,广州提出“廉洁,为新型城市化发展护航”口号,石家庄提出“廉洁,为幸福城市筑基”口号,等等,并采取一系列举措来推动建设。毋庸置疑,它们的做法也会对上海形成正面激励。上海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廉洁生态”理念,利用较大城市所拥有的地方立法权,制定反腐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以法促廉、依法治腐,构筑廉洁生态的法制基础。
第四,它体现了廉洁办世博的“廉洁岛”效应。“廉洁岛”理论为透明国际所提出,该理论认为,防治腐败可以从局部甚至从一个项目上做起,率先实现廉洁的目标,然后形成示范效应,扩大辐射面,逐渐推广,通过一个又一个“小气候”的改变来改善“大气候”,最终实现反腐败的成功。
在廉洁办世博工作中,有人员和有公共权力的地方就有理想信念和心理方面的教育预防,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就有制度预防,有廉洁风险的地方就有风险防控,有亚腐败的地方就有专项治理。
2011年5月,贺国强同志在廉洁办世博、廉洁办亚运总结大会上肯定,廉洁办世博是建设“廉洁岛”的有益尝试。上海之所以能够在5.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建设成“廉洁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中央纪委的正确领导下,整个上海市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营造了廉洁生态环境。可以说,培育“廉洁生态”,上海是有成功经验可供总结和借鉴的。
最后,它反映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上海虽在全国率先进入中上等收入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指日可待,但其也正面临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思路,这不仅需要经济稳增长,更需要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上海市需要正确把握反腐倡廉发展形势,把“廉洁生态”建设放到全市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部署,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顺利推进,实现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良性互动、协调推进。
从“廉洁生态”的视角来思考反腐倡廉建设,可以构建反腐倡廉建设内在的系统运作机制,并在反腐倡廉建设与城市的整体发展大环境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打造“廉洁社会、廉洁文化”。
制度反腐:着力自我净化能力建设
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因此应当将反腐工作纳入经常性的制度化轨道,开展制度反腐。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只要我们能辩证认识腐败现象产生的本质,理性对待,并通过制度设计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去治理腐败,就一定能解决并最终铲除腐败现象的根源。”
基于“廉洁生态”理念,制度反腐必须将自我净化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国际经验显示,自我净化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以“权力”为中心,360度无盲点扩展,通过严密网络,加强布控,杜绝腐败的可能性;通过“预防-控制-惩戒”分段治理,构建全程式反腐防控机制,最大限度地削弱甚至克服侥幸心理,使意欲腐败者作出正确选择,不敢腐败。
具体来说,“廉洁生态”的运作机制就是将监督的制衡力、制度的约束力、机构的协同力、科技的推动力、惩治的威慑力、文化的穿透力等诸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全程式反腐防控举措,构筑具有自我净化功能的廉洁政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