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再定位
2014-07-23张祎
张祎
河北省衡水学院图书馆
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和互联网的社会,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和国家对大学教育的高度重视,大学图书馆也应该受到重视和飞速的发展,作为大学图书馆的老师,应该给大学图书馆准确的定位:研究型、开放型、电子化,与此同时还需要把图书馆建成一种文化精神的集中营和训练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图书馆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让大学图书馆变得更加有魅力,有实力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
据统计,目前我国1000多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30%,公共馆仅为2.9%。这组数据一方面说明与高校图书馆相比,公共馆的资源还显得十分匮乏,另一方面说明高校馆所提供的文化服务相对不足、服务质量相对较低。
近年来大学图书馆相对来说更加弱化了,原来好多陈旧的设施得不到修复,优势难以发挥,对学生的影响力更是越来越弱,似乎网上的东西更有诱惑力,导致很多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直接从网上粘贴,抄袭现象很严重,没有自己的内涵和知识功底,其实图书馆的资料是最全的,图书馆现在是“原则上服务于校内师生员工,行政上隶属于大学,机构上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图书馆的质量和发展进程,不仅无法完成和实现自身所应该保持的知识自由,更谈不上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塑了。
微信微博似乎成了大学生的时尚,也是传递信息最快的地方。互联网时代来了,逼迫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你会在大街上看见60岁的老奶奶玩微信,不要大惊小怪,互联网几乎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沟通方式更多的时候是人机交流,不是人和人的交流,表面上情感远离,但是心灵还是很近的,起码我们的交际圈微信圈在随之增大,观念也随之更新,传统的虚拟社区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网络迁移,也体现了用户从社会归属向社会交往需求的升级。
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基地,是大学生接受精神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大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和价值取向来选择图书,应该坚持“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读好书”的原则,大学图书馆应该增强服务内涵,扩大服务层面,与时俱进,以更灵活的形式让大学生喜欢这片热土,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能。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注意大学生的导读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注重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要善于分析学生的特点,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引导和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发现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推荐相关优秀书籍,引导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要采用书评、报告会、读书讨论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图书通报、读者座谈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阅读兴趣和专业特点开展导读服务。
对一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有关理想和信念方面的优秀图书,以及一些思想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对人生有启迪作用的中外名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二年级的大学生可疑推荐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参考书、音像网站等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提供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相关文献信息资料,并及时搜集一些就业信息和考研信息等供学生参考。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大学图书馆可以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张贴名人字画,张贴名人名言,在多媒体文化厅中播放即时的文化节目,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聆听,来思维。激发他们读书的自主性和阅读的兴趣和品位。大学图书馆员可以经常在公告栏里张贴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帮助学生合理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不盲目、不盲从,从而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鼓励大学生树立成功意识。大一的学生对未来充满了向往,更多的时候是迷茫。图书馆这个时候应该是他们最好的帮手,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有利资源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走向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未来。通过各种形式帮助他们树立成功意识,激发他们发奋读书的热情。
大学图书馆应该是大学生的圣地,作为图书馆的老师应该确定服务的宗旨和目标,让大学生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大学的包容性和广阔性,让大学生感受到我们的服务是一流的是不可替代的,拥有巨大的可承载的力量,这就是我们图书管理者的荣耀。
大学图书馆应该是大学生的乐园,在这里可以徜徉在书海之中,他们是需要汲取知识和吸收社会营养的,让大学生能以多种方式来提升自己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责任在肩,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乐于支持大学生的自我塑造工程,也应该具有这方面的自信和能力。
大学图书馆应该是大学生的宝藏,只要我们的服务到位我们就可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的内心靠近我们,靠近我们的同时,其实他们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提升。
当下,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传递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乎所有的省级图书馆内都开办了每周一期的专题讲座,形式多样的“大讲坛”让听众在听讲中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品位与鉴赏能力,让高雅知识普及到大众,让大学的课堂延伸到社会,以此满足广大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达到启迪智慧、提高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