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破解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困境解析

2014-07-23宋杨董弈彤

科学中国人 2014年22期
关键词:河北省京津冀毕业生

宋杨,董弈彤

1.河北联合大学;2.河北医科大学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地位日益显著,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速的区域之一。2013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戴河召集相关会议研究河北省的发展问题,并提出了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主席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专题的座谈会议,重点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汇报,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强调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使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之路。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一、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省位于中国东部地区,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辖11个地级市,是重要的沿海省份,同时也是环渤海京津冀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北京市与河北省的保定市、唐山市、廊坊市、秦皇岛市、承德市、张家口市等6地市组建了环京经济协作区,以推进行业(系统)间的联合为突破口,来带动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之后,由于行政区划等突出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企业、地区政府间的无序竞争愈演愈烈,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增长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也逐渐拉大。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出台,提出京津冀应在多方面协作发展,其中包括:首钢搬迁至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曹妃甸“十一五”期间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被列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等。2010年10月22日,河北省政府组织召开主题为加快推进“环首都经济圈”的工作会议,圈定涿州市等13个县(市)区加快建设“环首都经济圈”。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又提出了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于之后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做出过重要指示,表明“天津与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需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

在此背景下,河北省委、省政府加快了本省的经济规划,设定了环京津、冀东和冀中南的三大经济带,确定了要以区位优势为出发点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但在此时,河北省经济的生活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河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河北省经济企稳基础不牢固,企业经营困难依然较大,一些涉及民生的问题(如就业保障、教育卫生等)仍较突出。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6575.0亿元,第一产业经济总量实现增加值3186.7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003.6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384.8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1.1%。”由此可见,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比例与全国大多数城市相比不甚很合理,不利于其经济发展。并且,按照现代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的标准来看(由大到小分别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河北省仍处于落后态势。

二、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河北省是高等教育大省,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据《河北经济年鉴》(2013总第29卷)显示,河北省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41255人,2006年20.8万人,到2012年达到了31.6万人。根据省人事厅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皆为80%左右,就业难问题仍然凸显。

(一)毕业生人数增加与岗位数萎缩的矛盾升级

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达31.6万,再加上往年未就业人员及失业人员,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社会人员需求量急剧减少,岗位数量大幅度萎缩。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河北省的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建材建筑等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企业效益的严重下滑,导致了用人单位需求总量的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主渠道的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伴随着机构改革及定岗定编,也很难再给大学毕业生提供畅通的就业渠道。

(二)毕业生生源结构与就业区域的矛盾加剧

河北省内高校大部分为省属院校,生源结构相对单一,毕业生大都为省内生源。由于受到思想意识根源、人际关系、地理位置、水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河北省的大学毕业生大都选择在省内或周边地区就业,且更青睐于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大中型城市。而北京、天津等城市内自身高校众多,培养的人才不断涌现,外来人员竞争的加剧,造成此类城市“内消”困难,就业矛盾进一步凸显。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与调整,河北省内的就业结构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过度,各类中小型企业跻身成为了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由于河北省城乡结构性矛盾的客观存在,中小型企业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甚至更为偏远的乡镇,其配套政策不到位、工作环境艰苦等诸多因素成为了毕业生前往就业的绊脚石。求贤若渴的基层单位门庭冷落与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大。

(三)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环境不匹配的矛盾仍然存在

毕业时,大学生普遍追求薪酬较高、工作稳定、工作环境优越的企事业单位,近几年出现的公务员热、事业单位热等现象都体现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较高的心理预期。且相比之下,大学毕业生更青睐于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是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在对一些企业进行调研时我们发现,90%的企业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急于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而是适时的调整就业心态。另一方面,受家庭压力、传统教育观念、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河北省高校的毕业生中具备创业意识、知识及能力的大学生凤毛麟角。毕业时,绝大部分毕业生首选就业,当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时也会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在家待业。一些社会资源较丰富、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毕业生,即使具备创业的条件和能力,一般也因为能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而放弃了创业。

当然,为了促进大学生积极、顺利就业,各有关部门和各高校也在就业体制、就业渠道等多方面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例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丰富大学生就业市场;政府相关部门每年都会组织大学毕业学生报考公务员、选调生、大学生村官、西部支持计划等;高校举办各类校园大型综合招聘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牵线搭桥等等。

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破解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困境思路

(一)明确河北省功能定位,树立区域性就业新观念

有专家坦言,河北能否快速融入北京、天津并求得共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关键所在。2014年3月26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出台,其中明确指出,河北省将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利用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充分发挥保定市、廊坊市的首都功能疏解作用和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充分发挥石家庄市、唐山市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及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必将促进河北省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应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省委、省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设计人才需求及培养方案,制定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人才战略目标,为大学生合理就业提供引导。高等学校应积极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育人质量观,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适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以提供创新能力强、专业知识对口、实践能力卓越的优秀人才。

(二)加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宏观调控及服务职能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政府不仅要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就业中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尤其是要加强政府间的协同合作,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全力调动京津冀社会的各类资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合理规划京津冀地区高校的设置与发展。习近平主席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7点要求,首先便是“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设施配套等重大问题,从财政、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教育主管部门应按照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顺应其顶层设计,科学合理规划高等学校的招生方向及规模,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2、建立京津冀区域大学生就业协调机制。探索就业引导的新举措,依托政府部门间的支持与协调,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区域内就业市场的资源共享、联盟互动及相互协作,及时获得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更好的推进区域内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3、建设综合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合作平台。三地政府共同整合并努力构建政府组织,高校、用人单位、社会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广泛参与,信息共享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力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信息共享、资源互通的优质一体化就业服务网络。

(三)高校立足京津冀一体化实行教育教学改革

1、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目前,省内许多高校存在办学盲目求大求全、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忽略了高等教育的竞争拼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高校应针对社会需求及所处区域环境,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合理进行自我定位,提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借助京津冀一体化的改革契机以及京津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培养出区别于京津名牌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2、树立区域性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设置专业时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以优化课程结构为切入点,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在教学设计中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要积极推动师资队伍的“双轮驱动”战略,为人才培养提供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3、转变毕业生择业观念,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部门职能,建立一站式的服务系统,正确、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大学生就业,引导并纠正其在就业过程中的错误倾向。其次,要构建校院两级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引导他们着眼于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思路,树立正确的区域化就业观念,以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1]王盼盼.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发展战略分析[J].经济论坛,2010(8).

[2]张文海,牧小霞.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与趋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

[3]李田.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河北经济年鉴.2013:汉英对照/河北省人民政府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河北省京津冀毕业生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幼儿园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