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完美对接:《白日焰火》的价值取向分析

2014-07-23北京王兵兵

名作欣赏 2014年16期
关键词:刁亦男自力志军

北京 王兵兵

电影集合了摄影、人物、音乐、剧情等多种艺术元素,而价值观就像建筑的主体框架一样,成为电影文化意义与美学意义的核心,对电影价值取向的分析是评价电影作品的重要准绳。华人导演刁亦男编剧并执导的影片《白日焰火》,以其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完美对接,在第六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高奖“金熊奖”,男主角廖凡荣膺影帝,成为柏林电影节史上第二部包揽金熊奖和影帝的电影,完成了中国人在柏林、戛纳和威尼斯三大世界电影节上主要奖项大满贯的夙愿。

警察的抉择:法律至上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电影如何建构国内外电影市场公认的电影叙事体系以及文化价值观,是中国电影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在谈到中国电影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时指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的电影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与审美想象的同时,也要完成对中国电影文化价值的正确定位,将一种符合人类多元文化取向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文化价值观‘植入’到我们的电影叙事体之中,进而完成中国电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图存的历史使命。”(啸涛:《中国电影文化价值观的当代建构——文艺理论家贾磊磊访谈》,《文艺报》2014年1月3日)

这部斩获金熊奖的影片,无论形式还是主题,无论传意还是达诚,恰恰是以独辟蹊径的艺术审美构建了既能够践行当代文化发展诉求的叙事机制,又能够体现人类共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将人类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观、大众所能接受的艺术情节以及大众理解的情感“植入”到影片的叙事之中,颇具新意。影片是一部爱情悬疑片,讲述的是退伍警察张自力(廖凡饰)与外表冷艳的洗衣店女工吴志贞(桂纶镁饰)的爱情故事。吴志贞的丈夫梁志军(王学军饰)五年前被警方认定死于一桩离奇碎尸案,因张自力破案时击毙了持枪拒捕的凶手,这桩碎尸案成为悬案。五年后,类似的碎尸案件再次发生,并且死者都曾与吴志贞相恋,心结未了的张自力本能地接近吴志贞,却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这个全身散发着成熟女人魅力的吴志贞,并发现了五年前的碎尸案真相:他正在热恋的女友吴志贞,五年前因烫坏白日焰火夜总会老板价格昂贵的皮衣而受到敲诈,为抗击罪恶的侵害而失手杀死夜总会老板,丈夫为了保护和占有她,接连制造了多起碎尸案,并以“假死”逃离警察的追查。

在国内外电影相册中,警察的形象都是社会治安和人民安全的维护者,担负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等。而刁亦男讲述的这个谋杀分尸故事影片,尽管有凶案(残杀警队王队长)的描述,但与其他悬疑题材电影的风格却迥然不同。影片传承了黑色电影的精神,没有将电影镜头对准悬案的现场,而是着力避免落入惊悚片扑朔迷离的套路,把摄像机聚焦于追踪凶犯的退役警察张自力身上,把叙事焦点集中于张自力忠于警察职业的执着与追求上。

生活中的张自力是个婚姻、事业都不如意的失败者,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而妻子却离他而去,甚至连离别时的一个拥抱都不曾施舍于他;他带领队友们缉拿凶犯,却给了凶犯一个反击的机会,他的两名队友因此而被杀害,自己也不幸负了重伤,案子没破,他确在伤愈后被踢出警队,屈身于工厂保卫科,从此一蹶不振,整日酗酒,扔掉了警察的尊严,释放出落魄警察卑劣的一面。但他对案子的执着和对死去战友的愧疚,依然无法使他放弃对案件的追查。与队友王队长的偶然相遇,使张自力发现了五年前那桩谋杀分尸悬案的一丝线索,职业的本能迫使他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案件的“侦探”之中,完全把自己的安全置之度外。影片中,他无论是在洗衣店的深入暗探,还是在漆黑深夜的追踪;无论是在电影院的放情,还是在滑冰场阴暗角落的专注,都令观众为只身办案的他捏着一把冷汗,更为他不畏风险的英雄主义气概所感动。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警察是具有社会责任和社会风险的职业,也是特殊的锤炼英雄、造就英雄的行业,行业里英雄辈出。现实生活中的警察群体,常常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舍生忘己,甚至会付出宝贵的生命。影片将警察群体的价值基因与光辉形象植入到退伍警察张自力以及他的战友们的性格之中,使警察群体的性格不仅建立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历史根基上,而且把这种符合人类共同文化价值的维护正义、惩治犯罪的职业追求镶嵌到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之中,把退伍警察依然对警察职业的尊重和奉献镌刻到电影影像上。导演用平民化的视角着力打造了先进典型的本色设计,塑造了一个观众认可的、与过去不尽一致的警察形象,以真实感人还原了警察的形象,引导人们积极履行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文化价值认同。在张自力离婚后又重获爱情的情况下,他依然选择了维护正义,放弃了刚刚拥有的甜蜜爱情,最终帮助警方找到杀人凶手——自己的新恋人吴志贞,并劝解新恋人自首,显示出警察的正义和对新恋人的真正救赎,比起擅长暴力狂热的好莱坞英雄,张自力的角色形象定位,更凸显出弘扬正义的独特文化价值。

卫爱情结:“法”与“情”的博弈

电影作品的价值导向还体现在人物为实现其既定目标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上。影片不同爱情价值理念的冲突集中体现在相互对抗的张自力和梁志军的人物个性之间,显露出导演在张自力、梁志军身上倾注了更多的人文主义情怀,将爱情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爱情的力量表现得生动有力。

尽管文化背景、传统道德因素不同,但是人类对爱情都怀有期待的心理和追求,无论是《西厢记》中崔莺莺同封建礼教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作斗争追求自由幸福的纯洁爱情,还是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直率热情、大胆开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至上爱情,爱情始终是人类正向价值的亲身体认和自然关系的社会文化表达形式,也是人类渗透着社会文化内涵的人性提升过程。因而,古今中外电影都不乏追求爱情、执着于爱情的卫爱情结。卫爱情结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用于呼唤和拯救爱情,也可以用于徇情枉法或徇私枉法。

电影作品中人物的个性,是划分其社会属性与价值取向的重要依据。影片不同价值理念的冲突,不仅体现在相互对抗的警察与罪犯之间,更生动地体现在卫爱情结相互冲突的人物个性之间。面对法律的尊严,梁志军的卫爱情结未经过国家法律精神的过滤,不惜以违法犯罪为代价,不仅没有挽救他们的爱情,反而导致了两个人的悲剧命运,并给社会造成了极大伤害。吴志贞被沉重的精神枷锁折磨着,逃脱不了干洗店老板对她的性骚扰,更逃脱不了“死丈夫”梁志军对她的暗中控制,孤独、压抑、无助、可怜……张自力乃至观众对她的怜悯与同情油然而生。

在吴志贞吐露案件真相之前,观众会觉得梁志军是一位缺乏责任、没有担当、占有欲非常强烈的坏男人,强烈的占有欲使他变得非常残忍,以至于一次次无视无辜生命的存在,凶残地以一次次的血腥事件毁灭妻子的相恋者,以达到对妻子暗中控制的目的。而在案件真相大白后,观众才明白梁志军简直就是一个超越淫欲的花痴了,殚精竭虑地护着成为杀人犯的妻子吴志贞,宁可做了“活死人”,也要换取妻子的自由,为妻子顶罪,为妻子杀人,为妻子过着“非人”的生活。这种痴情浓烈而畸形,缺乏理性、也无助于给心爱的人带来幸福。梁志军演绎了感人至深也是最最糊涂的爱情故事,直到妻子完全背叛了他,致使他最后倒在了追捕警察的乱枪之中,依然没能完成对妻子的真正救赎。

正确的爱情观是一个民族充分发挥潜能的保证和体现。影片宣传了人类文化所需要的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价值观。张自力的职业警察身份与个体情感的冲撞,构成了影片最大的情感推动力,他的爱情价值观是理性的、人性化的。张自力很爱自己的妻子,也很尊重并接受妻子不爱自己的现实,他最终选择了与梁志军截然不同的放手方式——离婚。张自力婚姻生活虽然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案件侦破的过程中,他在与吴志贞的频繁接触中萌发了纯真爱情。随着案件的侦破,吴志贞及其丈夫的犯罪嫌疑越来越明显,在“法”与“情”产生了严重分歧之时,张自力的爱情更是处于毁灭的边缘,他身上闪现出的却是一种维护正义、不畏凶险的光辉,显然是一种高于一般警察职责的、更高的精神境界。当他得知吴志贞原来的丈夫梁志军是杀害队友王队长的凶手时,他以理性和真情说服吴志贞说出案件真相,帮助警方缉拿罪犯梁志军;当他得知吴志贞就是五年前那件碎尸案的凶手时,他毅然放弃了甜蜜的爱情,极力说服吴志贞投案自首,主动协助警方调查取证,从而完成了对恋人的救赎,我们也从影片中看到了长期压抑的吴志贞精神解脱后露出的、也是影片中她唯一的一次微笑。影片中张自力白日燃放的“焰火”,表达了对恋人吴志贞的深情,也凸显了他在“法”与“情”的博弈中的理性与无奈。

影片的这种相互对应的人物设置,显示出东方和西方、现代与传统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影片有意让梁志军的卫爱情结建立在传统的“夫为妻纲”的价值之上,超常规地不顾一切地充满张力,用现实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卫爱情结对吴志贞造成的伤害。影片中张自力的爱情追求,不仅符合西方不顾礼教束缚的直率热情、大胆开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爱情观,也符合中国主流价值观中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道德情操。张自力扮演者廖凡荣膺柏林影帝,除了其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绝佳的表演外,不能不说,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导演刁亦男对张自力这个角色的价值观的定位,既符合现代社会普遍弘扬的主流价值需求,又符合中西方追求爱情的共同精神需求。

电影精神:兼备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

电影界习惯性地将电影分为文艺片、商业片。商业片往往背离了电影精神,忽视艺术理想和审美原则,片面追求票房而放弃艺术,甚至是放弃文化价值标准,表现为多制作少创作、多技术少艺术、多商业利益少人文情怀,致使电影文化价值的失落和人文底蕴的缺失。艺术片往往为了小众的艺术而忽视票房,无法将艺术价值最大化地转化为商业价值。

该影片受到国际大奖青睐并擒获“双熊”奖,不仅受到海内外观众的追捧,而且围绕这部影片热议的话题越来越多,但电影界关注和制作团队关注的热点问题,依然是影片会不会遭遇像电影《团圆》(王全安导演)一样,即使夺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却仍然不叫座的尴尬,更何况《白日焰火》是柏林电影节杀出的一匹黑马。《白日焰火》上映后,导演刁亦男说:“相信《白日焰火》是所有海外得奖的票房表现最好的华语片。”(李云灵:《〈白日焰火〉何以成为黑马?》,《东方早报》2014年2月17日)这是刁亦男的期望,还是刁亦男的预测?准确地说,这是刁亦男导演整个创作过程兼顾商业片的票房和文艺片的自我表达的必然结果:实现艺术和市场的双赢。

影片以扎实严密的犯罪推理使剧情层层剥茧,一波三折,最后使张自力与吴志贞在虚情假意中碰撞出爱情的火花,真实而立体地展示了小人物的孤独与感情困惑,也展现了张自力尊重和维护法律而主动作出道德抉择的勇气,很好地满足了观众期许的“精神释放”。欧洲影评界认为,《白日焰火》以简约鲜明的个人风格,奠定了刁亦男在中国新电影中不可磨灭的新星地位。

刁亦男导演对电影的热爱与坚守是该影片的重要品质,因为他坚信具有独特艺术气质的电影具有极高的市场潜力。刁亦男虽在电影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昔日一起写过剧本的同窗好友几乎都成了著名的剧作家、导演,如国内戏剧界的第一把交椅孟京辉、国内著名影视公司小马奔腾的副总裁张一白、摘得2011年威尼斯银狮奖的蔡尚君,但他依旧不疾不徐、耗时数年打造着自己满意的影片。所以,刁导没有把《白日焰火》拍成纯粹的商业片,也没有过分追求纯粹的艺术,而是注入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稳定的票房收益预期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极力实现艺术与商业的有机融合。据相关资料介绍,本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与筹备过程非常漫长。刁亦男导演于2005年就开始了剧本创作,从创作到银幕呈现花费了八年的时光,期间三次推翻剧本重写,使影片既具备了“黑色电影”所有的蛇蝎美人、冰冷的滑冰场、漆黑的夜景、逼仄的街巷、孤独而落魄的警察以及王学兵饰演的“隐形人”等元素,也融合了丰沛的商业元素,包括廖凡、桂纶镁、王学兵组成的全明星阵容、精心控制的犯罪惊悚情节、人的孤独和情感困境,最终使得这部影片气质迷人、引人入胜,与所谓的艺术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观看影片时,几乎使人们忘记了角色与凶残暴行之间的关联。

影片在赢得金熊奖杯的同时,更多的是填补着艺术与商业之间的鸿沟,将电影界聚焦于艺术与商业的融合,打造了中国电影一个蜕变的契机。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之惑,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有机统一,电影创作者缺乏应有的文化判断力以及文化含量和创造力。《白日焰火》以非同寻常的风格和文化价值追求,实现了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有机融合与共存,有力地宣示了中国电影在迅猛开拓本土市场之余对艺术多样性的成功探索。

猜你喜欢

刁亦男自力志军
Students’ Feedback on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ases into Lecture Task in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神奇的“魔力语”
The WILD Goose LAke
夏天的味道
《白日焰火》的视觉传达表现
Different Pronunciation Features of “TH” in China and India’s Official News
Coupled Fault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
刁亦男尊重获人心
Performance of Ni/Nano-ZrO2Catalysts for CO Preferential Methanation*
暴烈·温柔·断裂——论刁亦男的电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