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末地名考译

2014-07-23秦汉

新疆人文地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吐蕃西域部落

秦汉

且末是一个极其古老的地名,目前还没有人能讲清楚它的确切含义。在古代且末属于丝绸之路的重镇,前身是玉石之路的发祥之一。从我们目前掌握的且末历史文化的一些史料和发掘的一些文物的实物来看,早在4000多年以前且末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历史悠久。

古老的历史

且末最早出现在《汉书》里时,为沮末国。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将且末情况带回内地。但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对西域地区名称的记载,基本上都是根据当地语言音译而成。因此,有关于且末这两个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至今也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

考古界和历史学界专家认为,且末这个词可能是个古语词,也可能是出自羌语,也可能是出自古代的印欧语。

这个自汉代之前就已经出现的且末古国,除了名称无法解释之外,其都城所在地,至今也依然是一个谜。

且末保留下两个地名,一个是且末,另一个就是小宛(音渊)。且末县城是属于农业经济带,昆仑山前和山里是属于牧业经济带。所以说这两个国家在汉书里记载且末国有农业,种植葡萄,而且且末这一代都种五谷,应该是农业比较发达。

小宛国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里最小的一个国家,有关它的记载只有只言片语。因此,它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中最为神秘的国度之一。在班固的《汉书·西域传》,以及《后汉书》中均有记载,它是当时丝绸之路南道的一个极小城邦,其都城叫做扜零城,确切地点不详。

汉朝时,小宛人口为约1000多人,150户,有军队200多人。据考证,这个小宛古国就位于现在新疆且末县境内的南部山区附近,应当是以牧业为主的游牧部族。

翻阅史料发现,且末这个地名自魏晋以后就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恰尔羌”“车尔臣”“卡墙”等等译名。

恰尔羌是唐代以前西域一个部落的名字。所以,有人认为,卡墙、恰尔羌、车儿臣,这几个称呼在读音上都较为相近,应该是同一方言的不同音译。而如今的且末被当地少数民族称作车尔臣,据说是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一次部落迁徙有关。

车尔臣应该说是在今天的若羌范围内,公元400年左右那里发生了一场战争,车尔臣人迁徙到了且末地界,他们想念自己的家乡,所以这个地方也叫车尔臣。

历史承载

公元四世纪左右,正值中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时期,在短短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北方就交替出现16个少数民族政权。这段时期也因此被称作五胡十六国。在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之下。这一时期,西域的弱小城邦大致有3种选择:离得远的可以看热闹,离得近的要不跟着凑热闹,要不就只能跑路。于是,这一时期,古西域三十六国中一些被迫跑路的小城邦,便就此在历史上消失了。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隋朝在且末设郡,并将犯人改编为戍边士卒,发配至此,大开屯田。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玄奘自印度取经回国经且末,在《大唐西域记》中对且末有记载。唐上元三年(676年),且末郡改为“播仙镇”,属陇右道沙州。唐贞元年间至大中四年(785~850年),吐蕃占据且末。

吐蕃在古代西域历史舞台上一度也曾是十分活跃的成员,在西域历史发展过程有过深厚的影响。公元七八世纪吐蕃在新疆有广泛的活动,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库车等地,到处都可以见到吐蕃时期石刻佛像。在若羌县米兰遗址,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吐蕃人的文化遗存。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87年),这里又被称之为“者里辉”。元朝从内地迁1000余人与元军新附军杂居,在且末屯田。明代称“扯力昌”。清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后称“卡墙”,并再次设稽查所,设且末县治。新中国成立后,且末属焉耆专区。1954年,属库尔勒专区。自1960年至今,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且末地名在少数民族语言的叫法中,出现了“羌”的发音。据一些专家介绍,从且末一些文物、遗址中都可以证实,历史上,在这一带的确活动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羌族。而有关“羌”这个字,新疆的许多地名都和它有关,比如且末阿羌乡、叶尔羌河、若羌县等等。

可以肯定地说,且末的先民来自于华夏文明的上古时代。据史书载,尧舜时期,江淮、荆州一带的三苗部落,被尧击败迁到甘肃河西走廊与敦煌三危山一带,与当地的民族融合成为羌人的祖先。其中折摩驮那等部落受其他部落的侵扰被迫西迁,定居车尔臣河流域,折摩驮那故国因而得名。个别部落迁至喀拉米然河流域,因而且末有阿羌等地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折摩驮那是部落首领的名称,车尔臣为部落名称。

通过且末地名的演变,既折射出人类创造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折射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

(本文图片由且末县宣传部提供)

猜你喜欢

吐蕃西域部落
张骞探西域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大唐VS吐蕃:谈判拼实力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开拓万里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