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警惕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四个问题
2014-07-22高国力欧阳慧黄征学
高国力++欧阳慧++黄征学
从全国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看,不论是2013年工作的回顾,还是2014年工作的安排,在一系列指标和数字背后暴露出在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设立试验示范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
1.不少地区依然存在较强的投资冲动,转变粗放发展方式任重道远
大部分省份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手段,体现了依赖投资保增长的意图。
一是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5个明确了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预期目标。
二是不少省区市设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偏高,山西、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海南、贵州、云南、甘肃、宁夏、青海11个省份设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20%,明显高于东部发达省份,黑龙江设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26%。
三是相比2013年,有5个省在下调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并没有下调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标,天津和云南两地在下调经济增速目标的同时,甚至调高了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增速。
四是不少省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排工程项目过多和规划建设规模偏大的问题,有的不仅超越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远远超过了地方建设资金的筹措能力和地方经济实际承受能力。
尽管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对各地不搞GDP排名,但大多数省份依然着力于“保增长”目标,各地的增速竞赛并没有停止。在“保增长”动力的影响下,大多数省区市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可能在2014年得到强化,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的维系可能进一步增强,进而影响到调结构和转方式任务的完成。
2.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地区出现不切实际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倾向
一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一些地区设定了较高的城镇化增速预期目标。如云南和甘肃分别提出城镇化率要比去年提高2和1.5个百分点,远高于城镇化正常的速度。可以预见,在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导下,各地市将层层加码,将这一指标定得更高,明显超过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和产业人口支撑能力,城镇化“冒进”不可避免。二是“抱团发展”的城市群建设已成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我国的城市群、都市圈数目将呈爆炸式增长,“城市群热”将进一步加剧。如山西提出了规划建设太原城市群、大同都市区、上党城镇群、百里汾河经济带等4个城镇群;湖北也提出了规划建设武汉城市圈等4个城市群(带)。跟风而上的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热容易成为地方官员的“政绩工程”,为之投入的大量财力物力最终导致土地、资金的巨大浪费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三是新区、新城、开发区、综合体等名目繁多的经济功能区建设也成为各地新型城镇化的重点,经济功能区热将进一步加剧。如不加以及时引导,将在全国引发又一轮大规模圈地现象,土地低效利用甚至浪费问题有可能加剧。
3.各种试点、试验或示范区的建设数目繁多,盲目攀比和无序混乱问题突出
不少省区市提出申报建设多个试点、示范或试验区,如天津提出申报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实验区、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子牙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江西提出争取赣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瑞兴於试验区、“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章康新区等区域发展平台获得国家批复;等等。
目前,数目和类型繁多的试点、试验或示范区存在政策混乱和恶性竞争现象,已成为各地争政策、争投资的重要手段。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一方面容易滋生地方官员的“政绩工程”,引发“跑马圈地”、投资过热、地方债务再度膨胀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重申请、轻落实,也使试验区、示范区建设徒有形式,难以发挥有效的试验示范作用。此外,一些试点、试验或示范区国家能够给予的政策有限,差异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差,试点试验内容难以落地,对地方的作用明显小于预期,使一些地方官员对国家抱有“怨气”或不满,也影响了国家设立的各类试验示范区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各地多关注环境舆论热点问题,但总体上仍然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
总体上看,地方政府对区域性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重视仍然不够。全国31个省区市中仅有9个省份提出了2014年生态环境建设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值,其他省份仅在目标中提出“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计划任务”。在相关的重点任务中,虽然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等相关内容,但具体目标和举措少,得力有效的举措更少。“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显示,全国和不少省份在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方面的预期目标没有完成,未来两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面临艰巨的任务。
(摘自《改革内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