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命大臣:帝制打不开的死结
2014-07-22唐元鹏
唐元鹏
“顾命”一词出自尚书《顾命》篇,讲的是,周成王将死,恐怕太子钊不能胜任,命令大臣召公和毕公辅佐太子。
在中国古代的君权政治中,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小皇帝年幼无法统治帝国,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顾命大臣”体制,帮助小皇帝完成过渡。
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顾命大臣要么是皇帝宗室,要么就是朝廷重臣,在先帝时便掌握大量政治资源。尽心辅佐者有之,飞扬跋扈者有之,直接废小皇帝的亦有之。在2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小皇帝与顾命大臣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从没中断过。
伊霍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
古代政治话语中,有这样一句,“行伊霍之事”。这是小皇帝最不愿意听到的,一旦有人唠叨这个,小皇帝便如末日来临。
伊是商朝的伊尹,霍是西汉的霍光。此二人都是顾命大臣中的佼佼者,他们忠心用事,身前虽然权倾朝野,但都没有成为篡逆者。所以先帝们都希望自己的臣子能以他们为榜样,尽心辅佐儿子。但是伊霍二人却有着令小皇帝惊悚的手段。
在商汤死后,厨子出身的伊尹接受了顾命之责,成为商汤长孙太甲的师保(太师、太保)。他在顾命任内做了一件大事,他称因为太甲不守爷爷的祖训,治理国家乱七八糟,便将其发配到爷爷的墓地桐官守墓,面壁思过。直到太甲知错悔过,方才放回国都,将王权奉还,最后君臣相得,成就一番盛世。
但《竹书纪年》讲了另外一个更为惊悚的版本,伊尹废太甲自立,将其囚禁,7年后太甲出逃杀伊尹,才得以恢复商朝社稷。无论哪个故事,都告诉世人,伊尹手中握有废君王的大权,而且幼君根本无法抵抗。
霍光则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在汉武帝晚年深得信任,武帝临终前,将其招来,以幼子刘弗陵托付之,“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霍光遂以大将军职为顾命。只是这位爷同样手段无常,在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后,因其无嗣,便引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后就以其淫乱无道,报请上官太后废除了他。另立武帝废太子留在民间的儿子刘病已继位,是为汉宣帝。
伊霍二人虽然都没有篡位,都在身后将大政归于皇帝。但他们运用手中权力废立皇帝,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日后“伊霍之事”便成为所有小皇帝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明知有野心,顾命却是紧箍咒
在中国历代政治话语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主少国疑”。谁都明白,一个年幼的君主在中国政治版图中可谓九死一生,特别是生逢乱世的小皇帝,被权臣干掉、取而代之的例子多如牛毛,举不胜举。
于是,那些对权术精通的皇帝们采取了各种方式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其中一种手段是杀大臣,这一招用得最狠的是朱元璋,他将跟随其开国的文臣武将杀个干净,就是为孙子、年幼的朱允炆日后登基扫清隐患,同时又安排孙子一众叔叔在外领兵。
朱元璋手段不可谓不狠,安排不可谓不周到。但还是不行,大臣中没有棘手的了,却被领兵在外、制衡中央的儿子(朱棣)篡了孙子的帝位。
诛杀权臣也不是保险的办法,在某种情况下,君王为了社稷的安全,无法对权臣动手。托孤顾命,有时候也成了克制臣下野心的一种妙法。
最著名的托孤之一,就是刘备在白帝城对诸葛亮的托付:“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顾命之辞一语点破诸葛亮与他那傻儿子刘禅之间的关系。但这种托付重若千斤,让权臣诸葛亮不仅没有二心,还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蜀汉的对手曹魏政权身上,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弥留之际,把司马懿召到近前,“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群,得相见,无所复恨矣”。
什么后事,自然是幼子曹芳啊,“君其与爽辅少子”。曹睿不可谓情不深,意不切——为了见你一面,把儿子托付于你,连死都能忍,如今见了老兄,死无恨了。
他以司马懿和曹氏宗亲曹爽(大都督曹真之子)为顾命大臣。其中对司马懿的托付与刘备白帝城托孤颇为相似,也是笼络权臣,不至其有二心。而且曹睿还以曹家宗室的曹爽为制衡。这样的方法在他看来可谓万无一失。
但是,他的设计只成功了一半,虽然司马懿终其一生都没有对曹芳不利,篡夺其位,但他却消灭了大将军曹爽,为儿孙辈篡位扫清了障碍。
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斗得你死我活,无论哪国都不能诛杀司马懿、诸葛亮这样的国家柱石,但这些人能力太强,势力太大,如何能让小皇帝安然无恙呢,在老皇帝看来,惟有托孤了。事实可见,这两次顾命都勉强算成功。
但以顾命之恩也不一定都有作用。到了北齐,开国皇帝高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临终前进行了一次无奈的托孤。他的儿子高殷年幼,只能以弟弟高演为顾命。高洋知道弟弟是什么德性,几乎用恳求的语气对他说:“夺时但夺,慎勿杀也。”意思是侄儿的皇位,你要夺便夺了,但请给他留条活路。结果高演做到了上半句,没做到下半句,废了侄儿高殷一年后就把他杀了。
在中国帝制的历史上,屡屡发生顾命大臣对皇权的侵夺,甚至某种程度上还会取而代之。但为什么老皇帝还是笃信顾命大臣?由始至终几乎每个朝代但凡幼帝继位,都会顾命呢?
从根本上讲,顾命大臣制度是极其无奈之举,这是由皇权继承制度无法克服的内在弊端决定的。
(摘自《新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