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腹有“耳”明察秋毫
2014-07-22徐辉雄
稍有动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蝙蝠的视力很差,然而它却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捕食到飞舞的小昆虫。这种黑暗中精准定位的神奇技能,其生物物理学基础是蝙蝠拥有一套精妙的超声回声定位系统。仿照这一系统的工作原理,医学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携手研发出了划时代的医学影像设备——医用超声仪。有了它,医生能在无创、无损的状态下探知患者体内组织脏器的健康状况。
虽然很多人对于医用超声仍存在“偏见”,认为它只是一种“成像模糊”的诊断方式,比不上CT、磁共振等价格昂贵的检查项目。但事实上,医用超声的本领比一般人想象中的要广得多、深得多。
一场由医用超声引发的家庭纷争
素来身体健康的王老伯患上了炎症性肠病,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了明确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医生建议他做肠镜检查。然而想到关于肠镜检查的种种传闻,王老伯就不寒而栗,迟迟下不了决心。看到他如此忐忑,医生建议他可以先做一个超声检查,既没有痛苦又没有创伤。带着医生给出的“折衷方案”,王老伯与家人商量。
听了转述之后,老伯的儿子马上提出了反对意见,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他认为医生纯粹是在“骗钱”。理由很简单,人体的胃肠道是空腔性脏器,其中可能存在气体,而气体具有很大的声阻抗,超声一旦遇到气体就会被完全反射,无法穿透其后的组织。
他还在互联网上搜索出了医用超声检查适用范围——“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妇科器官、前列腺、甲状腺、乳腺等实质性脏器适合进行超声检查;骨骼以及肺、胃、肠等含气的空腔性脏器不适用超声检查……带着“专业自信”, 王老伯和儿子再次去看医生。
经过医生的耐心解释,爷儿俩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疑惑,爽快地答应接受肠道超声检查。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小王关于超声声学特性和穿透能力的认识是正确的。超声和我们日常听到的声音一样,都是由介质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只不过超声的波长较短,超越了人耳的可闻范围。超声在穿越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散射等一系列现象。医用超声仪发射的超声波束穿透人体组织,在不同组织的界面发生反射,各种不同强度的反射信号被探头捕捉到,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便在显示器上形成灰阶图像。
人体不同组织的声阻抗(对超声的反射强度)不一样,骨骼等致密组织以及肺、胃、肠中气体的声阻抗较大,会将超声波束几乎全部反射回去,与之相对应,便在显示器上形成一片高亮度(白色)区域,其下方(后方)组织便无法看清。基于这样的基本事实,传统的超声医学理论认为,骨骼、肺、胃、肠等组织脏器,不适合接受超声检查。
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近年来医用超声逐渐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禁区,可用于检查骨骼表面以及肺部外周型的病变。对于胃肠中含有的气体,患者可以通过饮水或灌肠的方法将气体“挤出”,便能通过超声诊断肿瘤、溃疡、炎症性肠病等病变。
超声诊断只能“毛估估”吗
随着年龄的增大,张女士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同时也越来越焦躁,因为家中已有两位近亲不幸罹患甲状腺癌,而且确诊前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和不适。虽然年度体检中有甲状腺触诊的项目,但人手的分辨率显然不能跟精密的医学仪器相比,除非是较大的占位性病变,否则很难通过常规触诊发现。
然而,求助于医学影像设备,张女士也是戚戚然。CT检查虽然精确,却会给受检者带来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互联网上说超声检查也适用于甲状腺,而且无损、无创、无痛,但又听人说超声诊断的分辨率“很差”,微小病变根本“看不清楚”,只能是“毛估估”……
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以机械波(如超声)、电磁波(如CT、磁共振)为介质穿透人体,进行医学成像,图像的分辨率与介质的波长呈负相关,波长越短,理论上图像的分辨率就越高。
常规医用超声仪的频率在1~10兆赫之间,对应的声波波长为1.5~0.15毫米,理论分辨率为0.75~0.075毫米。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仪器系统误差、显示器成像特性、操作者主观因素等的影响,医用超声仪最小能发现直径在1毫米左右的病变。能够达到这样的分辨率,说它是“毛估估”显然太委屈了。而且医用超声仪能够从多个角度反复观察病灶,且得到的是动态图像,因此其在疾病诊断上的价值不在CT和磁共振之下。
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让恶性病变“自现形”
陈先生最近一直惴惴不安,因为在年度例行体检做B超时,医生发现他肝脏中有一个性质不明的病灶。虽说之后加做AFP、CEA等多项肿瘤标记物均阴性,但陈先生还是不放心。要明确病变的性质,必须做CT增强扫描,这就必须注射含碘的造影剂,而陈先生恰恰对碘过敏,属于绝对禁忌人群。究竟该怎么办?医生建议做超声造影检查。超声造影能明确病变的性质吗?陈先生满腹疑惑……
从前文的介绍可以了解到,超声成像的物理基础是不同组织之间的声阻抗差异,从显示器上看到的图像灰度差异,勾勒出了组织、器官和病灶的边界。一般说来,从病灶的外形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其性质,良性病灶的边界比较平滑,而恶性病灶的边界则较不规则,有时甚至呈蟹足样。但是,某些恶性病灶“面善心毒”,平滑的边界掩盖了邪恶的本质,一旦漏诊就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对于这些可疑病灶,临床使用较多的诊断方法是CT增强造影。但该方法虽然有助于确诊,却会给患者带来电离辐射,含碘的造影剂还有可能导致过敏。如今,超声检查也可以使用造影剂。超声造影利用的是“超声空化效应”,将含有极微小气泡的造影剂注入人体,当造影剂随血液循环到达病灶时,超声波束穿透局部产生大量散射,便可清晰显示病灶的血液供应情况。通常情况下,恶性病灶的血液供应是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医生确定诊断。
除了造影,超声还可以进行弹性成像。很多人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良性病灶较柔软,恶性病灶较硬”。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所以,对于位置较为表浅的病灶,医生可以通过触诊直接感知其硬度。若是针对深部病灶,超声弹性成像就有了用武之地。超声探头释放出脉冲振荡波,病灶在其声压下产生弹性形变,系统通过计算声压与形变之间的关系,显示病灶组织的硬度。由于是定量测量与计算,比主观的触诊要精确得多。
超声介入——医用超声前沿领域
传统使用较多的是经腹超声,也就是超声的发射和接收探头置于体外。当前医用超声的前沿领域是超声介入。超声介入分为两种,一是腔内超声诊断,如超声内镜、术中超声等;二是超声引导下的穿刺与消融治疗。尤其是后者,在肝癌、甲状腺癌治疗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由于超声是一种机械波,不会产生电离辐射,因此用于穿刺针和消融探头的引导十分合适。目前,超声引导下的肝癌、甲状腺癌热消融或化学消融,已在临床广泛开展,为众多不宜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徐辉雄 主任医师
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青年副主委,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腹部组委员,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在国内较早开展超声造影、超声介入和三维超声项目,完成超声造影逾5000例次、复杂肝癌消融逾2000例次,其余超声介入逾万例次。领衔十院超声医学团队参与全国超声造影指南的的制定,并参加首次全球超声造影多中心研究工作,参与世界指南的制定。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