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不吃亏”的心态污染孩子的心灵
2014-07-22王民洁
王民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时会被人欺负,会吃亏。有些父母总害怕孩子在外吃亏,受委屈。一旦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就教孩子:“有人打你,你就打他”;“有好东西赶快抢。”个别家长甚至自己出马,替孩子打人、出气。殊不知,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养成内心脆弱、任性、自私、暴戾等不良性格和行为,阻碍其良好品质的形成。
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有可能出现吃亏和占便宜的情况。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这种情况更难免。吃亏和占便宜,是人生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孩子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选择,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处理这类问题的行为模式。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担起社会的责任、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状况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帮助孩子很好地面对“吃亏”这道试题。
何为吃亏
“吃亏”就是受损失或在某方面条件不利,大体包含物质上、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受各种人和物的因素影响,人们对吃亏的界定不一样,所持的态度也大相径庭,产生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关于对吃亏的认知,关键看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处事哲理。比如在孩子的思想意识里,还没有吃亏、占便宜的概念,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小打小闹时常有,打人的孩子还不太能分辨是非,多数不是故意的;而被打的孩子也不记仇,过几天就忘了。做家长的实在没必要如此紧张与大张旗鼓。如果家长硬插进来,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一下子就变得严重了。打人的孩子被大人训斥,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突然间觉得自己罪大恶极万人所指;被打的孩子由家人“挑唆”,不管他有没有被打痛打伤,突然间便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吃了莫大的亏。于是,原本单纯的孩子间的交往,就变得不再单纯了。
例如,2岁的妮妮是个胆小的女孩。一次妈妈带妮妮到公园里玩,小朋友们都抢着骑一个小木马,妮妮也想骑,妈妈便带着她排队。但是轮到她时,一个小男孩却跑到了她前面跨上了小木马。妈妈觉得不公平,便强势要求男孩下来,让妮妮骑上去,谁曾想,此时妮妮却死活也不肯上去了。接下来,后面的小朋友一个个都跑到了妮妮前面,最终妮妮也没有骑小木马就回家了。妈妈心里觉得很别扭,总觉得女儿吃亏了。一想到将来女儿可能也容易吃亏,妈妈心里别提多烦了。其实,妮妮本身就害怕骑木马,虽然感兴趣,但心理还没有做好准备。但在妈妈眼里却理解成妮妮是不敢与人争。如果妈妈强迫妮妮骑木马,反而会让妮妮出现恐惧害怕情绪。
所以,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常常被大人用成人世界的观念去衡量,由此产生了无端的误读与焦虑。遇到这样的事情,做家长的没有必要草木皆兵,或者就此给孩子贴上“吃亏”“太老实”的标签。要知道,家长过度的焦虑和防御,带给孩子的不利影响,要比孩子偶尔吃亏本身更严重。
吃亏是福吗
吃亏是福吗?并不尽然。任何事情都需要掌握一个“度”,但可以说“吃小亏是福”。东汉时期闻名的“瘦羊博士”甄宇为人谦让,在一次给官吏分配活羊时,主动挑选瘦弱小羊,得到群臣拥戴,皇上器重,后来被提拔为太学博士院院长。
豆豆性格温和,从不主动与同伴争斗,虽说经常被同伴欺负,但家长并没有因此教豆豆去反击同伴的欺负。于是,其他孩子和家长都觉得孩子和豆豆在一起玩很放心,他也因此很受小朋友喜欢,有很多同伴。
大牛是一个3岁的男孩,在幼儿园经常打小朋友,问大牛为什么爱打人,大牛说,爸爸妈妈说不能让人欺负。但大牛却成为众矢之的,周围没有一个朋友。再从长远处看,大牛很可能形成霸道、自我中心的性格,这会使他成人后遭遇许多麻烦。
让孩子学会文明、礼貌和谦让,远比教育孩子“以牙还牙”更重要。这个世界,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的。让孩子学会“不吃亏”,看似教会了孩子不吃亏,实际上无异于让孩子吃更大的亏。
而教育孩子合作、谦让、宽容、助人为乐,孩子虽然可能吃一点眼前的小亏,但从长远看,却对孩子种下了日后的“成功基因”。
孩子吃亏家长怎么办
接受孩子的“退缩”
并不是每个孩子吃亏后都会反击,孩子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做出行为反应。比如,他们感觉自己会被打败,可能就会产生退缩行为。这个时候,妈妈千万不要将孩子推上前,试图培养他的勇敢,而是要安慰孩子。
这是修复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方式。生硬被推出去的孩子,只会变得更加胆怯,或者助长了孩子的攻击行为。
接受孩子的哭泣
当孩子哭泣时,妈妈最需要表达的是理解,允许孩子宣泄情绪。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斥责别的孩子,或者是不停地当着孩子的面讨论刚才孩子的吃亏事件,夸大事实,反而增加了孩子的恐惧情绪。
允许孩子再次尝试
孩子可能刚吃了亏,没一会儿就把这件事忘了,作为妈妈不要以为孩子“没心眼儿”而去阻止孩子的行为。要明白,这说明他的内心已经修复了刚才的委屈,同时也是孩子抗挫折能力发展的体现。
教会孩子处理的方法
在孩子吃亏后,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已经发生的事情,通过生动的故事,告诉孩子遇到吃亏的事件该怎么做。比如,巧妙脱离现场或者到人多的地方去。这样的教育,对保证孩子的安全很有意义。
如何培养孩子宽容的性格
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
不可否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到待人接物的方式。如果父母宽容、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之间融洽相处,那么,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间的关系,养成宽容、和善、乐于与人相处的好品格。
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理解对方,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教会孩子理解他人的缺点
有缺点和不足是人性的必然。所以,要告诉孩子与他人相处,没有必要追求完美。只要他人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不是反社会的,那么就没有必要事事计较。多原谅人一次,多给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为自己多长一分好心境,也会让自己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一步。当然,宽容不是懦弱,要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的退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
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都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有了这些体验,孩子才会明白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地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宽容的意义,体验宽容带来快乐。
未来的人才标准中,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要有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宽容、忍让、求大同存小异;必须吃得起小亏,有所得有所不得;必须控制好各种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