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手中笔写心中意

2014-07-21陈伟安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艺术精神现实主义绘画

陈伟安

摘要:符罗飞不寻常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他对艺术的特殊理解,他刚强的性格和现实主义的情怀,使之创作出了大量的以道德尺度和革命理想为主要题材的艺术作品,作品中永远充满激情并饱含心意,在特定的时期被赋予了召唤心灵的使命。本文通过梳理符罗飞的人生经历,分析其素描、粉画、水粉画及水墨画的艺术特色,以探究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变迁,同时涉及时代对艺术家的风格影响等问题,旨在更全面的了解其艺术风格特色,更深入的理解和发掘其艺术内涵。

关键词:符罗飞 绘画 现实主义 艺术精神

符罗飞(1897-1971),海南文昌人,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一位卓有成就却又渐为世人淡忘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图1)。出身贫寒的留洋教授,满怀现实主义浪漫情怀,投身革命义无反顾,平民本质深谙西洋技法,激情呐喊尽写世间万象。符罗飞一生所经历的荣耀、苦难、寂寞,也成就了他的艺术,荣耀不漂浮,苦难不颓废,寂寞不孤独。艺术创作上的丰富与坚定,始终贯穿符罗飞非同寻常的一生。

一、游艺中西 传奇人生

符罗飞的一生充满曲折与坎坷,但又富有传奇色彩。1897年8月13日,他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东郊镇的一个渔民家庭,原名符福权。幼年时因家庭贫困,早早背井离乡远赴异国谋生,对于在南洋艰苦生活的经历,符罗飞曾在他的自传中回忆道:“我到一家车厂去做工,那时,我的工作是既要负责伙夫,又负责拉风箱和打铁,这些工作经常在同一时间内做,以致顾此失彼,不是把饭炒焦了,便是煮菜忘记了放盐,或是把牛肉切得不对称,或是剖破鱼胆种种事故发生,结果是被东家和工头打骂。”少年时所经历的苦难给符罗飞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他关心底层劳动人民和关注大众疾苦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他在艺术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人生经历。符罗飞对艺术的钟情源于小时跟本家的四叔学艺,在乡间帮人雕梁画栋,令他终生难忘,其父对艺术也颇为喜爱,虽然艺术水平说不上高,但对符罗飞的影响也异常深刻。对于这一点符罗飞在他的自传中亦提起:“父亲生活虽穷,但他对于艺术很感兴趣,在劳动中常唱戏,他和村内一位民间艺人很投契,我们家里有几张这位艺人所画的画,我对于这些画的趣味很浓,因此,我童年时倒也初步受了很大的影响。”生活的磨练促使他更加坚持。即使在南洋谋生的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也未放弃儿时理想,反而练就了他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画的本事,这从他归国后的速写上便可见一斑,很多速写就随手画在小小的笔记本上,不足巴掌大,线条硬朗,勾勒出的人或是景跃然纸上,符罗飞对艺术的追求就是这样的孜孜不倦,甘之如饴。

如果说少年时的符罗飞对艺术仅仅是心中的憧憬,那他1922年进入上海美专学习便是真正地开始追逐艺术的梦想,对于绘画的那份热情也在那时被彻底点燃且一发不可收拾。“根据1932年作成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职员教授名录·历届毕业同学录》记载,符罗飞于民国十六年一月(1927年1月)毕业于该校高等师范科。”从那以后,无论他生活多么困顿也未放弃过画笔和艺术。在上海美专求学的这段时间,符罗飞接触了不同的艺术技法和艺术思潮,为他日后的绘画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长环境给人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于那个时代的艺术家而言,落后贫困使得他们对国家、人民有着一种自发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来自社会最底层,那些亲身感受到的压迫,使他的政治和艺术取向更容易参与到积极的斗争中。由于他积极投身“五卅运动”而成为党组织的发展对象,于1926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法租界交通工运宣传员。一年后,他因蒋介石实行清党被迫逃亡到曾经生活过的南洋。“他的被迫流亡使他无缘进入(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上半叶以上海、杭州等地为中心的左翼美术运动,这也是他在客观上易于被后来的左翼美术史研究忽视的一个原因。”作为早期的共产主义美术工作者、“我国革命艺术的先行者之一”,由于他参与左翼美术运动的时间短暂,而使他无法进入左翼美术史的研究中,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1929年符罗飞远赴西欧,继续追寻自己的绘画梦想。原本目的地是法国巴黎,但当轮船停靠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港后,他便放弃了原有行程,关于为何停留在那不勒斯,符罗飞在回忆中这样写道:“于1929年为往法国到达意大利后,哮喘病变重发起来,因此便在意大利停下了,因为怕冷不敢向北走往巴黎。”但同时,据其意大利儿子东尼回忆,父亲是因为在岸边逗留时听到盲眼琴师的音乐,为之震撼而决定留在那不勒斯的。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符罗飞最终留在了意大利,他也确实深深恋上了文艺复兴发源之地意大利的艺术,为之停留了八年。刚到意大利时,符罗飞得到一意人燕奴子(Leone Iɑnnuzzi,1878—1959)的帮助,介绍给退休教授白德利(Pɑolo Vetri,1855—1937)学画。而后进入那不勒斯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根据档案可知,符罗飞至迟于1931年9月上旬向美术学院提出入学申请或参加入学考试,他的申请在9月14日通过了学院相关的评审委员会审议,获得批准。在此基础上,符罗飞于一个月后的1931年10月12日正式注册,成为绘画系学生,学号为7411。”符罗飞进入学院后非常刻苦,曾二次跳级,所以他在那不勒斯皇家美术学院的正式学习只持续了二年,于1933年10月31日领取了毕业证。在意期间符罗飞的作品还受到那不勒斯的意大利皇族的青睐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赞助,符罗飞回忆到:“在1933年5月得艺术院士卡罗先生的介绍和中国领事的支持,开过一次画展,在这次画展中得意大利太子主持开幕礼,同时太子和皇后各给我两枚珍贵的皇徽金质纽扣,同时向我买了几张画。”据陈莺的《符罗飞留学意大利考》一文中指出:“至于他赠予王子和亲王太妃的绘画现今所在,有可能是藏于那不勒斯的卡波迪蒙特博物馆(Museo di Cɑpodimonte)(旧皇宫)中,但由于皇室藏品至今未做成完整清单,所以暂时无从查找。”若能找出那几幅作品,对于了解符罗飞早期留学意大利的绘画风格是大有帮助的。符罗飞自述:“我在意大利的实践是非常之努力的,……两年来都是走写实主义的路线,但又是出于学院派的大师。”从中可以窥见其在意大利学习的专业方向以及绘画风格。除了1933年的个展之外,符罗飞还参加了1936年夏举办的第20届威尼斯双年展(Lɑ XX Esposizione Biennɑle Internɑzionɑle dArte),成为已知最早参加此展览的中国艺术家。符罗飞送展的三幅作品全部入选,并得到广泛赞誉,符罗飞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中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第一人,这其中付出的艰辛是外人无法想象的。符罗飞在意大利生活学习了八年,他的艺术受到了欧洲人士的欢迎,在欧洲画坛上也有了一席之地。endprint

1938年5月,符罗飞舍弃意大利的妻儿和所有的荣誉,携一支左轮手枪,乘“绿爵”号邮轮只身回国。至于他回国的原因,在他的回忆中是这样说的:“我对于中国革命发展的形势是不大了解的,另外凭一股爱国热情很天真地想着以为共同抗日了,现在满地都是革命的红旗了,这样便下了决心去筹备了一个人的旅费。”可以想象,符罗飞是满怀着对国家的爱和抗日的情怀回到祖国的,这与他早年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欲想成为一名军人的情怀是一致的。另据卢逊在《符罗飞先生画集(第一辑)序》中说:“符君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遂牺牲在欧之一切,只身回国,谋以艺术鼓舞国人敌忾之忱,共同杀敌,符君之志诚可嘉也。”由此来看,其完全是以一名战士的姿态回到祖国的,虽然他用的是手中的笔而不是枪。其后,他在桂林参加了抗日文化界的一些活动,担任过抗日第七演剧队舞台美术指导,在香港、坪石、湖南、韶关等地举办了多场以抗日、赈灾为主题的画展,得到了蔡元培等人的高度赞扬,被文艺界称之为“灰暗中的虹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到湖南灾区写生,带回了一大批真实反映灾区现实的写生稿。在香港、广州举办“饥饿的人民”展览,灾民们一双双深陷的、圆睁的、绝望的眼睛,一张张痛苦的、愤怒的、无助的面孔,在符罗飞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表现技法、题材形式、思想深度等方面,既与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可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媲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在1949年结集出版了《饥饿的人民》画集(图2),这也是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集,这本画集即体现了他在艺术取材上的审美趋向,同时还反映了他特有的人文关怀和战斗情怀。

解放后符罗飞的生活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至1965年,从被选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图3),参与北平美协的组建,到担任华南工学院建工系教授,此时的他和新中国一道洋溢着激情。(图4,图5)第二阶段是文革开始后到他逝世,长期受到“造反派”的迫害,使生活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病痛的折磨加上繁重的下乡劳动,符罗飞于1971年12月1日在广州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没有人知道他躺在病床上被折磨了多久,也没有人知道他就是画家符罗飞,据说一直送进殓房才偶然被一个熟人发现,他的死讯便通过耳语传开了。”同时,解放后他的艺术创作也可分为两种题材:第一种是以歌颂伟人,宣传劳模,记录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生产等政治色彩较浓的作品。另一种是风景、静物、人物头像一类带有学院派风格的作品,这可能与他的教学有直接关系,但同时也显露出他对艺术本体的回归或探索。

二、才华横溢 异彩纷呈

符罗飞是一位艺术表现手法全面的画家,早年的上海美专学习尤其是意大利的系统学习,使他具备了扎实的功力和丰富的艺术素养。回国后的符罗飞,尽其所学,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作品,包括素描、粉画、水粉画和水墨画等,这些作品包含了其所有的技能和学识,也体现了其在艺术上的观点和探索,是了解其艺术内涵最直接的媒介,也是了解其人生的窗口。

(一)粉画的浪漫

粉画,又称色粉画,他和水粉画有别,是用特制的彩色粉笔在有颗粒的纸或布上,直接在画面上调配色彩,利用色粉笔的覆盖及笔触的交叉变化而产生丰富的色调。粉画既有油画的厚重又有水彩画的灵动之感,且作画便捷,绘画效果独特,深受西方画家们的推崇。符罗飞在国外主要学习油画,但当时的意大利,粉画也十分流行。符罗飞之所以选择粉画来进行大量创作,应该居于这几方面考虑:一是色粉是便捷的绘画材料,二是其具有厚重的“油画效果”,三是当时社会物资条件的局限,当然还有可能在意大利学习时就已经掌握了熟练的粉画技巧。而且,当时国内粉画具有一定氛围,和他同时代的著名画家司徒乔,就喜用这一画法。符罗飞的粉画,色调沉稳,用笔洒脱,构图严谨,寓意深刻,是他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符罗飞粉画作品中,有为数不少的寓意画,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解放前,是对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真实反映。《小乞与巨贾》(图6)是一幅典型的寓意画,画面色调灰暗,构图大胆,利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一切可以形成反差的对比:乞丐的瘦小与巨贾的肥大、无奈的表情与傲慢的姿态、衣无遮体与衣冠楚楚、赤脚与皮鞋。这些对比强烈的刻画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作者的用意,小乞一手托着要饭的碗,一手提着松弛的裤腰带,再加上一旁怀抱婴儿表情呆滞的妻子,一家三口都在等待着富贾的施舍,但似乎这种等待还要继续。对于寓意画,符罗飞是比较擅长的,其留学意大利时,就曾系统地学习过。“这年他5门考试的成绩分别是:绘画(8分)、寓意画(8分)、艺术史(7分)、版画(7分)和修复(从缺)。……他成为了绘画系四年级学生。在这一年里他修读了与先前大致相同的课程。上学期是绘画(7分)、寓意画(8分)、艺术史(7分)、版画(8分)”从成绩上看,符罗飞的寓意画是所学课程中最好的。当然,符罗飞在意大利时所画的作品我们暂无从考证,至于风格和笔法以及题材是否类似,需要做进一步求证。但是,归国后的符罗飞,面对社会的现实,用画笔来揭示人民的灾难和社会的黑暗,痛述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种种恶行,成为他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其另外一幅粉画作品《报告》(图7),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残忍的杀戮来源于现实,长着四只手的刽子手却来源于黑色幽默。画面色调诡异,营造着一种恐怖氛围,刽子手的黑色身体与一堆白色的骷髅头形成强烈对比,荒芜的土地一片死寂,战争与死亡永远联系在一起,寓意深刻。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符罗飞曾说过:“我写画的时候,常常以此为标准。题材非常现实,而表现方法却常常是浪漫的。”还有一类结合漫画表现手法的作品,如《天下太平》《新官上任》《酒色》等,这类作品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结合故事画的表现技法,向观者讲述贪官污吏们丑恶的行为,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在解放前,符罗飞画过许多类似题材的作品,这些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作品,是其粉画艺术主要的表达对象,也是其绘画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endprint

归国后符罗飞的作品更多的是倾向于稚拙,特别是他的粉画、水粉画等色彩作品,画面看起来与其留意八年的专业训练有些不相符,但是这正是符罗飞独特的艺术追求,这类创作使其能够更直接的表现现实,更强烈的表达自我情感,在传达现实上与观众缩短距离。“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血有肉的画幅,不是象牙之塔里的雕刻。”让艺术更贴近于大众化,大众更易于了解艺术了解画家作品的内涵,使艺术从高高的象牙塔里走出来,这正是符罗飞对艺术的追求,也是他一生在践行的“用艺术关怀大众”。黄新波对符罗飞绘画有这样的评价:“符氏的表现的技术,也许为一些人所不理解,因为有许多被描写的脸容,像长满了眼睛和嘴巴。但,这正是作者企图突破固定的表现形式,而将感情回旋于严谨的构图上、阴沉的色调上和雄浑不羁的线条交错中。将微小的部分扬弃了,保全着整个韵律的谐和。”的确如此,符罗飞的艺术已经超出了那个时代的大众审美,也突破了自己原有的写实主义特点,符罗飞对于艺术的执着使他不断地迎难而上,不断的抛弃又建立自己的风格,最终使我们很容易就能辨认出这就是符氏的风格,独一无二,别无分号。

解放后的粉画呈现出另一种风貌,主要有两类:一类如《大蕉》(图8)这种学院派较浓的静物和风景,另一类如《北站机务段》(图9),是以描绘新中国建设和农民劳作为题材的作品。这两类作品虽然主题有别,但比之解放前的作品在色调上要更加明快,用笔上更加随意和轻松。这和社会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时代对艺术家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特别是像符罗飞这样与民族共存亡的艺术家,这种影响尤为明显。纵观符罗飞的绘画,时代气息一目了然,符罗飞自己曾说:“可是在今日,艺术已经是属于大众所有的。我们需要的艺术品是和大众有密切关系的,表现大众痛苦,颂扬大众的工作。”这是符罗飞对自己艺术作品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像符罗飞这类画家的使命。“艺术以日益淡化的方式向人类文化背景作深层渗透,它是真正大众化的,更贴近人类普遍本性,因而也是更接近艺术普遍本性的美术运动产生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尽管这种艺术有时表现得不那么艺术。”符罗飞的作品贴近了人类普遍本性,却表现得十分艺术,这就是符罗飞作品的成功之处,这也是在意大利被一些批评家称为“罕见的心灵画家”的缘故。

(二)水粉画的现实

在符罗飞的作品中,除了粉画,就是为数较多的水粉画和水彩画了。而一个较明显的现象是,大多数水粉画和水彩画都作于解放后。新中国的建立,给符罗飞的创作带来了广阔空间,无论是表现对象还是创作内容,都更加丰富和充满时代气息。从现存的绘画作品来看,根据表现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题材:

1、表现社会生产劳动作品,农民的春种秋收、工人的建设场面,都是符罗飞描绘的对象。《秋收冬种》(图10)作于1958年,是一幅描绘农民劳作场景的画,色彩单纯却变化丰富,用笔简练但准确概括,金黄色的稻田与远山、蓝天在“黄金分割线”上形成色块的上下对比,近处的绿树和几根电线杆打破横向的构图走势,其间点缀的人物不仅丰富着画面的节奏,也使得原本稳定的构图增添了不少生气。一幅看似普通的画面,却体现了作者不少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手法。表现农民劳动生活的画作还有《运肥》《收甘蔗》等。另一幅水粉画《建设中的广州钢铁厂》(图11)亦同一时期的作品,描绘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画面近处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远处是已经建设好的厂房正冒着白烟,这是那个时代要求“一边建设,一边生产”的真实写照。符罗飞是一位很善于抓住“瞬间的永恒”的画家,《节日》在不大的画面中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和场景,丰富的色彩交相辉映,热闹的街头人潮涌动,节日的氛围格外鲜活。《传砖》也是一幅颇有意思的作品,体现了其中西融合的印记,西画的色彩和笔法加上中国画的质地和构图形式,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的主题内容。

2、主题人物与写生人物画,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生产一线涌现了许多劳动模范,这些劳模的事迹需要被广泛传颂,就需要画家为之记录,符罗飞也参与到了其中。《南昌纺织厂的全国模范》(图12)是一幅描绘一线纺织女工的画像,人物刻画细致,眼神坚定且面带微笑,胸挂数枚代表荣誉的徽章,徽章上的红色格外明显,场景简单但主题深刻突出。另一幅相同主题的作品《模范冯佳》,人物神情刻画生动,用笔清晰可辨,体现了符罗飞深厚的人物造型能力,虽然政治意图明确,但仍然是一幅很好的肖像作品。符罗飞回国后就创作了大量的主题人物画,如1948年在香港,受中共南方局委托,为迎接广州解放而秘密绘制毛泽东、朱德、列宁和斯大林等革命领袖画像(图13),这些大幅面油画作品,都是精工细作的写实画风,是他艺术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毛主席像于解放广州时,在香港付梓,由新华书店向全国发行。这是全国解放以后最早出版的一张毛主席画像。”由此可见,符罗飞对于主题人物画的创作,是非常具有经验的。

另一类人物画系写生人物像,符罗飞的写生人物简练而生动,一方面得力于他的速写功力,另一方面得力于其丰厚的生活经历和深入生活的艺术精神。“到生活中去”是其艺术题材的源泉,“从生活中来”是其艺术创作的原则。如《姑娘》《小渔女》《看书》,寥寥数笔,造型准确,抓住了人物瞬间的表情和姿态,通过有限的笔触传达了无限的遐想。又如《海边一男孩》(图14)用笔粗犷,构图新颖,没有过多的人物和场景刻画,但却传达了符罗飞对绘画的某种思考或精神。

3、风景画与静物画,解放前符罗飞是较少画风景和静物的,因为在他看来,艺术是为革命服务的,是为了揭示社会灰暗或塑造英雄形象的,所以对风景画和静物画较少涉及。解放后,由于社会发生了变化,加上其在高校教学的需要,作品大多从揭示黑暗转变为歌颂美好生活,其风景画和静物画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了。符罗飞的风景画色彩丰富,概括性强,没有过多的繁细刻画,往往使用一种速写或印象的手法,但其对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握,还是呈现出学院派的画风,如《通什风景》《鸭群》(图15)等。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类速写性的风景画,如《渔乡一角》《汕尾渔港一角》《海边小景》(图16),画面以线条为主,粗线勾勒物体轮廓,略施色彩,带有很强的速写性,且颜色也未铺满整个画面,许多地方留出画纸的质地。很明显,这是他深入自然写生的作品,从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符罗飞的艺术创作过程与思考。endprint

对于一位西画家而言,静物题材的画作是不可缺少的,或是水果或是花卉。《瓶花》(图17)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黄色的平台上放置一蓝色花瓶,上面插满各式花卉,色彩丰富,冷暖对比强烈,对花卉的刻画呈现出其留学意大利扎实的基本功。《百合花》则体现了符罗飞在处理冷色调上的高超技巧,画面色彩变化微妙,构图考究,艺术性极强。《新春之花》是一幅色彩丰富的作品,在丰富的色彩中寻求和谐与生动,使之同时具备装饰性和艺术性。《鲜鱼》(图18)是符罗飞难得的学院派静物画,用笔简练但形态准确,赋色清淡但质感逼真,构图随意但富有韵律,这类绘画很可能是符罗飞在教学中的习作或范画。

符罗飞对艺术的热情以及自身的睿智使其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与把控能力都更进一步,在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对艺术的“破而立”“……他是勇于找寻新路的人……他不是那种死恋着旧业的人。像他在艺术的内容上不断开拓着处女地一样,对于形式(或者说对于技术)他也日夕不遑地在探求他的新大陆……他不惜破坏传统的手法,蔑视自己的成就。”虽说符罗飞的色彩作品带有实验性质,但它却是成功的,因为当你面对他的作品时,他的情感是那么赤裸裸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无论是他描绘的渔港码头还是乡村生活,亦或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他的情感总能洋溢在画面之外,他的作品总有一种触动心弦的艺术力量。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线条硬朗且粗犷,一挥而就但不肤浅,这与他一直所坚持的艺术理念密不可分。他曾经说:“图画的制作和文学的创作一样,也分构思和创作两个过程。普通的一幅好画,构思的过程比写作时间长得多。不少作品我是经过几年的孕育的。唯有这样,它的艺术性才高,它的意义才深。现在就画坛上来看,技巧精良的人并不少,可是体验得深入的人就很少。所以,我们觉得从事美术工作,应该从生活中去体验、发掘……。”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长期感受,使他构思成一幅幅简练却不简单的画作,也正是他长期默默的积累才会有意义深刻的作品不断地面世。

(三)素描的表现

符罗飞的素描作品存世较多,从归国后到逝世前,他一直在用这一简单但表现力丰富的形式作画,在各个时期创作出不同主题的素描作品,相对于他的色彩作品,素描更能突显出其留意时专业训练的水平,深厚的素描基础和造型能力,简洁的线条充满激情,是符罗飞的又一艺术特色。有人认为:“符罗飞的素描作品里,充满了感时伤怀的道德感,从历史和道德的背后,捕捉自身的艺术规律。”纵观符罗飞的素描作品,从题材上我们可以看出,既有反映灾难下人民的,如《饥饿的人民组画》《流亡》《饥民》(图19)等;又有揭露社会黑暗的,如《两个世界》《扫街的侵略者》等;还有描绘新中国建设的,如《土改组画》(图20)、《修马路》等;同时还有展现劳动人民喜悦的题材。从表现手法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写实主义的《学习王崇伦的模范精神》、现实主义的《哺乳》、浪漫主义的《号召》、表现主义的《饿鬼》等。从工具材料上看,有铅笔、炭笔、色粉笔甚至毛笔。从尺幅上看,有较大尺幅的精工细作,也有残纸碎片的寥寥数笔。

四十年代他所创作的素描作品中,线条对人物的表现入骨三分,皮包骨的瘦削感,对现实的无奈感,眼神中的空洞,在符罗飞的笔下,在那小小的纸张里迸发出一种强烈的控诉,他在画作中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对人性的关注、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对温暖和幸福的渴望。五十年代的素描作品,线条充满激情,精心刻画的大场景、多人物素描在那时经常出现,亲身到基层、厂房、工地写生,收集了大批真实反映时代的素材,体现了他娴熟的素描技巧和扎实的功力,为我们留下了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

在符罗飞小小的速写中,能感受到很多,强烈的情感随一笔笔硬朗的笔触洋溢在画面中,充满了他对社会现实地深切关怀,充满了他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抗争。他那些硬朗的线条即使在他的创作中仍然存在,欣赏他的水彩和粉画作品,一笔笔粗黑线条依然那么显眼,依然处处充满着激情。艺术家不怕缺乏技巧,就怕缺乏了激情,即使是在符罗飞的那些小小的素描和速写画幅中,激情也是永远不缺乏的。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的作品,无论是速写还是色彩,亦或是他的水墨画作,在他扎实的功底和强烈的激情驱动下,一幅幅激动人心的作品孕育而生,正如跨亭在《符罗飞教授画展——一个新的起点》中所言:“读了他的作品,像感到快要爆炸的火山在面前骚动地膨胀。”素描和速写都是线的艺术,从线再到面,在他的画面中,处处显现出随意涂抹的痕迹,却无一笔多余,精简而豪迈。他对于场景氛围的把控,对于线条虚实软硬的控制,对于画面调子的掌握无不手到擒来。在不拘一格的自由里准确地把握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在线条的律动中,作者的情感在其中徜徉。

在数量众多的素描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被作者创作成了油画、粉画或者水彩作品,或者我们可以认为这部分素描是为了创作而写的草稿,同时也反映了符罗飞的创作大部分通过素描或者速写来捕捉灵感,题材来源于生活和现实。作品《剿》(图21-1),是符罗飞粉画代表作,作品描绘一骑着黑色野猪的军官,手举白色三角旗,后面跟一个手举刺刀的小兵,人物被描绘得形同野兽,表面看似凶神恶煞,但眼神中却透出一种恐慌和猥琐。在这样一幅富有深刻寓意的作品创作之前,符罗飞应该用了很长的时间来构思,在同一主题的素描作品中我们便能得到证实,素描作品《画稿之二》(图21-2)便是《剿》的最初原形。另一幅粉画作品《土地的主人》(图22-1)描绘一农民头戴斗帽,肩扛犁耙,右手握一烟杆,左手提一竹篮,篮内装有一尾鱼,他赤裸着上身,高卷着裤腿,在夕阳的映衬下,红褐色的肌肤和大地同色,俨然一位顶天立地的农民形象。此画的原稿见于素描作品《耕田的农夫》(图22-2),在对两幅作品进行比较时,我们能看到一些区别,比如背景的处理和人物手里的物件等,很显然,此幅作品的素描稿《耕田的农夫》是其在生活中的写生稿。另外如粉画《水乡人》和《耕农》等都是根据素描稿创作的作品,这类由素描写生稿提炼、组合成画面元素的创作,在符罗飞的画作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也正是他的作品能深刻反映现实的前提。endprint

在其素描作品中,有数量不少的自画像,从1936年到1967年,我们可以看到的自画像(图23)就有11幅之多。从自画像中的眼神、神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也可以看到技法和内容的变化。1938年回国后的第一张自画像,他使用素描的表现手段,写实的手法、奔放的线条但不失细心的刻画、精准的结构和明暗关系,都体现了他留意学习到的扎实基本功和学院派风格。睿智的眼神、微微前倾的姿态,一派留学归来的绅士风度在画面中表露无疑。虽然原作已不知遗失何处,但从清晰可辨的笔触中我们仍可领略到归国之初的符罗飞充满爱国热情和创作激情。对于归国后的第一张自画像,符罗飞似乎要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从取名《痛定思痛》便可知道这张画对于他自身的意义。远离意大利的妻儿,归国后看到祖国在战火中满目疮痍,心中的沉痛是可想而知的。1946年的自画像,线条变得凝重而简练,没有过多的细节刻画但突出了人物的神情,清瘦的脸颊上,双眼炯炯有神,眼神中充满战斗的神采,少了意气风发,却多了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1948年的自画像,画中的符罗飞西装革履,意气风发,朝气蓬勃,自信坚定,这应该是他在香港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迎接广州解放而秘密绘制革命领袖画像时期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以及对新中国建立的深切期待的真实写照。1967年的自画像带有浓重的表现主义,肆意的笔触刻画出极度彷徨的表情,满脸如刀痕划过的痕迹自下而上地延伸,最终在头发处达到高潮,像一束燃烧着的火把,不屈不挠但又无能为力,画面左边画一巨大的拳头,更突出了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内涵,符罗飞在那种特殊年代所经历的沧桑满载于画面之上,这无疑是最能表露心意的作品。四幅自画像使用了不同的笔法表现了四个不同阶段下符罗飞的心境和艺术追求,以他的自画像来研究其当时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环境无疑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四)水墨画的探索

符罗飞是一个西画家,但也画了不少的水墨画。在回归之初(1938年10月)符罗飞在香港举办了一个画展,蔡元培在观看画展之后写下:“以中国制的笔,作西洋式的画,意到笔随,心精力果。”如果这可以认为是符罗飞开始尝试中西结合画法的话,那他在解放后所作的水墨画,就可以看作是尝试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了。但是符罗飞的水墨画,又不完全属于中国画的范畴,其水墨画是结合了中国画的元素和西画的色彩,所以也可称之为“彩墨画”。关于符罗飞的水墨画定义,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首先,质地、材料应该是宣纸和笔、墨为主,其次是以水墨为主的表现技法并营造出中国画的意境。至于颜色和构图,恰好是其融合中西的基本形式。根据这一定义,诸如:“《菜农》墨笔速写、《风景》中国画、《村口》宣纸水粉、《江上鸭群》彩墨”等都应该属于水墨画的范畴了。归国后的符罗飞一直在尝试中西绘画的融合,可能基于这几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材料的局限性,国内西画材料稀缺,而中国画材料却相对易得,致使他常利用中国画的材质来进行探索性创作;另一方面是出于对艺术形式和风格的探索,寻求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创新之路;再就是解放后,人们常喜用水墨山水、花鸟来表达喜庆的生活。

从现存的水墨画作品来看,符罗飞的探索是认真的,但成效也许并不理想,许多作品也都仅停留在材质的融会和题材的创新,他所做的也只是对探索的抛砖引玉,不过这已经为他的艺术增添了不少色彩。“近几年来,他尝试运用中国彩墨和西洋色粉混杂在宣纸上作画,为他的画风增添了光彩。”《晨雾》(图24)可以看作是这种探索的代表,符罗飞充分利用了宣纸的渗化效果,营造出朦胧的清晨景象,整个画面有笔墨的成分,在用色上仍然可见西画的影子。《荷池白鹅》是一幅带有工笔画表现技法的作品,描写静物细致,并用明暗衬托法画荷花,这体现了符罗飞学习传统中国画的印记。另一幅作品《江滨生涯》,就更接近传统中国画了,无论是水墨的运用还是构图的形式,连落款和印章都是传统中国画的手法。这些水墨画作品,我们且不论其艺术高度和技法深度,就单纯从探索和创新上论,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大胆实践的态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是我们当下应该好好学习并继承的。

三、存艺人间 精神永驻

符罗飞的绘画作品几经遗失,如今所剩的仅仅是其一生所绘的极少部分。他的作品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遗失:第一次是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时期,他出国前存放于上海友人家的作品,在日军侵华“八·一三”淞沪抗战时,全部毁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之下;第二次是1938年由意大利回国,在意大利时的全部画作由于意大利不允许带出国而遗留在意大利,至今尚未查清下落;第三次是1944年日本发动正面新攻势,为了逃亡把归国后的大部分画作埋于地下,结果毁于白蚁啃食;第四次则是在抗战逃亡时不能带走所抛弃的。而今遗留下的作品不过千幅,实为可惜,幸运的是有部分作品之前结集出版过,得以有作品图片流传,为我们全面了解其艺术面貌多了些旁证。从归国时展出的那批作品画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早期作品的一些风貌。如1938年由亚洲石印书局出版的《符罗飞先生画集——抗日画集》中收入了学院派很浓的作品,有《林下》《雨后》《雨中》等。归国后,符罗飞的艺术转向了现实主义,把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引入到中国社会现实的创作上。在四十年代举办展览的作品“说是今日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并不为过”,“符罗飞教授画展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今日艺术主流——新现实主义与人民斗争之流汇合为一”,这种转向,一方面是出于对艺术表现形式的突破,另一方面是关注民族存亡和个人情感的表述。从1949年出版的《饥饿的人民——符罗飞画集》,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每一幅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场景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画面背后无声的抗议。当年的那本画集还给每一幅画配上了说明的文字,如“被剥削下来的,还有些什么”“快一点把泥沙挖起来,这里面有米有盐”等等,更深刻地把当时的情形描绘得一清二楚,“他给我们展开了一个那样悲惨的世界,这就是虐民者的血淋淋的罪证。”那是一本炭笔的速写,色彩暗淡却深刻感人,笔调朴实却笔笔充斥着作者的激情与控诉。endprint

符罗飞的油画作品现存是最少的,这无疑是一个缺憾,作为在意大利学习油画八年的符罗飞,在他回国后的创作中却很少有油画作品出现,而更多的是速写、粉画、水粉,即使是解放后也没有油画存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回国后很少创作油画呢?是经济方面的原因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呢?或许在一篇访谈《我们需要有血有肉的艺术——符罗飞教授访问记》中可以找到答案:

“不过在技术的发展上,我们必须循着浪漫的现实主义的路;而在内容上说,我们是严格的现实主义。我们的主题必须正确而明显,但我们的技巧却应该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为了表现得强烈,我们不妨用浪漫的作风。……近年来,中国的艺坛,还是普遍地存在着两种缺憾:一种就是唯美的倾向,只顾形式,不顾内容;一种就是刻板的现实,过于侧重内容,而忽视形式,使作品差不多单成为宣传而没有艺术的价值。所以我们今天要求的就是内容和形式,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互相融合的作品,尤其是从事于艺术工作的青年,我们更希望他不要踏入任何一种错误的途径。

我写画的时候,常常以此为标准。题材非常现实,而表现方法却常常是浪漫的……我在外国时大多是绘油画。现在是多画水彩、粉画和素描……在我认为一个画家必须能够克服环境,甚至恶劣的环境下,我们都能够制作;假如没有颜色,我们可以用铅笔,或别的工具把画绘得像有颜色光彩一样。”

在他自己的表述中可以很清晰地知道他如此做的原因,他追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相结合的东西,而不在乎运用什么工具去表达,即使是铅笔也一样可以绘出“色彩”,创作出激动人心的画面。他一直在努力摆脱一切形式和材料上的束缚,追求对内容的深入以及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在他那些画幅较小的速写中你可以发现与其他画家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为何他在刚回国时创作的一批抗战画作能得到如此多人推荐的缘故。从归国后就鲜见其油画作品面世,这并非是他不想进行油画创作,一方面是因为铅笔、粉笔等工具更容易携带进行写生和创作小稿;另一方面是当时物资的匮乏,个人或社会大环境下,油画材料的难得使他几乎没有进行油画创作。

符罗飞的艺术精神来源于其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中,也来源于求学海外的知识积累中,更来源于社会现实的残酷或美好中,这种精神具有坚定、执着、倔强和探索等因素,也存在无奈、愤怒和控诉。这种精神在同时代的艺术家身上也有体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时代和艺术家永远都是这样纠缠着发展,矛盾中成长。符罗飞艺术风格的转变与形成在他的作品中有明显的痕迹,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到中期的现实主义,再到后期的表现主义,穿插着时代的烙印和心灵的印迹。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时代的真实面貌,能感受到他强烈的艺术思想和主张,更能感受到他心灵深处的那份热情与忧伤,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的去品读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符罗飞.符罗飞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08

[2]符罗飞.关于人民的素描[M].广州:广东美术馆,1998-01

[3]符罗飞.水粉画小辑[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5

[4]符和强,符和平.符罗飞彩墨画选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0

[5]符罗飞编委会.华南理工大学名师—符罗飞[C].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11

[6]黄新波,符罗飞.二十世纪广东美术家系列作品集—黄新波 符罗飞[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7]陈莺.符罗飞留学意大利考[J]. 北京:美术研究,2012年03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精神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清初遗民万寿祺书法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精神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