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2014-07-21刘渊,罗军,冯晓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9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刘渊,罗军,冯晓琴

摘要:为了使《文献检索》课程更加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论文结合当前《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现状,指出了新形势下《文献检索》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本文针对《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文献检索;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42-02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转型期,教育质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理论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寻求更为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多元化、全方位的学习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文献检索》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难以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本论文针对我校《文献检索》课程目前的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仍停留在传统口授的方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就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是文献内容及文献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国内外各种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出现,文献的形式已经超越了传统理论中对文献等级的划分,此外,智能检索系统也日趋完善,总之,世界范围内的文献检索正向着及时、高效、全面的方向发展,并且已经有一大批的传统印刷本及光盘版的检索工具被取代。但目前高校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在教学安排方面仍以教师的口授、笔述为主。此外,传统的《文献检索》的考核方式还仍以试卷考试为主,上述的内容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件检索发展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文献检索应有的作用,培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本科毕业生,对传统的《文献检索》课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但在进行具体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对目前《文献检索》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以便更加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

2.传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一种教学模式对学习者来说就是创设了一种学习环境。目前,《文献检索》课程仍多采用传统教学的模式,该模式给学生创设的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模式的陈旧,课堂气氛的沉闷,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不够,单调、枯燥、乏味的课堂给学生成功感甚少,自然求知热情日益锐减。②基础设施配置不足。随着高校的扩招,导致各校的公用微机数量捉襟见肘。此外,以我校为例,公用机房除需要承担《文献检索》课程的上机实践外,换需要承担其他课程的上机内容,从而导致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不足。

二、《文献检索》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学时的改革。以我校为例,目前高校的《文献检索》基本都分为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两部分,每部分的学时数在18学时左右。此外,目前各高校《文献检索》开设的目的基本是为了满足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需要,而忽略了文献检索的学习对各专业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此外,由于《文献检索》课时较少的问题,目前《文献检索》课程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内外主要的检索工具及数据库,而对数据库对各专业的应用介绍却较少,从而在本质上割裂了《文献检索》与专业论文撰写的关系。基于上述分析,以我校为例,拟将《文献检索》学时增加为54学时,其中18学时用于介绍各大数据库,18学时依据各专业的特点介绍各数据库在专业中的具体应用,18学时用于上机实践。

2.教学模式的改革。目前我校的《文献检索》课程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果差,教学过程的互动交流少。随着当今高校图书馆电子化、网络化发展的实际,对《文献检索》课程可以尝试采用网上教学的模式,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高校师资、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此外,网上教学模式还具有极强的交互功能,便于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也便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以我校为例,目前高校常见的《文献检索》课程主要是以平时成绩+闭卷/开卷考试的形式考核,但上述的考核形式偏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的上机检索能力以及检索结果对本专业专业知识的相关性难以考核,因而,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因而,对《文献检索》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对基础数据库的掌握、上机检索以及检索结果与专业的相关性三部分内容。为了综合考查上述内容,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文献检索》课程考核方式拟改革为平时成绩+闭卷考试+开题综合检索,其中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各大数据库的掌握程度,而开题综合检索则是依据本科生毕业课题的需要而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本课程最后的成绩则由上述三者成绩按照30%、40%、30%的比例加和而得。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文献检索》课程很难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文献的增长速度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对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就势在必行,使本课程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得以更好的体现,同时课程改革也可以更好地使本课程满足信息时代对本科生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花侠,杜香莉,王慧莹.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8,(1).

[2]刘玉敏,何丽梅,滕颖,等.谈高等学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改革[J].图书馆杂志,2003,(10).

[3]孙书平,呼庆媛.文献检索课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05,(9).

[4]韩亚兰,邓海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05).

[5]梁兴英.试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造就[J].理论学刊,2001,(4).

[6]孙克辉,等.理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4,(1).

[7]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1).

[8]姚巧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05).

[9]张琪,陈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7).

[10]李玉斌,姚巧红.双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11]雷成勇,孙泽文.课堂互动教学的构成要素与支持因素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

[12]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3):26-29.

[13]王陆.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内容——互动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11-17.

[14]孙卫国,吕兰兰,李爱民.课堂互动技术成为信息化教学新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0):83-85.

[15]张建琼.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16]徐文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3).

[17]陈玉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师生互动[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18]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