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企业需求的机电类课程教育模式改革
2014-07-21倪敬
倪敬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面向企业需求的机电类课程教育模式改革
倪敬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从企业对于机电类大学生工作素养的需求出发,通过工程教育课程的有关教学改革,结合理论知识教学、现场教学和研讨式教学1:1:1学时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基本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工程实践技术研究与工程科学思维培育相联系、学校工程教育与企业工程实践相承接的当代机电类大学生工程教育体系。
面向企业需求;1:1:1一体化教学;机电类工程能力培养
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即是要加强工科类本科生应对工程实际的高等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国内外的强化工程能力的教育相继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进入20世纪的最后几年,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保持原有偏重技术为主,实践为主的特色前提下,也更注重工程教育课程的整合与全球化。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面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和社会经济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要积极面向21世纪改革发展的需要,积极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而课程体系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载体,因此从企业需求出发,改变教育理念,将工程能力培养需求融入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目标,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机电类专业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涉及到多学科知识交叉,专业知识覆盖面广,给本科生培养带来了难度。当前机电类本科生的课程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机电类本科生应对工程实际教育目标不够清晰、明确,培养质量普遍不高;②教育模式封闭,实训、实践环节重视力度不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也严重缺乏;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深入,缺乏长期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因此,开展面向企业需求的机电类课程教育改革研究,为当代强化工程能力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学术参考,并为教育课程开发、产学研合作提供实证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模式实施研究
具体基于面向企业需求的机电类课程教育改革方案,主要通过理论知识教学、现场教学和研讨式教学1:1:1学时的设置,贯穿并融入机电类课程本科教育方案,以形成基本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工程实践技术研究与工程科学思维培育相联系、学校工程教育与企业工程实践相承接的当代机电类大学生工程教育体系。
1.第一阶段:本阶段主要安排工程实训教育相关的制图能力培养。图纸是现代工业共同语言,而制图能力更是当代工程师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性空间构思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本阶段侧重加强机电类本科生工程能力所必需的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本阶段的训练项目来源主要是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程,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在现场教学方面:侧重加强机电类本科生制图、计算等基本技能。主要方式是上机操作。在研讨教学方面:侧重加强机电类本科生识图等基本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创新型思维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机电类学生具备充足的三维实体造型建模及二维工业加工图纸制图能力。
2.第二阶段:本阶段主要安排工程实训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及相应的工程实践技能训练。第一阶段的工程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了学生“由实体到图纸”的技能水平,实际上在当代机电类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中,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知识,因此,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本阶段侧重加强机电类本科生在电工及电子学、微机原理与应用等电子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本阶段的训练项目来源除了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程外,还有面向企业需求的实验室项目所需的基础理论体系。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在现场教学方面:侧重加强机电类本科生基于机电一体化的动手能力。主要方式是基于实验室试验平台的实践操作。在研讨教学方面:侧重加强机电类本科生针对小型机电产品项目的创新型思维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机电类学生具备完整的小型机电类产品独立设计能力。
3.第三阶段:本阶段主要安排实验室项目的工程实训培养。为了加强机电类大学生工程实践环节的教育,提高机电类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理论知识教学与现场教学方面:将机电类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为基础理论教育与实验室实践教育相结合,有效地利用课程的实验时间,增加实验知识教学和学习的可行性,并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应用案例,把所有实验内容归纳为具有机电类行业代表性技术的多个继承性和延续性的实验。在研讨教学方面: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为实例,在机电类专业课教学环节中设置研讨式教学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大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大学生工程设计方法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4.第四阶段:本阶段主要安排企业合作项目的工程实训培养。为了培养机电类大学生独立的工程思维能力,提高机电类大学生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决策、协调和控制的初步能力与素质,本阶段教学主要集中在现场教学方面: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结合实验室和企业实际,开展基于实验室试验台项目应用实习和企业实际项目应用实习的工程实践训练,在大四上半学期,派遣大学生赴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实习,以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代替学校有限的工程实践教师,培养机电类大学生的实际工程技术能力。
二、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
经过近几年机电类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本研究所推行的改革方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仍需具备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结合对地方企业科技服务的实际,通过企业对机电类大学生工作素养需求分析,进而明确课程教育方向。
2.该方案需专业教师每年更新实验室项目及企业实习项目,以适应社会行业需求。
3.为了明确机电类行业的通用用人标准,预测机电类行业的发展趋势,探求机电类企业对于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方向,需结合院校对地方企业科技服务的实际,深层次探讨地方企业对于机电类大学生工作素养的需求,并逐步优化设计机电类课程教育模式。
综上,本改革方案结合以下几点特色:①结合学院对地方企业科技服务的实际,通过企业对机电类大学生工作素养需求分析,优化设计课程模式;②根据企业工程实际应用需求,按理论知识教学、现场教学和研讨式教学1:1:1学时比例,开展机电专业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③结合实验室和企业实际,开展基于实验室试验台项目应用实习和企业实际项目应用实习的工程训练模式改革。通过课程体系整体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整合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使机电类工程学科的课程体系更清晰地体现企业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1]李红梅,江志斌,郑益慧.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40-144.
[2]蔡晓君,窦艳涛,刘湘晨,刘淑晶,郭炜.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 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87-89.
[3]倪敬,吴俊辰,孙珺.机电专业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244-245.
[4]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
G646
A
1674-9324(2014)29-0224-02
倪敬,教授,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控制及相关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