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自由课堂 释放学生个性
2014-07-21翁其能
翁其能
(重庆交通大学 河海学院,重庆 400074)
【民主教学】
创建自由课堂 释放学生个性
翁其能
(重庆交通大学 河海学院,重庆 400074)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广,教育事业硕果不断,教育改革的观念也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教育管理者重新审视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育模式逐渐形成由教师机械性传授知识到教师与学生各成员在课堂上自由交流、课堂氛围多元、生动的转变。本文主要以教育改革为重心,以自由课堂、学生个性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常规教育模式的不可取,学生个性的重要性以及相应教育改革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建议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教育改革;自由课堂;学生个性;改革策略
课堂规范、课程知识以及教师权威作为课堂管理的权威,在教育体制的正常运转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于课堂常规训练与课堂自由把握的失衡又抑制了课堂学习中学生自我个性的释放,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那么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呼吁充满人性关怀的“生命”、“对话”、“自我”等词汇的课堂新理念也势在必行。
一、常规课堂的分析
课堂规范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正常教学,促进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必要条件。因而受到了教学管理者的极度青睐和重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教学在课堂常规的制约下看似井井有条,但其实质培养的“整齐划一”、“千篇一律”型人才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课堂常规就主要内容和当前课堂上强调的常规而言,主要包括上课时的仪式、听课时的常规和互动时的常规。
1.常规的上课仪式。上课仪式是整个课堂生活的开场白,在各个年级中有着类似的流程,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秩序化,同时能够确认师生身份,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遵守课堂规章制度。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和教师权威思想的主导会逐渐忽略学生内在的需求和发展。
2.常规的听讲。坐和听是人们的基本行为,在课堂这个特殊环境中,常规的教学方式是要求学生端正坐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从而使得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它有减少教师工作复杂性,便于学生更好学习的优点,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然而这种整整齐齐、安安静静的学习常规淡化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学生没有质疑也很少反问。听课常规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活动,正成为一种控制和规劝学生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3.常规的互动。我们对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情节屡见不鲜,好像师生间课堂上的互动只能体现在通过举手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上。课堂上学生要提问或发言,在得到老师允许后才可起立发言。互动的常规更多地体现了教师主控下的一问一答模式。最终教师通过抽查部分学生用统一的标准答案做终结性的认可。时间久了学生就一味地附和教师,等待所谓的标准答案。以至于学生的大脑逐渐地丧失了充满灵性的多元思考和表达,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
二、学生个性自由的重要性
从常规的教学模式来看,学生个性的释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急需创造型人才,而无数事实证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更需要个人自由释放的个性这种重要的人格品质。然而,目前教育的异化却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自由。生命的本身具有无限的潜力,人的个性也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课堂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媒介,然而其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也导致了对学生个性自由的习惯性忽视。个性自由有助于学生达到自律境界,使课堂充满生机,使教学管理效果显著。总之,个性自由对社会,对教育,对人自身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课堂中个性自由度的把握
自由不是指任性的自由,课堂中也不能有绝对的自由。自由必须局限于合理的约束范围之内,课堂管理需要通过相关纪律适当压制学生的消极自由、个体自由以及过程自由,以实现积极的自由、群体的自由与结果的自由达到动态平衡的效果。而课堂中自由的限度则是平衡把握自由与权威之间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限制亦可相互保障。
四、课堂常规追求自由的策略
课堂常规的自由追求是建立在对传统课堂常规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的,它以符合当前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为指导思想,又力图从课堂常规的规训中走出来,寻找符合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课堂常规。对于常规的创新而言,各学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促进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最终完成学生的学习方式、探讨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课堂常规的转变。课堂常规的创新不仅需要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同时需要教师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把新的规章制度理念融入到真实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具体措施有下面几点。
1.创造有利于课堂常规创新的环境。随着教育行政部门的放权及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的放弃,课堂常规的创新更多地取决于教育管理者。他们通过校本管理,积极探索改革方案,研究建立自上而下的发展性评判机制,激发学校活力,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推进多姿多彩的创造性和建造性的学校生活,给教师学习、探讨和研究制度的渠道,让教师通过积极主动且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来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拓展自我发展空间,提高自身素质。
2.转变传统管理观念。理念主导着实践,学生自主参与式课堂管理的实施要从管理理念的转变切入,改变常规课堂管理模式下的人性观、管理观和学生观,将爱与关怀的理念贯穿教育管理的整个过程,渗透个性自由于课堂管理的各个环节,以达到管理课堂教育同学生个性自由释放的双向共赢。
3.谨慎定位权威。教师是将课堂规范、课程知识两种权威同学生连接起来的中介。合理的、人性化的权威是学生个性自由的有力保障。合理权威的实现要求教师不再单纯的只是“教书匠”,而是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教师对处在基础教育时期的学生的影响是最巨大的,因此教师要完成从“支配者”到“对话者”角色的转变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通过师生沟通,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良好的沟通,促进师生间的互信,增加他们对课堂目标、课堂活动更深入和广泛的了解,把成员的精力引导到分歧的问题上,从而寻求有创意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课堂纪律的有效性在于它能使得所有的学生能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追寻知识、自由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应集思广益,从学生的角度探求有价值的优化课堂管理的措施。最后,从“确定性”到“多元性”来提升课堂知识的特性。课程是师生共同交流构建的过程,是知识和文化发展与创造的过程,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课程知识不能再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出现,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允许学生质疑的,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其主动性和自主性,才能有所创造。
五、渗透学生个性自由的具体操作
在课堂活动中要重视每个成员的“存在感”,才能帮助学生真正领悟生活的价值,懂得自己与教师二者都是学习主题的观念,从而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为促进学生个性自由成长提供物理环境上支持的同时,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个性自由成长的关键,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没有行动和语言的束缚,教师会随时观察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纸条或匿名或公开的方式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师生也可随意地坐在一起共同商讨任意问题。这样学生既可获得过程的自由也可得到结果的自由。
教育担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它应以充满温情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规章制度强制性不是教育制度的核心特征,但习惯性思维却喜欢利用它来强制于人,课堂氛围的僵化直接影响了学生最原态的个性,束缚、压抑的氛围更抑制了其个性的发展,久而久之,创新的思维也会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消磨殆尽。因此自由课堂、释放学生个性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美]麦克劳德.课堂管理要素[M].赵丽,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加]大卫·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马凤岐.教育在自由与限制之间[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7]张欣平.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N].云南经济日报,2011.
[8]马凤岐.自由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金生鈜.论个人自由在教化中的地位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10]宋小海.妙趣横生[N].学知报,2011.
G642.0
A
1674-9324(2014)29-01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