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建设研究综述
2014-07-21阳海音姚华平
阳海音,姚华平
(武汉轻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建设研究综述
阳海音,姚华平
(武汉轻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教学机制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起着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学者们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内涵、类型和创新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前,学者们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的内涵、外延、主要构成的界定存在分歧,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入,缺乏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典型案例的研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事件。教学机制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起着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良好的机制可以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成为一个自适应组织,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能有序高效地运转,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学者们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的建设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研究。
一、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内涵的研究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经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学者们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研究之中。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标题同时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和“机制”两个词的论文有80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制度说、组织结构说、体制说、机能说、方法说、综合说等观点。
1.制度说。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全体组织成员遵循的稳定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是规范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工作程序,制定办事方法的条例、规则、准绳、办法、标准、章程。
2.组织结构说。有学者针对于系统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构成和组建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由主体、目的、动力、环境、保障、控制、方式、程序八要素构成。
3.体制说。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一定目标导向下,在一定条件保障下,在一定动力驱使下,相互协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实现其目标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机构的总称。
4.机能说。学者指出,机制是机能实现的保障和条件,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职能和作用相互关系的构建和功能创造。
5.方法说。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和模式,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机制。
6.综合说。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有机因素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要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二是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内的各有机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制约、影响而形成的作用原理和工作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目标的桥梁和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层次、各侧面的结构、功能和运行原理的反映。
二、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类型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类型做了不同划分。
1.从领导行为来看,可以分为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进行决策、指挥、监督等领导活动的具体制度或体系。工作机制是领导机制的执行和落实。工作机制由保障机制、预警机制、监控机制、运行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等组成。
2.从管理运行来看,主要有启动机制、调控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启动机制,就是激发组织成员动力、引导领导正确决策、制定工作计划、使计划有效实施;调控机制,就是强化调控权威,健全反馈系统,建立目标管理体系;评估机制,就是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制度保证、组织保障、物质保障、人才保障、环境保障和学科支撑等。
3.从微观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不同的机制,内部传导机制、外部传导机制;内部输入机制、外部输出机制、监督约束机制;或双向互动机制、内化外化机制;等等。
4.从互动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可以分为教育主体与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互动机制,主客体互动机制。
5.从显现程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显运行机制和隐运行机制之分。显运行机制包括人员编制、奖励处分、机构设置等。隐运行机制是指内隐的、不明显的方式::如精神氛围、制度的设计、环境育人的影响等。
6.从运行范围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可以分为外运行机制和内运行机制。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创新研究
有学者分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机制尚不完善,规划机制和目标机制尚不完善,过程控制机制和质量评估机制不够成熟,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改进,这些对我们教学的实效性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学者指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创新,包括内部机制构建和外部机制建设两方面。内部机制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和第一、第二课堂联动机制。外部机制指全员育人机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由自我约束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两部分构成。有学者指出,建立健全优化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有力保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只有建立优化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绩效。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长期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一定要有长效机制作保证。其一,要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理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职责;其二要建立监督制度,掌握宣传普及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策略方法,纠正工作中的不足;其三要设立专项普及教育基金,保证经费投入;其四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理论宣传队伍的作用。有学者借鉴企业界“质量保障”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提出要保证和提升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绩效,需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学校为保障和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质量而设立的组织机构、制定的方针政策、提供的条件支持以及采取的工作措施等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模式,包括工作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三大部分。有学者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针对性、增强主动性、提高实效性,必须实现领导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创新。通过建立关系协调、责任到人、齐抓共管、结构优化的工作格局,创新领导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现代化;通过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调控机制和预警机制,创新运行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通过加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物质保障、环境保障和学科支撑,创新保障机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状态最优化;通过建立科学有效检查考评制度,创新评估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有学者指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正确的导向;合理设置目标,建立动态的目标管理机制;充分调查研究,建立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四、不足之处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建设研究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的内涵、外延、主要构成的界定存在分歧。目前学者们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的概念厘定不够明确,对教学机制、教学体制、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基本概念研究不透,相互混为一谈,概念有些模糊。对机制概念的准确定位是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他们的相互联系表现在,体制是基础,一定的体制总是要求相应的机制与之协调和配套;反过来,机制又会施加于体制中相应的制度,从而有助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者之间也存在区别,体制是机构与规范的结合体和统一体,涉及组织与制度两个方面的因素。机制不仅涉及组织与制度,而且还涉及组织之间、组织内部制度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说体制是机制的静态表征,机制则是体制的动态表现。制度指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规范影响的章程,总是表现为具体的条例、守则等,带有显性的特点,机制是指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带有隐性的特点,是相关因素为了一定的目标所发生的有机联系。制度为行为主体指明行为规范,对行为主体起约束作用。机制从机理上阐释行为过程,反映出行为过程中各要素的关联。机制和制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但有时取消旧制度并不会导致旧机制即时消失,颁布新制度也不会导致新机制立即形成,两者的更替有可能不完全合拍或同步。制度内化为观念后具有很强的惰性,但在实施中没有到位,新制度就算详细复杂,机制却依旧有可能沿袭以往。一些研究者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与教学方法相混淆。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功能、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和运行方式。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其他外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方法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涉及到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只有采取优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不仅涉及到教学方法问题,还涉及到教学制度的制定、教学效果的检查、教学硬件软件设施的保障以及教学人员的充分激励等。二是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高校各部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发挥“合力”,相互协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机制来保证各部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合力”?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对高校各职能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研究。三是研究机制中“应该做什么”的原则性问题的多,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典型案例的少,实证研究和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不够。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的研究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或理论层面,缺乏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的实践性强和操作性强的研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的规范性研究成果较多,实证研究成果较少。国外思想政治教育通行的做法是,国家政策积极引导,政府指导调控,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相互配合,企业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责任,社团组织大力协同,个人主动参与,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如何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国内目前研究成果较少,未来值得深入探讨。
[1]陈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2).
[2]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述评[J].求实,2006,(5).
[3]陆树程,方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新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4]秦岭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J].理论界,2008,(8).
[5]陈东海.构建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6]马福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简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7]刘新跃,王晓宏.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构建[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
G642.0
A
1674-9324(2014)29-0149-02
本论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机制建设研究”(主持人:阳海音,批准号:12JD710037);团中央一般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研究”(主持人:阳海音,课题编号:2013TZYQM052);湖北省教育厅2012年青年项目“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研究”(主持人:阳海音,项目编号:2012Q032)的阶段性成果。
阳海音(1974-),女,湖南安仁人,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姚华平(1977-),女,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