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 先声夺人
——浅谈地理课堂导入艺术

2014-07-21戚艳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9期
关键词:直观创设情境

戚艳红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江苏 昆山 215300)

创设情境 先声夺人
——浅谈地理课堂导入艺术

戚艳红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江苏 昆山 215300)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本文从引入地理故事、引用谜语民谚、借用诗词、关注实事热点、借用多媒体教学等五方面,总结了课堂导入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的教学心得,阐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地理情境;地理课堂;导入;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精彩的设计就像一粒小石,不仅能将学生从上节课的状态中缓过来,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共鸣,会让地理课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最佳境界。这就像著名演员亮相那样,能一下子镇住台脚,抓住观众。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地理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引入地理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引入地理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比如学习东亚季风时,我先给学生讲三国故事中借东风的故事,引入问题:火烧曹军为什么需要东风?他们的地理位置如何?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东风?学生听了这个熟悉的故事就有了弄清楚季风的欲望,带着兴趣去学习,自然热情高涨。最后我在结束时又把诸葛亮借东风的问题作了一个分析,学生觉得地理知识原来可以渗透到那么多的领域,对地理学科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更深地体会到了很多知识与地理的密切联系。他们学会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更多地习惯于把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知识相联系了。

二、引用谜语谚语启迪思维,打破沉闷气氛

引入谜语谚语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轻松接受知识。比如在省级行政规划的辨别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谜底是什么省份?首先我说:“黄河解冻(中国省级行政区名)”,顿时大家思维活跃,有的同学展开想象,立马回答道:“开封”,下面有同学很快提出:“是省区,不是城市”。经过大家的你说我解,终于给出了谜底:江苏。除此之外,在下课前我还给出了很多省区的谜语,这样,学生的地理课堂还会延续到课后。我们生产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们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在学习中加以引用可以调节气氛,加深印象。比如在讲述西北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时引用“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一句民谚直接把西北温差变化的特征描述的淋漓尽致。再如讲锋面时可以引用“恶风必有恶雨”、“风是雨头”。所谓“恶风”、“恶雨”就是大风、大雨的意思。风大,表示空气有移动,空气移动了,就会有机会生成锋面和气旋。另外,在春夏季节,大风很可能是气旋、锋面及台风过境的前兆,因而有“恶风必有恶雨”及“风是雨头”的说法。

三、借用诗词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古词是古代文学体裁,它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教师借用情感语言,可创设情境,以情感人。例如:通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气候垂直变化和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在讲长江上游的干支流和地形时,可借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山高,谷深,水急的地形水文特征;在讲我国跨世纪三峡工程时,借用“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诗词,来说明三峡水库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以及几代中国领导人建设三峡工程的夙愿和建设三峡工程的重大意义;又如借用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点出长江三峡的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这些优美的古诗词,使教学信息传递艺术化,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用诗词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这样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四、关注地理热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历史责任感

用时事材料导入地理新课,不仅让地理教学充满时代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把生活中的实事引入课堂,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让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讲领土时,我举了香港回归的例子。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清朝战败于1842年签订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清朝再次被英法联军打败,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朝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1982年,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并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了1997年7月1日起,中国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行使主权和治权。通过地理实事的介绍,既学习了知识,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了爱国热情。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五四会议上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加强了高中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为国家奋斗的决心。

五、借用多媒体创设动感教学,培养直观能力

多媒体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很多需要用到多媒体,它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图片、影音、动画等方式变得具体、鲜活、直观。直观演示对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其感知,有更直接的作用。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空间的、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创设直观演示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学生问题的掌握和理解。如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教学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天阳高度角,是重点又是难点。若用平常的讲述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把这一深刻的问题直观化,容易化,我根据教材的编写原理,设计成交互式flash课件。通过动画演示可以直观的看清地球公转运动在近远日点的快慢,能清楚地观察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中二分、二至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所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也一目了然。如此复杂的问题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跟着动画观察、体会,顿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学上自然就事半功倍。当然,地理课堂导入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果我们每次上课都用“今天,我们来学习……”未免有点单调乏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情境,设计出新鲜而符合教学实情的导入;设计出能让学生加深课堂印象,激发学生的思维的导入;设计出能引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导入,让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大程度调动起来,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新的地理知识学习中。

总之,精心为每一节课设计一个小小的“石头”,去击中学生心中的“湖”,激起层层涟漪。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注意收集、回顾和总结课堂的情景创设,在教学中便可做到积少成多、随手拈来,那么我们的课堂必能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

[1]孙菊茹,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9.

[2]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2.

G632.0

A

1674-9324(2014)29-0125-02

猜你喜欢

直观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简单直观≠正确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