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建筑中追寻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2014-07-21梁楠
梁楠
从现代建筑中追寻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梁楠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建筑是人类从古至今历经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过程,所展现于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形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传统是不能丢掉的。在中国建筑界追寻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历程中,建筑师都自传统园林汲取养分,对传统园林文化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通过探索和发现传统建筑形式上所具有的设计和艺术的精髓,全面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再灌入现代化的新鲜血液,力求打开当代建筑的新篇章。
传统园林手法 现代建筑 园林化建筑
现代建筑的中国园林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传统文化正慢慢从我们身边消失,因为现代人热衷于现代化建设。董豫赣是一名青年建筑师,他说:“古典园林中有太多的历史积淀的东西,可以让我们不断汲取养分。”中国人最理想的建筑形态其实就是传统园林,它承载祖辈人对自然、建筑、人类的认识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在现代化给人们舒适的生活环境的今天,怎样满足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是建筑师要考虑所有问题的根源。我们的思路是让现代建筑和谐地立于传统文化的环境中。譬如通过建筑形式上的“形神兼备”;建筑中各个元素的协调,色彩、体量及材料等;提取传统建筑所特有的符号;有时也可采取完全对比的手法,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目的都是使现代建筑立足于传统文化环境中。
一、代表性符号的“移植”
在古建筑中找到具有代表性的 “视觉印象”为元素符号,再将这些元素移花接木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这样在不影响整体的情况下,又可避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怎样将这些元素“移植”,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屋顶上的元素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例如:在现代建筑的屋顶和檐口,可以使用一些传统屋顶造型及屋顶装饰符号:起翘的屋檐,有琉璃瓦的檐口等,作为装点。
(二)传统园林中门、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在现代建筑中为了达到拓展空间感的效果,可以使用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的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这就用到了增加空间层次感的月洞门、漏窗等在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或直接或抽象的应用。为了达到清雅、幽静的效果,可以结合黑白灰色调。
(三)天花与藻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现代建筑天花装饰结合传统藻井的形式,采用现代的装饰图案,使现代建筑具有新古典主义的装饰效果。
(四)仿梁柱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梁柱结构是现代仿古结构的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的必备要素。
(五)传统园林中色彩配置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既可以营造出宫殿般的金碧辉煌的环境,又可以营造出江南园林式的清新素朴、追寻自然意境。传统的色彩配置,不但是古建筑装饰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而且是现代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园林化建筑的形似与神似
古人云:“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表达了古人对向往亲近自然的生活追求,现代都市人同样有追求绿色生态健康的居住空间的理念,由此体现出中国人从古至今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近些年出现了一些不仅从形式、手法上园林化的建筑,而且追求建筑的意境和环境的氛围上也是园林化的。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倡导环境和建筑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整体化和协调化。它追求淡泊平和、清新幽远的境界,强调园林能够将大自然的环境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模山范水。中国传统园林造型犹如自然环境的缩影,如湖泊与山峦的缩影就是园林中的池塘与假山。中国园林在对营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的设计思路上,并不像法国园林设计中尊崇整齐划一,而是力求显示天地间最自然的美,不着痕迹地达到顺应自然的效果。
古人讲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传统园林中十分和谐。中国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传统园林将“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文化渗入其中,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达到最大限度的协调统一,同样使中国园林在世界众多的园林中首屈一指,成为世界园林之母。
将传统建筑形式的部分与整体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延续了传统建筑文化。例如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巧妙地将一些现代化建筑材料钢、玻璃等组合在一起,在整体的布局上使用了空间交叠渗透和借景、对景的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传统园林建筑文化的各个因素,从建筑外观到内部空间,大到庭院小到陈设,都使设计对精神、美学的追求在建筑上得以完美展现。
为了打造中国人向往居住的理想化的园林空间,在现代居住建筑中进行了多方面园林化的尝试。例如深圳万科第五园:从景观布局上,大量运用园林传统元素和传统手法增加整体的层次感,如竹子、静水、漏窗、曲桥、对景等;在一些设计细节上,为了增加居住的舒适度,运用挑檐、花窗、冷巷、花架、缝隙、孔洞、格栅等一系列传统手法,达到加强住宅的通风与避阳的效果;从色彩方面,为营造幽静、清雅的居住氛围,以传统的黑白灰素色调为主。
三、从传统园林向现代建筑精神的延伸与体现
一些青年建筑师通过传统园林获得启发,更加大胆地尝试和实践。他们不满足于移植或直接复制传统园林的元素与符号,开始尝试在原来形式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表达传统精神和现代园林技术的完美结合。
董豫赣,一名青年建筑师,他设计的清水会馆,设计思路源自对园林的思考,但设计中并看不出园林的影子。他的设计的关键之处,就是将建筑、自然和人等要素间的关系运用到设计中。例如使用自然元素对空间视觉上的变化:为达到空间转换的效果,在建筑入口处种植龙爪槐,让人们将视点放低,从压低空间。设计者在其中一个庭院的空间中心种植了大量野草,当草长得浓密旺盛时,观者就会觉得四周的院墙在向中心聚靠,从视觉上改变了远近关系。其实传统园林的设计中一直以来就会借助许多元素丰富视觉空间层次,处理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混淆它们的界限,使空间整体和谐统一、柔和细腻而变化丰富。
明代的著名园林——艺圃,是青年建筑师王澍设计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的设计灵感,他根据自身对我国传统园林的理解,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糅合,进行了创作。
(一)大的建筑主体与分散开的小体量建筑单体,从视觉上明显形成了大与小的对比,运用了园林中尺度感不断转化的方法,使空间不再单调,变得丰富有趣。
(二)使“景观”没有显著的高大建筑,近一半的建筑体积加工成半地下形式。
(三)图书馆有一间单独的阅览室“诗歌与哲学”,是矗立于水面上的一座小型建筑单体,它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点,又画龙点景。它所发挥的正是传统园林中亭子的作用,这样在整体效果上形成自然景观大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对比,而不仅是一个室外的空间收束点。
(四)在建筑体的内部有一个交通中心点,设计师为使用者提供了多种选择,也就是不同的五条路径。设计者解释,这个交通集会点的设计思维,源于古典园林中具有多选择性的游览路经,交通上的更多的选择点使游客经常面临下一步未知的选择,使用者会因为不同的选择而被带入不同的意境。这就是园林带给人的亲近自然的轻松感及趣味性。
对传统园林手法精神层面的探究与实践是完成传统精神传承的必经之路。我们曾经有一段漫长的过程只是集中在盲目追求强大的西方建筑文化上,忽视了传统建筑文化。今天我们重拾这个话题旨在促使当代人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1]范路.砖房·园林·设计起点——建筑师董豫赣访谈.建筑师,2006,06.
[2]王戈.用白话文写就的传统:万科第五园.建筑创作,2005,10.
[3]金磊.原创精品:水墨般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设计.中外建筑,2004,05.
[4]童明.开放着的建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时代建筑,2002,02.
[5]乐征.从清华坊到万科第五园——论现代中式住宅立面造型设计手法之发展.中外建筑,2006,02.
[6]陈怡.香山饭店贝聿铭中国园林式建筑符号的应用.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06.
[7]李岚.文化的表达与挖掘——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倾向性分析.规划师,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