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2014-07-21月丽莎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意大利汉语语言

月丽莎

摘 要: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包括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两方面。文章以汉语和意大利语为例展开论述。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汉语 意大利

文化的定义有很多,就说明了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性。《文化语言学教程》指出:“文化是各个民族或群体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1]这个定义体现了人类行为的具体性,即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且它承认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了人对环境的适应性,更突出了文化的能动性,也就是说文化包括人的适应能力。总之,这个定义有高度的概括性。那么语言跟文化究竟有什么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包含语言的文化性质和语言的文化价值两方面内容,首先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语言中凝聚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构;其次语言的文化价值指语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

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很多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反应,语言属于文化范畴。

语言是一种具有效能的知识体系,也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习惯。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一种文化,要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学习表现这种文化的语言。一种语言的发生、扩大、流传在时间和空间上总是与相应的文化的发生、扩大和流传相一致,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式微与消亡或变化到另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式微与消亡或变化[2]。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一个人学习一种与他的母语系统有很大的差别的语言时表现得更明显。按照戴昭铭在《文化语言文学导论》中提起的例子,可以说我习得了意大利语,就像我学会用刀叉吃饭;我学会了汉语,就仿佛我把刀叉换成了筷子。习得一种外语,意味着习得与那种语言相关联的文化。

说到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立即想起了大山,一个在中国很有名的加拿大人。他汉语说得极好。很多中国人说:“他是外国人,但他不是外人。”我认为,这是因为他能够完全融入中国文化,在他身份的结构中国文化一定有很深刻的印象。

以我自身来讲,目前我住在中国快两年了,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但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更喜欢一有机会就讲意大利语,有机会就用刀叉。可能是因为我成年后才开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微弱的。可以说我是“双语者”,因为我能够基本掌握并交替使用两种语言:我的母语意大利语和外语中文,而且我住在中国。当双语者也是体现两种文化交流、吸收、融合、互补的本质,我确定对中国文化愈了解,汉语水平就愈高。

我也会说英文,但是因为我在意大利不需要说英文,而且我在以英文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待得不久,所以比起英文,我更熟悉中文,因为我现在住在中国。学会一种新的语言,社会环境很重要。

在构成民族文化的要素中,最能体现民族特性和民族本色的就是民族语言。每个民族的语言都体现该民族独特的个性,例如历史、文化背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维模式及他们看待世界的独特眼光。语言不能从特定的文化之中脱离出来,得体地使用语言不仅意味着要遵守语法规则,更要注重遵守母语使用者使用语言的习惯。在学习外语的社会中,其语言环境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外语语言水平。

我上面提到文化思维,但是这个“文化思维”是什么?文化思维是指具有类型性的人类群体在文化建构中表现的倾向性思维。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形式,又是思维的外化形式,语言结构类型上的特点必然具有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特征的体现,即受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制约。此外,又构成一种思维框架,规范民族文化思维的运作和发展。

实际上,汉语和意大利语的差异反映了中国文化和意大利文化的差异。

从发音到句子到段落,语言都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一些词汇和习语的使用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首先,在语音上,汉语由以辅音为声母和元音为主要成分的韵母拼合成的单音节为基本的语言单位,由音高变化构成的声调是区别意义的超音段成分;意大利语的语音只能分辨出辅音和元音,而没有汉语那样的声母和韵母,也没有汉语那样的声调,其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超音段成分是汉语所没有的由音强构成的词重音。

看汉语的声母:

辅音:b[p],d[t],g[k],p[p],t[t],k[k],z[ts],zh[t?鬤],j[t?揶],c[ts],ch[t?鬤],q[t?揶],f[f],s[s],sh[?鬤],x[?揶],h[x],r[?拮],O[?掼],m[m],n[n],l[l];

半元音:y[j],w[w],y[?抻]。

传统的意大利语字母由21个字母组成,另外还包括变音符号的四个字母:

a[a],b[b],c[k][t?蘩],d[d],e[e][?藓],f[f],g[g][d?廾],h,i[i][j],l[l],m[m],n[n],o[o][?蘅],p[p],q[k(w)],r[r],s[s][z],t[t],u[u],[w],v[v],z[ts][dz]。

意大利语的大部分词汇范畴都可以以任何一个字母为声母,但是意大利词的韵母一定是一个元音。

其次,在词法上汉语中带声调的单音节是语素或词基本形式,就是一个意义单位,构词词缀很少,但意大利语一个音节不一定具有语素的资格,大量的语素和词是由多音节构成的,构词词缀和构型词缀(词尾)丰富,构造新词的主要手段是派生。意大利语是从拉丁语演变而来的语言,它是从拉丁语里派生出来的,这表现出它的变迁能力。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文化对词汇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对语言的影响。比如有一些词汇和文化的关系很密切,如果不了解那个文化则不可能正确翻译那个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政治伦理生活及汉族婚姻制度和宗亲关系中的“道”、“阴阳”、“仁”、“孝”、“夫妻”、“子女”等词,就是这样一些文化符号。它们是一定社会文化思维、文化体制的体现,又制约和规范相应的文化观念、心理、活动,使文化成为一种模式。我花了很长时间理解“仁”或者“孝”这些概念,特别是后者,只会按照其基本概念概念解释。

至于在句法上,两种语言的差异更深刻,意大利语中具有句法功能的语法范畴,如性、数、铬、人称等,在汉语中不存在。

意大利语隶属于印欧系的罗曼语族,是从拉丁语演变而来的语言之一,明显的形态标记和严密的句法规则同意大利民族的形式逻辑思维有很密切的关系。

古代罗马文化不但是古代希腊文化的一种遗传,而且对拉丁语和罗曼语族里的古代希腊语言的影响很大,虽然在语法和句法上这两种语言的关系比较远,但是词汇影响还是很大的。“逻辑”这个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逻辑”的字根源于希腊语逻各斯(希腊语:λóγοζ,logos),最初的意思有词语、思想、概念、论点、推理之意。它的后意(希腊语:λογικ?耷,logike,意大利语:logica,法语:logique),最后发展为英文中的“逻辑”(英语:logic)。“逻辑”本身是指是推论和证明的思想过程。汉语的“逻辑”就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

汉语语法的非形态特征、句法的灵活性,同汉民族思维的整体性、辩证性密切相关。比如就汉语中很多而西方语言缺少的量词而言,我们也可以用这种现象印证汉人思维的具体性和西方人思维的抽象性。再如,由于汉民族的儒家影响很大,汉人文化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在词语结构上表现,这种观念就是同两段对局的方世界构成复合词的时候,要按照“先尊后背”的次序加以排列,如“天地、男女、国家”。

可以说词语次序可以表现价值的趋向,不是汉语完全没有表示动词时态意义的语法成分,而是与意大利语动词表现时态意义的形态成分性质不同。比如:

A.如果他没去,我就去了。(Se(lui)nonfosseandato,allorasareiandata(io))

B.如果他不去,我就去。(Se(lui)nonva,alloravado(io))

C.如果明天他不去,我就去。(Sedomani(lui)nonandrà,alloraandrò(io))

由于这些原因,意大利语的句法形态外显,规则性强,但灵活性不如汉语,汉语语法没有外显的形态,只靠次序和虚词表示词和词的关系,规则性没有意大利语和别的西方语言强,但汉语的灵活性超过意大利语。因此,意大利语是“形合”的、“法治”的语言,汉语是“意合”的、“人治”的语言。

在《文化语言学导论》里,作者戴昭铭明确表示语言具有继承性和维护规范的保守性。因此变革语言中的文化符号是一件困难的事。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力量,人们从小习得这种语言,也就把其中包含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准则、文化习俗的文化符号渗透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之中。语言的文化影响很深,如果要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革除,或者改变其中的一部分价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到中国来后,第一个感觉到的比较大的文化差异是受到夸奖或赞扬时的表现完全不一样。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在语言和语言行为中,我接受赞美一定要回答“谢谢”,否则妈妈会骂我没有礼貌。中国人接受赞美一定要表现出一番故作的谦让,如“不敢当”,“哪里哪里”,“这是我应该做的”,等等。这些礼貌方式是最难翻译的,因为意大利语没有直接的翻译。

其实语言中会发生变化,因为文化中也会发生变化,确实语言和文化都有继承性和保守性的一面,但是也有可变性的一面。社会文化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语言既然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的发展变化就在语言中表现。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社会文化需要进行变革时,语言形式的变革竟成为先导或前提。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中国社会文化进行很大的变革,中文就会有很大改变。从文言到白话,有很多外来生词,而且这些词汇跟新概念的关系很密切。

我认为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一定要注意和了解这个语言的文化,这样才能学会那种语言。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对于民族文化的建构和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语言学习的层面上说,文化的学习固然离不开语言,同时文化的学习又能促进语言的学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文化在高层次语言能力养成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2005.

[2]何俊芳,编著.语言人类学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扬.论汉语专业设课问题.世界汉语教学,1996(3).

[4]申小龙,著.文化语言学论纲:申小龙语言文化精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王国安,要英.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猜你喜欢

意大利汉语语言
学汉语
意大利面“变魔术”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意大利
前人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