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溶山区地形因子对人口分布影响的定量分析

2014-07-21王金凤周德全谌洪星张美竹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普安县人口数量人口密度

王金凤+周德全+谌洪星+张美竹

摘要:为了揭示岩溶山区地形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选取了贵州省普安县为研究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提取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等地形因子,并分别与2010年人口数据图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海拔640~1 640 m时,随着高程的增加,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密度增大;海拔1 640~2 100 m时,随着高程的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密度降低,形成了独特的人口垂直分布现象;坡度因子影响下人口分布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人口密度与坡度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地形起伏度影响下人口分布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加而减少,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

关键词:普安县;地形因子;人口分布

中图分类号:C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3-0558-04

人口分布是一个区域重要的社会经济特征。人口分布指的是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空间上存在的形式、分布状况[1],它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制约[2]。人口分布数据包含着大量信息,掌握人口分布的整体规律对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人口分布研究着重于人口统计信息的获取与趋势预测,较少涉及到地理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技术[3],能够赋予传统人口统计数据地理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不但可以查询数据库系统中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综合各种不同的信息,寻求空间实体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出地理事物与人口分布之间更深刻的内在规律[4]。

地形是最基本的自然地理要素,它制约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影响土壤与植被的形成[5]和人口的空间分布。尽管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诸多,但地形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尤为突出[6]。因此,本研究试图以矢量化等高线生成的高分辨率DEM为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采用空间叠加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贵州省普安县为研究区,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定量分析岩溶山区地形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从整体上把握岩溶山区人口分布的规律,为岩溶山区资源分配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普安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介于东经104°50′-105°10′、北纬25°18′-26°10′之间,北与六枝、水城接壤,南与兴义、兴仁相连,东与晴隆毗邻,西与盘县相接。县域呈不规则南北长条形,地处云贵高原向黔中过渡的梯级斜坡地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乌蒙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全县最高点为乌蒙山脉的长冲梁子,海拔2 084.6 m,最低处为北部龙吟镇石古村北盘江河谷,海拔63.3 m,相对差1 451.6 m。全县土地面积145 359.44 hm2,辖8个镇6个乡,4个居民委员会,167个行政村,1 261个村民组。2010年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2.89万人。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普安县1∶5万地形图、普安县行政区划图、普安县土地利用现状图、普安县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地形因子数据库的建立 利用普安县1∶5万地形图进行图件数字化,生成等高线图层,利用ARCINFO下Spatial Analyst工具建立不规则三角网TIN,再用conversion工具转换成栅格数据,生成像元大小为20 m×20 m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本研究中坡度的提取,利用ARCINFO下Spatial Analyst/Surface Analysis(面分析)/Slope(坡度分析),生成研究区的坡度图;地形起伏度的提取采用周自翔等[7]研究得出的基于DEM数据使用的计算地形起伏度公式:RDLS=ALT/1 000+{[Max(H)-Min(H)]×[1-P(A)/A]}/500

式中,RDLS为地形起伏度;ALT为以某一栅格单元为中心一定区域内的平均海拔(m);Max(H)和Min(H)分别为区域内的最高与最低海拔(m);P(A)为区域内的平地面积(km2);本研究把坡度小于等于5°区域确定为平地;A 为区域总面积,100 m×100 m 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则A值为10 000 m2 [7]。通过对研究区海拔、坡度和地形起伏度提取,进而建立研究区地形因子数据库。

2.2.2 人口数据库的建立 以普安县矢量化行政区划图、普安县土地利用现状图、普安县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利用ARCINFO的空间属性赋值和相关计算功能得到普安县人口数据图,建立研究区人口数据库。

2.2.3 地形因子数据和人口数据叠加分析 对提取的普安县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3个地形因子分别进行重分类。根据普安县各地形因子的特点分为不同等级,然后将分级后的地形因子数据同人口数据进行叠加,得到各地形因子不同等级的人口数、人口分布土地面积﹑人口密度。通过得出的相关数据,利用统计软件Excel进行人口分布与地形因子之间相关性的数学拟合,定量分析地形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海拔高程的人口空间分布

根据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普安县最低海拔高程为640 m,最高海拔高程为2 100 m,海拔高差达1 460 m。根据普安县的高程特点,海拔高程分为640~740 m、740~840 m、840~940 m、940~1 040 m、1 040~1 140 m、1 140~1 240 m、1 240~1 340 m、1 340~1 440 m、1 440~1 540 m、1 540~1 640 m、1 640~1 740 m、1 740~1 840 m、1 840~1 940 m和1 940~2 100 m 14个等级,同人口数据图叠加,统计出不同高程带内的土地面积(图1)和人口数量(图2)和人口密度(图3)。

人口分布土地面积随海拔高程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土地面积峰值出现在海拔1 500 m左右,最大人口分布的土地面积海拔在1 340~1 640 m,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5.59%;在海拔640~1 640 m,人口分布土地面积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海拔1 640~2 100 m人口分布土地面积随海拔递减。这表明普安县内地势较为平缓的地区平均海拔约在1 500 m,而其他部分土地多则为高山峡谷地带。图2为不同海拔等级下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在海拔640~1 640 m人口数量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在海拔1 640~2 100 m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减小,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普安县大部分区域属于高山深谷,县内地势较为平缓地区多集中于海拔1 300~1 600 m范围内,区内水利设施多,土壤肥力充足,农业种植条件良好,人口大量聚集。而高山和深谷区气候温差大、土层瘠薄,难以进行农业生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人口的分布,从而形成独特的人口垂直分布现象[8],即人口集中分布在中等海拔高程带,较低或较高海拔处人口相对稀少。海拔因子影响下人口密度曲线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人口密度的变化与人口数量随海拔高程变化和土地面积随海拔高程变化一致,即人口密度先随海拔高程的增加而加大,后随海拔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3.2 不同坡度的人口分布

根据普安县的地形特点将坡度分为0°~5°、5°~8°、8°~15°、15°~25°、25°~35°、>35° 6个级别,与人口数据图进行叠加,统计出不同坡度下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数据(表1)。由表1可知,人口分布土地面积主要集中在坡度为0°~5°、5°~8°、8°~15°以及15°~25°等级之间,其中0°~5°和8°~15°坡度段土地面积最为集中,当坡度大于35°时,人口分布土地面积分布甚少;人口数量分布与人口土地面积分布类似,也主要集中在坡度为0°~5°、5°~8°、8°~15°以及15°~25°等级之间,在0°~5°和8°~15°坡度段人口数量最多,但坡度大于15°后人口数量随坡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大于35°坡度带人口分布甚少。这主要是低坡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土壤肥力好,适宜耕作,农业发展迅速,因此人口分布集中于低坡度地区;坡度越大,雨水资源在土壤中快速、充分下渗,不利于水资源在土壤当中的持蓄和土壤肥力的积聚,水土保持不好,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力低下,人口聚集程度低,人口分布少。以各坡带的中间值作为该等级的数值,拟合人口密度与坡度的相关性[9,10],得出坡度和人口密度的拟合图(图4),结果表明普安县人口分布和坡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即坡度越平缓,人口密度越大;坡度越陡,人口密度则相应变小,坡度因子对人口分布影响显著。

3.3 不同地形起伏度的人口分布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11],必然是描述人口分布的定量地形指标。通过ArcGIS中的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t)模块,用邻域分析(NeighborhoodStatistic)工具提取普安县地形起伏度,最小为1.05,最大为1.77。将地形起伏度图和人口数据图叠加后,用ArcGIS统计分析模型统计了不同地形起伏度的人口密度值,然后在Excel软件的支持下,制成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相互关系的曲线图(图5)。

普安县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高,研究区的人口密度是逐渐减少的。地形起伏度从1.05到1.51,人口密度随着起伏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比较剧烈;地形起伏度从1.51到1.62,人口密度下降趋势逐渐变缓;地形起伏度从1.62到1.77,人口密度下降趋势十分缓慢,人口密度值集中于170人/km2。由此可见,地形起伏度是影响人口分布十分重要的地形因子,地形起伏度越大,地表的破碎程度越高,不利于耕地和建设用地的使用,人口的聚集程度低,人口分布少;地形起伏度越和缓,越有利于农用地和建设用的使用,地理可进入性高,交通便捷,乡村和城镇发展迅速,人口分布多,人口密度大。

4 小结

普安县是贵州省典型的岩溶山区。利用普安县DEM提取海拔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等因子,与人口数据图叠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地形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海拔因子影响下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1 340~1 640 m海拔高程段之间;在640~1640 m之间人口分布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 640~2 100 m海拔高程之间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小;普安县大部分区域属于高山深谷,区内地势较为平缓地区集中于海拔高程1 300~1 600 m范围内,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形成了独特的人口垂直分布现象,即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中等海拔高程带,较低或较高海拔处人口相对稀少。

2)坡度因子影响下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0°~15°坡度段,但坡度大于15°人口数量随坡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大于35°坡度带人口分布甚少。坡度和人口密度的拟合图表明普安县人口分布和坡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即坡度越平缓,人口密度越大;坡度越陡,人口密度则相应变小。

3)地形起伏度从1.05到1.51,人口密度随着起伏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比较剧烈;地形起伏度从1.51到1.77,人口密度下降趋势缓慢,普安县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86.

[2] 江 东,杨小唤,王乃斌,等.基于RS/GIS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34-737.

[3] 王小兵,孙久远.地理信息系统综述[J].地理空间信息,2012, 10(1):25-28.

[4] 孙华生,黄敬峰,金 艳,等.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3):348-354.

[5] A·N·斯皮里顿诺夫.地貌制图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56. 81-84.

[6] 程晓亮,吕成文.地形因子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31(5):488-491.

[7] 周自翔,李 晶,任志远.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8):951-956.

[8] 董 春,刘纪平,赵 荣,等.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遥感信息,2002(4):61-64.

[9] 李旭东,张善余.贵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Ⅰ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7,24(1):120-125.

[10] 李旭东.贵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Ⅱ多元回归分析与地带性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2):280-286.

[11] 封志明,唐 焰,杨艳昭,等.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62(10):1073-1082.

人口分布土地面积随海拔高程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土地面积峰值出现在海拔1 500 m左右,最大人口分布的土地面积海拔在1 340~1 640 m,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5.59%;在海拔640~1 640 m,人口分布土地面积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海拔1 640~2 100 m人口分布土地面积随海拔递减。这表明普安县内地势较为平缓的地区平均海拔约在1 500 m,而其他部分土地多则为高山峡谷地带。图2为不同海拔等级下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在海拔640~1 640 m人口数量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在海拔1 640~2 100 m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减小,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普安县大部分区域属于高山深谷,县内地势较为平缓地区多集中于海拔1 300~1 600 m范围内,区内水利设施多,土壤肥力充足,农业种植条件良好,人口大量聚集。而高山和深谷区气候温差大、土层瘠薄,难以进行农业生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人口的分布,从而形成独特的人口垂直分布现象[8],即人口集中分布在中等海拔高程带,较低或较高海拔处人口相对稀少。海拔因子影响下人口密度曲线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人口密度的变化与人口数量随海拔高程变化和土地面积随海拔高程变化一致,即人口密度先随海拔高程的增加而加大,后随海拔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3.2 不同坡度的人口分布

根据普安县的地形特点将坡度分为0°~5°、5°~8°、8°~15°、15°~25°、25°~35°、>35° 6个级别,与人口数据图进行叠加,统计出不同坡度下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数据(表1)。由表1可知,人口分布土地面积主要集中在坡度为0°~5°、5°~8°、8°~15°以及15°~25°等级之间,其中0°~5°和8°~15°坡度段土地面积最为集中,当坡度大于35°时,人口分布土地面积分布甚少;人口数量分布与人口土地面积分布类似,也主要集中在坡度为0°~5°、5°~8°、8°~15°以及15°~25°等级之间,在0°~5°和8°~15°坡度段人口数量最多,但坡度大于15°后人口数量随坡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大于35°坡度带人口分布甚少。这主要是低坡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土壤肥力好,适宜耕作,农业发展迅速,因此人口分布集中于低坡度地区;坡度越大,雨水资源在土壤中快速、充分下渗,不利于水资源在土壤当中的持蓄和土壤肥力的积聚,水土保持不好,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力低下,人口聚集程度低,人口分布少。以各坡带的中间值作为该等级的数值,拟合人口密度与坡度的相关性[9,10],得出坡度和人口密度的拟合图(图4),结果表明普安县人口分布和坡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即坡度越平缓,人口密度越大;坡度越陡,人口密度则相应变小,坡度因子对人口分布影响显著。

3.3 不同地形起伏度的人口分布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11],必然是描述人口分布的定量地形指标。通过ArcGIS中的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t)模块,用邻域分析(NeighborhoodStatistic)工具提取普安县地形起伏度,最小为1.05,最大为1.77。将地形起伏度图和人口数据图叠加后,用ArcGIS统计分析模型统计了不同地形起伏度的人口密度值,然后在Excel软件的支持下,制成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相互关系的曲线图(图5)。

普安县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高,研究区的人口密度是逐渐减少的。地形起伏度从1.05到1.51,人口密度随着起伏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比较剧烈;地形起伏度从1.51到1.62,人口密度下降趋势逐渐变缓;地形起伏度从1.62到1.77,人口密度下降趋势十分缓慢,人口密度值集中于170人/km2。由此可见,地形起伏度是影响人口分布十分重要的地形因子,地形起伏度越大,地表的破碎程度越高,不利于耕地和建设用地的使用,人口的聚集程度低,人口分布少;地形起伏度越和缓,越有利于农用地和建设用的使用,地理可进入性高,交通便捷,乡村和城镇发展迅速,人口分布多,人口密度大。

4 小结

普安县是贵州省典型的岩溶山区。利用普安县DEM提取海拔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等因子,与人口数据图叠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地形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海拔因子影响下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1 340~1 640 m海拔高程段之间;在640~1640 m之间人口分布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 640~2 100 m海拔高程之间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小;普安县大部分区域属于高山深谷,区内地势较为平缓地区集中于海拔高程1 300~1 600 m范围内,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形成了独特的人口垂直分布现象,即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中等海拔高程带,较低或较高海拔处人口相对稀少。

2)坡度因子影响下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0°~15°坡度段,但坡度大于15°人口数量随坡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大于35°坡度带人口分布甚少。坡度和人口密度的拟合图表明普安县人口分布和坡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即坡度越平缓,人口密度越大;坡度越陡,人口密度则相应变小。

3)地形起伏度从1.05到1.51,人口密度随着起伏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比较剧烈;地形起伏度从1.51到1.77,人口密度下降趋势缓慢,普安县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86.

[2] 江 东,杨小唤,王乃斌,等.基于RS/GIS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34-737.

[3] 王小兵,孙久远.地理信息系统综述[J].地理空间信息,2012, 10(1):25-28.

[4] 孙华生,黄敬峰,金 艳,等.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3):348-354.

[5] A·N·斯皮里顿诺夫.地貌制图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56. 81-84.

[6] 程晓亮,吕成文.地形因子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31(5):488-491.

[7] 周自翔,李 晶,任志远.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8):951-956.

[8] 董 春,刘纪平,赵 荣,等.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遥感信息,2002(4):61-64.

[9] 李旭东,张善余.贵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Ⅰ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7,24(1):120-125.

[10] 李旭东.贵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Ⅱ多元回归分析与地带性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2):280-286.

[11] 封志明,唐 焰,杨艳昭,等.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62(10):1073-1082.

人口分布土地面积随海拔高程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土地面积峰值出现在海拔1 500 m左右,最大人口分布的土地面积海拔在1 340~1 640 m,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5.59%;在海拔640~1 640 m,人口分布土地面积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海拔1 640~2 100 m人口分布土地面积随海拔递减。这表明普安县内地势较为平缓的地区平均海拔约在1 500 m,而其他部分土地多则为高山峡谷地带。图2为不同海拔等级下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在海拔640~1 640 m人口数量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在海拔1 640~2 100 m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减小,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普安县大部分区域属于高山深谷,县内地势较为平缓地区多集中于海拔1 300~1 600 m范围内,区内水利设施多,土壤肥力充足,农业种植条件良好,人口大量聚集。而高山和深谷区气候温差大、土层瘠薄,难以进行农业生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人口的分布,从而形成独特的人口垂直分布现象[8],即人口集中分布在中等海拔高程带,较低或较高海拔处人口相对稀少。海拔因子影响下人口密度曲线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人口密度的变化与人口数量随海拔高程变化和土地面积随海拔高程变化一致,即人口密度先随海拔高程的增加而加大,后随海拔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3.2 不同坡度的人口分布

根据普安县的地形特点将坡度分为0°~5°、5°~8°、8°~15°、15°~25°、25°~35°、>35° 6个级别,与人口数据图进行叠加,统计出不同坡度下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数据(表1)。由表1可知,人口分布土地面积主要集中在坡度为0°~5°、5°~8°、8°~15°以及15°~25°等级之间,其中0°~5°和8°~15°坡度段土地面积最为集中,当坡度大于35°时,人口分布土地面积分布甚少;人口数量分布与人口土地面积分布类似,也主要集中在坡度为0°~5°、5°~8°、8°~15°以及15°~25°等级之间,在0°~5°和8°~15°坡度段人口数量最多,但坡度大于15°后人口数量随坡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大于35°坡度带人口分布甚少。这主要是低坡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土壤肥力好,适宜耕作,农业发展迅速,因此人口分布集中于低坡度地区;坡度越大,雨水资源在土壤中快速、充分下渗,不利于水资源在土壤当中的持蓄和土壤肥力的积聚,水土保持不好,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力低下,人口聚集程度低,人口分布少。以各坡带的中间值作为该等级的数值,拟合人口密度与坡度的相关性[9,10],得出坡度和人口密度的拟合图(图4),结果表明普安县人口分布和坡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即坡度越平缓,人口密度越大;坡度越陡,人口密度则相应变小,坡度因子对人口分布影响显著。

3.3 不同地形起伏度的人口分布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11],必然是描述人口分布的定量地形指标。通过ArcGIS中的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t)模块,用邻域分析(NeighborhoodStatistic)工具提取普安县地形起伏度,最小为1.05,最大为1.77。将地形起伏度图和人口数据图叠加后,用ArcGIS统计分析模型统计了不同地形起伏度的人口密度值,然后在Excel软件的支持下,制成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相互关系的曲线图(图5)。

普安县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高,研究区的人口密度是逐渐减少的。地形起伏度从1.05到1.51,人口密度随着起伏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比较剧烈;地形起伏度从1.51到1.62,人口密度下降趋势逐渐变缓;地形起伏度从1.62到1.77,人口密度下降趋势十分缓慢,人口密度值集中于170人/km2。由此可见,地形起伏度是影响人口分布十分重要的地形因子,地形起伏度越大,地表的破碎程度越高,不利于耕地和建设用地的使用,人口的聚集程度低,人口分布少;地形起伏度越和缓,越有利于农用地和建设用的使用,地理可进入性高,交通便捷,乡村和城镇发展迅速,人口分布多,人口密度大。

4 小结

普安县是贵州省典型的岩溶山区。利用普安县DEM提取海拔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等因子,与人口数据图叠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地形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海拔因子影响下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1 340~1 640 m海拔高程段之间;在640~1640 m之间人口分布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 640~2 100 m海拔高程之间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小;普安县大部分区域属于高山深谷,区内地势较为平缓地区集中于海拔高程1 300~1 600 m范围内,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形成了独特的人口垂直分布现象,即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中等海拔高程带,较低或较高海拔处人口相对稀少。

2)坡度因子影响下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0°~15°坡度段,但坡度大于15°人口数量随坡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大于35°坡度带人口分布甚少。坡度和人口密度的拟合图表明普安县人口分布和坡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即坡度越平缓,人口密度越大;坡度越陡,人口密度则相应变小。

3)地形起伏度从1.05到1.51,人口密度随着起伏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比较剧烈;地形起伏度从1.51到1.77,人口密度下降趋势缓慢,普安县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86.

[2] 江 东,杨小唤,王乃斌,等.基于RS/GIS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34-737.

[3] 王小兵,孙久远.地理信息系统综述[J].地理空间信息,2012, 10(1):25-28.

[4] 孙华生,黄敬峰,金 艳,等.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3):348-354.

[5] A·N·斯皮里顿诺夫.地貌制图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56. 81-84.

[6] 程晓亮,吕成文.地形因子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31(5):488-491.

[7] 周自翔,李 晶,任志远.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8):951-956.

[8] 董 春,刘纪平,赵 荣,等.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遥感信息,2002(4):61-64.

[9] 李旭东,张善余.贵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Ⅰ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7,24(1):120-125.

[10] 李旭东.贵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Ⅱ多元回归分析与地带性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2):280-286.

[11] 封志明,唐 焰,杨艳昭,等.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62(10):1073-1082.

猜你喜欢

普安县人口数量人口密度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首超15岁以下人口
高速铁路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普安县离退休老同志义务为群众书写春联
基于地质背景的普安县农村聚落分析
16家省直部门把脉普安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老龄人口数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