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业校培企合作机制的创新

2014-07-20王晓佳祝洪章

对外经贸 2014年3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学院机构

王晓佳 祝洪章

(1. 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外包产业具有大量吸纳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的特点。截至“十一五”末,我国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数量已达232.8 万,其中大学毕业生占比70%以上。《纲要》指出,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服务外包产业共吸纳就业250 万人,其中吸纳大学生就业180 万人;至2015年末,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将突破450 万人。

一、校培企合作对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逐渐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服务”,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好坏则成为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现实情况是,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与实用技能型人才极为短缺,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已成为阻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每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缺口为20 万人,仅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年人才缺口就在6 万人左右。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人力资源主要来自于三类组织: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包含实训基地)和大型服务外包企业自建的技术学院。在我国,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普通高等学校极少开设与服务外包业实际需求直接挂钩的专业,每年服务外包专业应届毕业生不足,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为弥补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差距,服务外包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大量出现,为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提供了实习与实训的场所和机会。为满足自身的用工需求,一些大型服务外包企业相继建立了企业内部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员工提高职业素养、熟悉工作流程、适应岗位需要。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在短期内以上三类组织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强化校培企合作无疑会为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一批懂技术、精外语、擅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并推动服务外包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校培企合作现状

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起步较晚,但自2006年起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厅的统计结果显示,至2010年上半年,黑龙江省从事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数累计超过550 家。其中,27 家企业通过了CMMI/CMM 等级认证,12 家企业通过了IS027001 认证。外包业务涵盖金融保险、软件、通信、地理信息、动漫设计、物流、医疗、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发包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美、澳洲、东亚等地区。2010年,黑龙江省服务外包接包合同签约金额118318.7万美元,同比增长51.48%;接包合同执行金额86975.03万美元,同比增长22.22%。

为满足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黑龙江省在强化高校、企业和培训机构等多种社会力量联合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教育体系。

(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大量涌现

2008年10月,黑龙江省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为校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009年,哈尔滨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正式成立,负责开展全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工作。据哈尔滨市服务外包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统计,全市共有服务外包培训机构34 个,服务外包人才年培训能力已达5000 人以上。此外,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也设立了外包人才培训平台,向企业提供培训设施和场地,降低了企业培训成本。大庆华拓数码、哈尔滨乐辰科技、哈尔滨兰诺数码等国内知名外包企业纷纷设立了公司下属的职业培训学校,以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

(二)一批高校成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

黑龙江省是传统的教育大省,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20 余所知名院校,人均教育资源排在全国第5 位。拥有丰富教学资源和雄厚师资队伍的普通高等学校已逐渐成为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重要基地。2009年6月,黑龙江省教育厅命名九所院校为“黑龙江省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哈尔滨学院软件学院、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和大庆石油学院软件学院。2011年11月,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被评定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服务外包技能考试哈尔滨(NSO)运营中心”,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所服务外包技能考试专业培训管理机构。

(三)政府重视并大力推广校培企合作

在黑龙江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内高校积极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置换等方式为企业输送实用性人才。社会培训机构定期开办各类学制班和短期培训班,为服务外包企业“量身”培养中高端人才。根据媒体的公开信息,本文整理出2009年以来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开展的部分校培企合作项目,如表1 所示。

表1 2009—2012年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校培企合作项目

此外,政府还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以推动服务外包产业校培企合作。根据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2011年度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如果黑龙江省符合条件的技术性先进服务外包企业新录用1 名高校毕业生从事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那么中央财政将给予企业最高4500 元/人的培训支持。对经培训机构培训的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高校毕业生,在通过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后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央财政将给予培训机构最高500 元/人的培训支持,进一步增强了高校、企业与培训机构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三、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校培企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形式单一、缺乏深度

校企合作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仅有毕业生供求关系的初级阶段;共建专业、“订单培养”的深化阶段;共生发展的全面合作阶段。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校企合作多采用“以学校为主导、由企业来配合”的传统方式,即由学校选派毕业生到企业实习、进行顶岗实训,从客观来说,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满足毕业生供求关系的初级阶段。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始终掌握主动性,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不参与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企业不参与构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三是企业对于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及组成没有发言权;四是企业不负责管理学生,与学生缺乏面对面的接触。因此,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校企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层次较低,没有真正实现校企互动以及资源的优化整合,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亟须向共建专业的深化阶段和共谋发展的全面合作阶段转变。

(二)高校专业设置与外包企业需求脱节

在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服务外包企业出现了“用工荒”,大庆市服务外包园每年的人员缺口接近6000 人。而与此同时,省内一些高校毕业生却面临着较大的择业困境。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与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类、软件类、外语类、经济类等,但因课程设置过于偏重理论、教材时效性差、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岗位要求。据初步统计,在黑龙江省内,仅有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于2009年设立了软件技术专业(服务外包方向),每年能够培养40名左右毕业生,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仅2009年黑龙江省参加技工院校岗前培训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3000 人。由此可见,黑龙江省高校亟须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改革现有专业设置,以便更好地为服务外包行业输送合格的高级人才。

(三)培训机构资质浅、权威性差

虽然服务外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在注重高效率的时代,从业者必须要能够熟练掌握电脑、外语、专业知识等技能,因此,服务外包从业者需要进行岗前培训。黑龙江省的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省内高校或其下设的二级学院,另一类是社会(包括服务外包企业)创办的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外语培训班等。在这些培训机构中,只有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国家服务外包技能培训专业资格,其余大部分培训机构仅仅是针对某家企业进行定向培训,存在标准不统一、缺乏权威性等现实问题。根据国际经验,服务外包从业者培训应由国际公认的权威机构进行,经过微软、IBM等大公司培训后的从业者更容易受到发包企业的认可,接包企业也可由此承揽到更多的业务。因此,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引进权威培训机构就成为黑龙江省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推动校培企深入合作的关键。

(四)合作机制不完善

从政府的层面看,黑龙江省未出台促进服务外包产业校培企三方合作的相关政策;从企业的层面看,高校难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求,弹性学制的缺失导致高校的管理制度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二者之间产生矛盾,合作可能无法持续;从学校的层面看,“校内实训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企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不高,那么校培企合作的程度就会十分有限。目前,在服务外包产业校培企合作过程中,三方合作主要依赖于相互之间的“人脉关系”,合作紧密度不够,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这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三方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校培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关键点

(一)深化合作领域

1. 三方要强化联系与沟通

首先,高校应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契机,积极联系培训机构与外包企业,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培训和实习机会,切实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为此,高校应走出校门办教育,开展校培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场所优势以及培企的设备、技术优势,探索校培企合作办学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实用性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其次,为解决“用工荒”问题企业应积极、主动联系当地高校并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明确所需人才应掌握的技能,可尝试在某个专业设立“订单班”,同时与高校签订协议以落实“订单班”毕业生的就业。第三,作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中介,培训机构应加强三方沟通,适当降低培训费用,与校企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训合作关系。

2. 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而企业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如果仅仅依据教学意见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那么高校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势必与实际相脱节。因此,企业拥有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标准的最终发言权。校培企应共同制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由高校和培训机构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只有这样,高校和培训机构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专业实践的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岗位技能的零距离、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高校和培训机构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校培企之间能否实现长期合作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套机制以实现“三方共赢”,即满足三方的利益共同需求。当今,外包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高校与培训机构面临着自身发展和学生就业的双重压力,三方都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合作,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技能型人才供给并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高校和培训机构则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这就是三方的利益共同点也是合作的基础。因此,只有构建一套互利共赢的机制,才能满足校培企三方利益需求的“交集”,维持合作关系的存续,进而推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首先,积极构建校培企合作育人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可探索一种校培企合作办学的新思路,由三方共同设立二级学院,即高校教学单位与企业组成机构的集合体。二级学院理事会由校培企三方代表组成,要明确办学方针与章程,设立具体的教学管理机构;学院院长可由外包企业负责人担任,执行院长分别由高校校长和培训机构负责人担任;外包企业和培训机构应全程参与、制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设置;可选聘外包企业技术专家或培训机构培训师作为学院兼职教师,担任一部分教学工作。二级学院的设立,能够充分调动外包企业积极性,从而形成相关利益方合作办学、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其次,积极构建校培企资源互补机制。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校培企三方的资源优势有所差异,企业具有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而高校和培训机构则拥有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因此,应建立三方资源互补和共享机制。一方面,为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在现有企业服务外包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可由校培企三方共同研发适用于教学的服务外包实训软件,建立实验室,以帮助学生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熟练掌握软件操作。但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由校培企三方紧密合作来完成。另一方面,为发挥高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优势,可由企业出资设立服务外包校内实训基地,用于储备人才和培训员工。企业应定期选派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训,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三,积极构建校培企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共享是资金需求量最小、成本最低的一种合作机制,也是维持校培企长期合作的关键与核心。从企业角度来看,掌握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优势,所以,企业应充分重视以科研为突破口、搭建校企产学研平台,与高校共同研发和推广技术、研制与开发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从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角度来看,人才培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性强的应用型教师团队。借助企业的力量,高校和培训机构可定期安排教师深入岗位学习或任职,以此来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能力。

(三)高校专业设置应与时俱进

在保留原有重要理论课程的同时,高校应适当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时机成熟时,部分高校可尝试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或专业方向,如软件服务外包专业、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等,以弥补我国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巨大缺口。另一方面,在现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高校可以考虑通过设置服务外包流程规范、CMMI 规范、自我管理、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具有职业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或开设服务外包寒暑假班等多种形式来强化学生对于服务外包的认识。当然,改革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高校也应聘请外包企业技术专家进行授课指导或开办专题讲座。唯有如此,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才是满足服务外包行业发展需要、专业素质过硬、重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四)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稳固的校培企合作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公共财政的资金支持。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校培企三方长期合作能够切实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并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引导与激励机制,通过资金补贴、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提高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兼职教师教学补贴、实训设备耗材补贴、学生顶岗实习补助等制度,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起草《校培企合作准则》《校培企合作促进条例》等文件,进行规范化管理;鼓励校培企三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办学。总之,政府要为高校、培训机构与企业的三方合作创造有利的政策、舆论和社会环境,引导校培企合作进入良性循环。

(五)积极引进国际权威培训机构

作为服务外包大国的印度,其80%的外包从业人员曾接受过国际权威服务外包培训机构——美国服务外包交付保障研究院的培训,因此,印度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高。为培养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基础类服务外包人才,黑龙江省应积极引进美国服务外包交付保障研究院、简柏特全球集团、太阳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国际权威服务外包培训机构。此外,2009年4月,教育部和商务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社会培训机构可与学校合作开设服务外包课程。国际权威服务外包培训机构的引进将有利于高校开设服务外包前沿课程,拓宽学生眼界,进而推进培训机构与高校的深度合作。

[1]王力,刘春生,黄育华主编.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2010—2011)[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

[2]陈培友,陈磊. 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95 -98.

[3]黑龙江年鉴[Z]. 黑龙江年鉴社出版,2011.

[4]刘建湘.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2):69 -71.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学院机构
初等教育学院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