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2014-07-19罗仕容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格培养

罗仕容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以育人为最终目的。健康的人格培养是初中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着手,阐述了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课程中对学生人格进行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35-01

健康人格的养成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历史大纲》(试用修订本)中明确提出,“初中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在学习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的过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养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奉献的人生理想;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让我们明确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知道初中历史课程并不是定位于历史的专业教育,而是公民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更好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学,其总体功能是要“从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人格教育研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格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格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回顾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走过很多弯路,如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掌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2004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着重强调了人格教育对于青少年一代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现代社会的发展呼唤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需要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人格教育因素研究,为历史教师进行人格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2、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赵亚夫先生认为:“素质教育首先是个性教育。历史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我把人格教育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对学生个性、人格的教育被长期漠视的现象。新世纪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的主体性发展,这是从素质的本质来看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力、健康的人格等,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要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挖掘历史学科教学的人格教育因素,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塑造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人格品质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人格教育,可以有力地促进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为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格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未来的社会里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诸如明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对自己能作出较客观的评价等等。只有如此,

青少年学生才能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初中历史教学人格教育研究可以为历史学科人格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发现历史学科在人格教育上的内在规律性,为中学生的人格教育提供依据。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去塑造学生的人格呢?

1、用历史人物的人格素材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惊心动魄的故事,其中蕴含着千古不朽、万古传颂的善和美。“有诸葛亮、岳飞、林则徐、秋瑾、孙中山、周恩来、毛泽东等,为实现政治理想、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美;有苏武、方志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为追求人类和平和进步,坚定不移的道德情操美;有司马迁、徐光启、李时珍等为科学理想而奉献毕生的创新精神美;有人民大众默默无闻地创造历史活动的质朴美。”初中阶段是建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他们会崇拜名人和英雄,喜欢追星,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优秀历史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健全的人格。

2、通过历史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稳定健全持续的人格

初中历史教学在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科的思维活动不仅具有一般思维活动的特点,而且也具有其特殊性:“其一,思维的对象主要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历史活动;其二,思维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及其本质;其三,思维的特征是依据有关的历史材料,从全面的和辩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具体的和综合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问题;其四,思维的原则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对社会历史进行认识。”由此可见,历史学科培养的思维活动是认识社会的一种素养,其重要性在于通过认识历史来感知现实社会,因为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续。中学生正是在这种历史思维活动引导下,在社会实践中反复地磨练、修正、健全自己的人格。

历史之所以能育人,其一切要素,皆围绕着养成人格这个核心命题,历史知识是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依托。 因此,作为初中历史课教师,我们时时刻刻应该吧塑造学生人格作为己任,把此项任务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王爱莲.历史教育与中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人格培养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