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镜头保护文化遗产的思考
2014-07-19刘亚娟杜振良
刘亚娟+杜振良
摘 要: 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人类的所有文化遗产的保护,正确理解保护的内涵,处理好保护与保全、保真、发扬的关系。摄影、摄像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巨大优势。用镜头保护文化遗产,要尊重文化遗产的事实性,客观真实地记录文化遗产;主题突出,塑造精神,重视文化遗产的全面性;巧用技术,产生共鸣,强化人们的保护意识,促进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内涵 优势 注意问题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财富之一。各国都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专家学者等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摄影、摄像成为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在使用镜头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全面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
“文化遗产保护”是由“文化遗产”和“保护”两个术语组成的。正确理解“文化遗产”和“保护”这两个术语的内涵是全面理解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基础。
(一)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又可称文化资产、文化财产或文化财富,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文化保存价值,并经政府机构或国际组织指定或登录之物品[1],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涉及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等,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一般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只有经过官方组织指定或登记的物品,才能被称为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巨大,可能是整个时代的精华,反映整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其中蕴藏无穷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经过官方组织指定或登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财富,固然应该受到保护。事实上,有大量的并没有或者还没有来得及经过官方组织指定或登记的、具有潜在价值的物品,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被称为“准文化遗产”,应该纳入保护的范围。尤其是在科技比较发达的今天,应使用科技手段,及早实施挖掘和保护,避免出现“消失后的遗憾”。
(二)保护。
保护,即爱护,使免受可能遇到的伤害、破坏或有害的影响。保护文化遗产就是通过多种手段或措施使文化遗产免受伤害、破坏或有害的影响。
1.保护与保全
“保全”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1999年10月29日意大利颁布的《文化遗产联合法》提出:“既要保护文化遗产的物质形式,还要保全其文化价值。”文化遗产不仅有外在的形式,更有深刻的内容。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完全的文化遗产整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有形的外在形式,更要保护其无形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保全”,才是真正保护。当前,一部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注意力投向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层面及先进的设备和材料上,忽视文化遗产的相关背景及其传递的文化内涵,这种“重形式轻内涵”的保护,即使拥有极高的技术也无法保全文化遗产。因此,保护文化遗产,既要将属于文化遗产的物质部分得到较好的保存,又要保证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得以保全[2]。
2.保护与保真
保真即保持纯真的本性、天性和保持原样,使其不失真,也就是以客观存在为依据。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历史、现状的研究,探寻其本来面目,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谨防为了某种目的人为地增删篡改。为此,要认真研究文化遗产的历史,深入现场、基层,抓主流、抓本质,找出原汁原味的面目和特色。当然,任何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保真并非保持一成不变,而是保护其本质和主流。对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融入的“新鲜血液”,如果成为其本质和主流的话,就应该成为保护的内容。
3.保护与发扬
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并非仅仅维持现状和还原其本来面目,而是更好地造福人类。对于含有封建文化糟粕的历史文化传统,要融入时代特色,使其发扬光大。对于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其得到更好的发扬与宣传。当然,要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防止过度开发,超越其承受能力。要使开发和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双赢。
4.保护与继承
保护文化遗产,继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当前,人们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缺乏科学的认识。一是年轻人不愿意继承;二是有些文化遗产传人不愿意外传“手艺”,加剧了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短缺;三是部分政府机构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时,盲目跟风,追求形式,忽略对文化遗产本身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的了解,不清楚应该继承什么。这些问题是传承文化遗产的主要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摈弃狭隘的个人利益至上观点,站在人类共有财富的高度,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同时用批判的精神继承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用镜头保护文化遗产的优势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终会在时间的冲刷之下,逐渐失去原貌。摄影的真实性、瞬间性、凭证性、不可复制性的特点确立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地位。
(一)摄影具有保全性和保真性的特点。
摄影能定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切实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摄影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能够较客观地记录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不仅可以记录文化遗产的历史及发展过程,为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提供较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而且可以跨时空地传递文化遗产的文化信息。
(二)摄影能激发人们的保护意识,有利于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民参与[3]。公众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的增强,需要大家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价值和意义的认识。通过镜头的渲染功能,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毫无生机的画面或场景迸发出活力和激情,从而刺激人们的视觉,使人产生震撼和感动,进而激发人们的保护意识。同时,摄影作品不仅仅是画面的信息传递,更包含摄影师对摄影对象的情感。好的摄影作品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有助于大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另外,摄影是构建信息化文化遗产平台的重要条件,大量的数字摄影作品,将形成巨大的文件库,将文化遗产相关资料信息化,最终起到真正有效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endprint
三、镜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文化遗产的事实性,客观真实地记录文化遗产。
在用镜头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中,要充分尊重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用客观的态度拍摄文化遗产,不过于夸大,不刻意摆拍。最原始的文化遗产,也许并没想象中的完美无瑕,但能给欣赏者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摄影者不应助长浮夸的创作之风,夸大其词,刻意摆拍,制造出大众所期待的假象。如若这样,作品失去真实与自然,就少了几分厚重感,难免给人浮夸、躁动之感。因此,过于夸大不仅不能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反而会适得其反,破坏我们的文化遗产。最自然的,最真实的、最淳朴的画面和照片,最能打动人的内心[4]。因此,拍摄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创作方式就是以真实自然为师,尊重事实,自然呈现。当然,我们强调真实、自然,并非否定使用一定的摄影技术和技巧。运用摄影技术和技巧,可以增强真实和自然的程度。
(二)突出主题,塑造精神,重视文化遗产的全面性。
摄影作品要求主题鲜明,要点突出[5]。拍摄文化遗产时同样要突出主题,使人看到摄影作品便深刻理解摄影作品的含义。只有既重视文化遗产的外在形式,又重视其深刻内涵的拍摄,才能做到“全面性”。在拍摄历史文化遗产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了解要拍摄的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深刻理解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同时,摄影师要尊重拍摄对象和地方习俗,入乡随俗,不要违背当地的传统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其深刻的内涵,才能知道要表现的主题,才有可能用好的立意构图、用光或调动拍摄对象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巧用技术,产生共鸣,强化人们的保护意识,促使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照片是无声的语言,传递大量的信息[6],一图胜千言。通过一定的摄影技术和艺术加工的照片,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更容易产生共鸣。共鸣是接受或者采纳观点的表现和催化剂。因此,要巧用摄影技术,精心构思,捕捉时机,拍摄出容易引发人们共鸣的照片。同时,通过举办影展或者其他活动,悬挂、展示、播放这些照片,使参观者、观看者产生心灵的震动和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保护意识,使他们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者和参与者,促使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当然,摄影仅仅是文化遗产保护诸多手段中的一种,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其优势明显,但是也存在不可抗拒的弱点。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http://baike.so.com/doc/4432812.html.
[2]江郁之.中国油画藏品修复中的文化保全问题[J].新美术,2010,02.
[3]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J].群言,2012,05.
[4]茅正圆.回归民俗的生活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11,04.
[5]颜志刚.摄影技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01.
[6]范一飞.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论纪实摄影的价值意义[J].影像技术,2012,08.
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用镜头保护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开封为例”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