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背景(影响)类主观题解题思路
2014-07-19王现杰
王现杰
摘 要: 文章提出“以问题牵涉的对象为中心”的解题思路,通过分析题目的设问,挖掘问题所牵涉的对象,以对象为解题思路的指向,综合运用阅读、分析材料的各方面能力,从而正确解答问题。
关键词: 高考历史试题问题 对象 材料
在高考文综试题中,历史试题是难度相对较大的题目。主观题的得分更是拉开距离的关键,是考生成长为高手的必经之路。
一
高考历史主观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归纳、概括类,这一类题目的设问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概括材料观点及文字表达等相关能力;二是比较异同类。这一类题目的设问主要考察考生就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事物进行对比并归纳异同点的能力。三是背景影响类,这一类题目主要考察考生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或意义、影响的能力。这一类题目除了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概括归纳、比较分析、文字表达等能力以外,更注重考查考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即如何揭示历史事物之间潜在、隐性联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对考生而言,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求,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针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展开论述,为广大考生指出一条战胜“主观题”的有效途径。
二
本文所指的“以问题牵涉的对象为中心”的解题主要思路,是要求学生认真审察和准确分析题目设问,弄清设问所规定的条件及挖掘设问隐含的信息,以问题所牵涉的对象为中心,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下面以近年来的几道高考主观题为例展开论述,印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例一:2012年全国高考(大纲)39题
材料一
……(前略)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8分)
解析:第(1)问的第二小问: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变化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按照一般的解题思路,考生可能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寻找原因。政策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政策是属于政治领域的事物,主要受政治本身的变动、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变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分析,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转变发生在汉武帝时期,结合这一隐含的历史条件,解答这一问题,就应该从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情况寻找答案。这样,一般水平的考生所得出的答案,往往只有参考答案的前两点,即(经济的发展)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政治的变化)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能力较强的考生可能还会想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从而考虑到军事因素的影响,因此得出第三点答案: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然而这样却导致考生漏掉了答案的第四个要点。
采用“以问题牵涉的对象为中心”的解题思路,则可以比较全面地获取答案要点。“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变化的原因”这一问题牵涉的对象有“汉朝”、“岭南地区”这两个对象,“政策变化的原因”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汉朝的角度考虑,是什么原因促使政策转变?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分析,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出前面三点答案要点。其次,从岭南地区角度考虑,汉朝之所以对岭南地区采取武力统一的政策,肯定是因为岭南地区分立或独立的倾向日益明显,威胁国家统一,得出第四个答案要点: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
第(2)问“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牵涉的对象主要有:西汉中央政府、南越、整个国家、中原(其他地区)。由此,对西汉中央政府的影响: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对南越地区的影响: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影响: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中原(其他地区)的影响: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再看一个题目:广东2013年高考文综第38题(27分)。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制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据《白银资本》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
解析:欧洲与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的变化从材料中比较容易分析得出:欧洲上升,中国下降。
第二小问: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首先要弄清这一变化是指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的变化。其次,要明白经济地位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变化,经济实力的变化又与经济本身、政治领域的变化相联系。再次,根据前述“以问题牵涉的对象为中心”的解题思路,得出促成变化的原因这一问题牵涉的对象有欧洲、中国。确定解题思路:分别从欧洲、中国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分析为什么“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而中国的地位下降”。这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欧洲在政治方面: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对外殖民扩张。经济方面:进行工业革命;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
中国在政治方面: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到西方侵略。经济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以问题牵涉的对象为中心”的解题思路,对于解答背景影响类历史主观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熟练掌握这一解题方法,相信对于广大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有一定的帮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