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4-07-19于志游
于志游
一、深刻理解和认识创新思维
一切的创新都来源于实践和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情景中应多设置情景,让同学们在情景中感悟中学经常用到的数形结合法、换元法、分析综合法、类比法、分类讨论法等方法,这样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
例如:一列快车由甲地开往乙地,一列慢车由乙地开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匀速运动,快车离乙地的路程y1(km)与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中AB所示;慢车离乙地的路程y2(km)与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
(1)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2)求快慢车相距100km的时间。
从图形直接得到甲乙距离是450km,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应该很快想到:①数形结合法。两车的距离可以是两个纵坐标之差为100的横坐标,只要图形准确,直接从图形得出结论。②函数的方法。两车的距离就是两车到乙地的距离之差,由函数图像得出y1=-150x+450,y2=75x。快慢车相距100km就是 =100的x值。在解x时要提醒学生注意x的范围,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性。③用方程的思维,从图形知道两车的速度,求它们相距100km的时间。④用几何方法,用线段示意图表示更直接简单地找出等量关系……这些知识方法,当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时,也可以通过同学交流合作完成,通过多方位多思维的启发和交流合作,明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同学对常规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更深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从反面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对学生一般思维的训练达到发展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区别于一般的常规思维
第一,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课堂教学应充分提供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学生质疑、敢想、敢试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切创新从提问开始,问题是一切创新的起点,思考是创新的升华。因此,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解决课本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以及对新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思考,对已有的数学方法提出质疑,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验证。最后共同归纳总结。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师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对思维进行合理的疏导和归纳,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探究过程。并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再比如,讲解任意四边形的中点连接的四边形的形状时,可以引导学生修改条件提出问题:若四边形是一个矩形,形状如何?若四边形是菱形,形状又如何?若已知四边形是正方形,结论如何?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敢想、敢试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证明结论。还可引导同学们变换结论再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四边形连接四边中点就可以得到矩形?得到菱形呢?得到正方形呢?让学生进一步推理思考得到:原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连接其四边中点就可以得到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连接其四边中点就得到矩形;对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连接其四边中点就得到正方形。像这样学生能自主地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就为创新思维迈开了第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老师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教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
第二,提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问题,训练学生观察、猜想、发现、归纳等探索性创新思维能力。
训练学生探索性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是要学生凭空去做,而是由教师启发,追寻数学家创造性数学活动的思想轨迹,体验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历程。
例1:下面为手的示意图,在各个手指间标记字母A,B,C,D。请你按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即A―B―C―D―C―B―A―B―C―… 的方式)从A开始数连续的正整数1,2,3,4……当数到12时,对应的字母是__;当字母C第201次出现时,恰好数到的数是__;当字母C第2n+1次出现时(n为正整数),恰好数到__的数是__。(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简析:图中每连续6个数字和ABCDCB出现循环,12÷6=2,所以12对应的字母是B;201÷6商33余3,故前201次出现是C,因为每次循环中字母C都出现两次,所以字母C第2n+1次出现时恰好数到的数是6×n+3。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观察、猜想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思路能力。
第三,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广阔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培养他们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及综合能力。例如:在⊙O中,AD是直径,B.C是⊙O上的点,AD⊥BC交BC于E,由这些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要求:不添加辅助线,不添加字母,不写推理过程)?
1.从线段相等角度出发;
2.从角相等角度出发;
3.从弧相等角度出发;
4.从全等三角形角度出发;
5.从相似三角形角度出发……
从多方面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广阔性,也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转换角度思考问题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比如可以设置新型题目,训练学生解决新颖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设置可动手操作的题目,训练学生以实验为手段的创新思维能力。总之,学无涯,教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坚持对同学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培养,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会有大幅度的提高。endprint
一、深刻理解和认识创新思维
一切的创新都来源于实践和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情景中应多设置情景,让同学们在情景中感悟中学经常用到的数形结合法、换元法、分析综合法、类比法、分类讨论法等方法,这样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
例如:一列快车由甲地开往乙地,一列慢车由乙地开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匀速运动,快车离乙地的路程y1(km)与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中AB所示;慢车离乙地的路程y2(km)与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
(1)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2)求快慢车相距100km的时间。
从图形直接得到甲乙距离是450km,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应该很快想到:①数形结合法。两车的距离可以是两个纵坐标之差为100的横坐标,只要图形准确,直接从图形得出结论。②函数的方法。两车的距离就是两车到乙地的距离之差,由函数图像得出y1=-150x+450,y2=75x。快慢车相距100km就是 =100的x值。在解x时要提醒学生注意x的范围,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性。③用方程的思维,从图形知道两车的速度,求它们相距100km的时间。④用几何方法,用线段示意图表示更直接简单地找出等量关系……这些知识方法,当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时,也可以通过同学交流合作完成,通过多方位多思维的启发和交流合作,明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同学对常规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更深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从反面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对学生一般思维的训练达到发展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区别于一般的常规思维
第一,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课堂教学应充分提供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学生质疑、敢想、敢试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切创新从提问开始,问题是一切创新的起点,思考是创新的升华。因此,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解决课本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以及对新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思考,对已有的数学方法提出质疑,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验证。最后共同归纳总结。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师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对思维进行合理的疏导和归纳,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探究过程。并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再比如,讲解任意四边形的中点连接的四边形的形状时,可以引导学生修改条件提出问题:若四边形是一个矩形,形状如何?若四边形是菱形,形状又如何?若已知四边形是正方形,结论如何?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敢想、敢试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证明结论。还可引导同学们变换结论再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四边形连接四边中点就可以得到矩形?得到菱形呢?得到正方形呢?让学生进一步推理思考得到:原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连接其四边中点就可以得到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连接其四边中点就得到矩形;对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连接其四边中点就得到正方形。像这样学生能自主地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就为创新思维迈开了第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老师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教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
第二,提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问题,训练学生观察、猜想、发现、归纳等探索性创新思维能力。
训练学生探索性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是要学生凭空去做,而是由教师启发,追寻数学家创造性数学活动的思想轨迹,体验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历程。
例1:下面为手的示意图,在各个手指间标记字母A,B,C,D。请你按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即A―B―C―D―C―B―A―B―C―… 的方式)从A开始数连续的正整数1,2,3,4……当数到12时,对应的字母是__;当字母C第201次出现时,恰好数到的数是__;当字母C第2n+1次出现时(n为正整数),恰好数到__的数是__。(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简析:图中每连续6个数字和ABCDCB出现循环,12÷6=2,所以12对应的字母是B;201÷6商33余3,故前201次出现是C,因为每次循环中字母C都出现两次,所以字母C第2n+1次出现时恰好数到的数是6×n+3。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观察、猜想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思路能力。
第三,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广阔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培养他们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及综合能力。例如:在⊙O中,AD是直径,B.C是⊙O上的点,AD⊥BC交BC于E,由这些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要求:不添加辅助线,不添加字母,不写推理过程)?
1.从线段相等角度出发;
2.从角相等角度出发;
3.从弧相等角度出发;
4.从全等三角形角度出发;
5.从相似三角形角度出发……
从多方面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广阔性,也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转换角度思考问题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比如可以设置新型题目,训练学生解决新颖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设置可动手操作的题目,训练学生以实验为手段的创新思维能力。总之,学无涯,教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坚持对同学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培养,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会有大幅度的提高。endprint
一、深刻理解和认识创新思维
一切的创新都来源于实践和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情景中应多设置情景,让同学们在情景中感悟中学经常用到的数形结合法、换元法、分析综合法、类比法、分类讨论法等方法,这样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
例如:一列快车由甲地开往乙地,一列慢车由乙地开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匀速运动,快车离乙地的路程y1(km)与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中AB所示;慢车离乙地的路程y2(km)与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
(1)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2)求快慢车相距100km的时间。
从图形直接得到甲乙距离是450km,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应该很快想到:①数形结合法。两车的距离可以是两个纵坐标之差为100的横坐标,只要图形准确,直接从图形得出结论。②函数的方法。两车的距离就是两车到乙地的距离之差,由函数图像得出y1=-150x+450,y2=75x。快慢车相距100km就是 =100的x值。在解x时要提醒学生注意x的范围,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性。③用方程的思维,从图形知道两车的速度,求它们相距100km的时间。④用几何方法,用线段示意图表示更直接简单地找出等量关系……这些知识方法,当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时,也可以通过同学交流合作完成,通过多方位多思维的启发和交流合作,明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同学对常规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更深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从反面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对学生一般思维的训练达到发展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区别于一般的常规思维
第一,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课堂教学应充分提供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学生质疑、敢想、敢试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切创新从提问开始,问题是一切创新的起点,思考是创新的升华。因此,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解决课本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以及对新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思考,对已有的数学方法提出质疑,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验证。最后共同归纳总结。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师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对思维进行合理的疏导和归纳,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探究过程。并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再比如,讲解任意四边形的中点连接的四边形的形状时,可以引导学生修改条件提出问题:若四边形是一个矩形,形状如何?若四边形是菱形,形状又如何?若已知四边形是正方形,结论如何?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敢想、敢试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证明结论。还可引导同学们变换结论再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四边形连接四边中点就可以得到矩形?得到菱形呢?得到正方形呢?让学生进一步推理思考得到:原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连接其四边中点就可以得到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连接其四边中点就得到矩形;对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连接其四边中点就得到正方形。像这样学生能自主地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就为创新思维迈开了第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老师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教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
第二,提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问题,训练学生观察、猜想、发现、归纳等探索性创新思维能力。
训练学生探索性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是要学生凭空去做,而是由教师启发,追寻数学家创造性数学活动的思想轨迹,体验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历程。
例1:下面为手的示意图,在各个手指间标记字母A,B,C,D。请你按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即A―B―C―D―C―B―A―B―C―… 的方式)从A开始数连续的正整数1,2,3,4……当数到12时,对应的字母是__;当字母C第201次出现时,恰好数到的数是__;当字母C第2n+1次出现时(n为正整数),恰好数到__的数是__。(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简析:图中每连续6个数字和ABCDCB出现循环,12÷6=2,所以12对应的字母是B;201÷6商33余3,故前201次出现是C,因为每次循环中字母C都出现两次,所以字母C第2n+1次出现时恰好数到的数是6×n+3。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观察、猜想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思路能力。
第三,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广阔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培养他们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及综合能力。例如:在⊙O中,AD是直径,B.C是⊙O上的点,AD⊥BC交BC于E,由这些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要求:不添加辅助线,不添加字母,不写推理过程)?
1.从线段相等角度出发;
2.从角相等角度出发;
3.从弧相等角度出发;
4.从全等三角形角度出发;
5.从相似三角形角度出发……
从多方面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广阔性,也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转换角度思考问题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比如可以设置新型题目,训练学生解决新颖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设置可动手操作的题目,训练学生以实验为手段的创新思维能力。总之,学无涯,教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坚持对同学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培养,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会有大幅度的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