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忆:佳能C300让我更轻松的完成拍摄工作

2014-07-19

电影中国 2014年6期
关键词:脚架调色咖啡厅

可以把它放置在狭窄的仪表台上。不仅如此,为了得到稳定的画面,我们甚至在摄像机下面还垫了沙袋。在这种小空间内大机器是不可能完成这种架设的。

作为摄影师经常会碰到很多很多空间受限的情况,车拍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已,除非专门搭建一个摄影棚。否则多数室内场景,多少都会在空间上有一定限制。比如说《傻瓜的独白》,基本就是发生在咖啡厅的一个封闭空间的故事,所以几乎所有镜头都是在这个咖啡厅完成的。当时使用的是最基本的辅助设备,只有脚架和监视器。因为拍这部作品的时候C300在国内还没有正式发售,因此缺乏匹配C300的专用辅助套件。片中很多画面都是手持拍摄的,把眼睛顶到目镜上,也能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拍摄姿势,这非常便于在局促的空间里拍摄。

但是手持拍摄的稳定性毕竟不如用脚架吧?

这是自然的,但在《傻瓜的独白》里,很多镜头都只适合手持拍摄,比如影片开始时摄像机跟着服务生的托盘移动,用这种比较新颖的形式来交代咖啡厅的场景和人物,而不是给一个全景来展示咖啡厅的全貌,就必须要用到手持拍摄。这些镜头基本都是第一视角,轻微的晃动能让观众觉得更真实,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这么局促的空间内,是如何布光的呢?

当时的拍摄时间是从早到晚,一天中自然光在不断变化,我们把影片拍摄发生的时间设定在下午日落前。这时候的气氛应该是窗外射入温和的暖光。选择在这个场地的一个好处是,咖啡厅是一个潜水艇的造型,狭长的外墙上有一排圆形的窗户用来采光,这对我们控制气氛非常有利。

从《小荷》到后来的《傻瓜的独白》、《北京爱情故事》,郑忆的很多作品都选择了佳能的摄像机,《电影中国》杂志通过这次采访,和他探讨了创作历程。

入行这么久,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部?

今年刚好是入行第十年,十年间拍摄过很多作品。要说创作中投入精力和热情最多的,应该是《小荷》,这部电影当时制作成本极低,但是主创团队注入了很多热情。后来这部电影有幸入围了69届威尼斯电影节,也算是对我们努力的回报吧!

受制作成本所限,拍摄这部作品使用的是佳能5D2,当时这款相机才刚刚开始被大家应用于视频拍摄。这应该是拍电影最经济的器材选择方案了。

《北京爱情故事》是用C300拍摄的,为何没有使用5D2?车戏中C300是如何固定的?

尽管C300体积要大于5D2,但并不笨重,并且在果冻效应上又有质的提升,在确定能够完成拍摄的基础上,当然会优先选择C300。不过在摄像机的固定上,我们确实动了一些脑筋。首先,我们没有使用车拍挂架和吸盘,而是直接把机器固定在了车内仪表台上,因为C300采用模块化设计,因此我们很方便的拆下诸如手柄之类的部件,只留一个机身,就可以把它放置在狭窄的仪表台上。不仅如此,为了得到稳定的画面,我们甚至在摄像机下面还垫了沙袋。在这种小空间内大机器是不可能完成这种架设的。

作为摄影师经常会碰到很多很多空间受限的情况,车拍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已,除非专门搭建一个摄影棚。否则多数室内场景,多少都会在空间上有一定限制。比如说《傻瓜的独白》,基本就是发生在咖啡厅的一个封闭空间的故事,所以几乎所有镜头都是在这个咖啡厅完成的。当时使用的是最基本的辅助设备,只有脚架和监视器。因为拍这部作品的时候C300在国内还没有正式发售,因此缺乏匹配C300的专用辅助套件。片中很多画面都是手持拍摄的,把眼睛顶到目镜上,也能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拍摄姿势,这非常便于在局促的空间里拍摄。

但是手持拍摄的稳定性毕竟不如用脚架吧?

这是自然的,但在《傻瓜的独白》里,很多镜头都只适合手持拍摄,比如影片开始时摄像机跟着服务生的托盘移动,用这种比较新颖的形式来交代咖啡厅的场景和人物,而不是给一个全景来展示咖啡厅的全貌,就必须要用到手持拍摄。这些镜头基本都是第一视角,轻微的晃动能让观众觉得更真实,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这么局促的空间内,是如何布光的呢?

当时的拍摄时间是从早到晚,一天中自然光在不断变化,我们把影片拍摄发生的时间设定在下午日落前。这时候的气氛应该是窗外射入温和的暖光。选择在这个场地的一个好处是,咖啡厅是一个潜水艇的造型,狭长的外墙上有一排圆形的窗户用来采光,这对我们控制气氛非常有利。

我们在窗外打了4到5支5K的钨丝灯,基本上是一个窗口一把,靠这些灯来营造夕阳西下的气氛。然后根据一天太阳的变化,在室外使用蝴蝶布或黑布,在内使用一些灯来控制整体的反差。

有没有更极端的情况?比如拍摄现场无法布光或者仅能借助简易灯光的场景?

前面提到的《北京爱情故事》,我选择用C300拍这部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低照度拍摄性能。

在这部作品中有很多的夜戏,当时也是想测试一下C300的高感能力到底有多强,因此特意没有使用专业灯光。当时拍夜间车内戏,就只有一支小LED灯补面光,车辆车辆在行进中的气氛都是依靠路灯的真实光源打出来打出来的。我把ISO设置成3200,尽管数值较高,但画面的质感和细腻程度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还有一场戏是房间里点满蜡烛,只依靠烛光按照一般正常格拍摄。这次我把ISO提高到了6400,这种高感可以在一些极端的光照条件中使用。但在一般场合的拍摄中,尽量不要用过高的感光度。其实到3200,噪点仍然在可控范围之内,经过后期调色,也能得到比较干净的画面。这样的高感的能力应该属于出类拔萃的了。

说起后期调色,你在拍摄中用过Canon Log曲线吗?

当然,这是佳能C300很重要的功能。我使用C300拍摄的所有片子,基本都是用Canon Log模式拍摄的,我觉得有没有Log模式,是评判一台数字摄影机能否应用于电影拍摄的重要指标。

曾有人说过摄像机的Log模式就相当于加了一层滤镜?endprint

这种说法太泛了。Canon Log模式能在前期获得更大的宽容度。相对于传统的Rec.709模式,会显得比较“灰”,但“灰”是表现,不是目的。作用是在亮部和暗部保留了更多的细节,可以保证在拍摄前期尽量多的去记录画面的信息,这样在后期的调色中,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在调色时可以选择哪些信息是我不想要,或哪些信息是想保留的。如果不用Canon Log模式,那么在记录的时候这些信息保留的不够丰富,到做后期的时候,就缺少了这些选择性。

换句话说,把灰画面调成高饱和和高反差的画面很简单,但把一个高反差的画面调灰,依旧保留很多细节,则很难。这就好比给你一桌丰盛大餐,让你可以挑喜欢的吃,和给你仅够果腹的食物,你会怎么选?

Canon Log在任何拍摄场景中都适用吗?决定用与不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就像前面说的,Canon Log对于影片做后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它不像我们用手机拍照加载某个特效或选择某种色温那样可有可无。理论上说,对于严谨的拍摄,Canon Log是适合所有拍摄情况的。这也正是我如此看重Canon Log的原因。

如果某位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选择不用Canon Log,我认为他是为了加快流程、节约时间和成本,放弃了后期的调色等重要工作,其实这样很难得到理想的画面。

那么在使用Canon Log时,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Canon Log模式下拍摄,对于曝光的控制和709模式不太一样,按照以往的经验不太容易把握好。所以我通常会打开本机自带的亮度示波器来参考调整曝光点,有时候也会外接一个有伪色彩功能的小监视器,来更精确的控制画面中的反差。

今年都有哪些工作计划?

就在接受这个采访前,我刚在大理拍完一部微电影。片名叫《心生》,使用的也是佳能C300。

其实最初定的设备并不是C300,但是后来在实际勘景中发现一个问题:我们要拍摄的一些场地是农村电网供电,制片只能给我们协调来3000瓦的电源供剧组使用。而3000瓦对于灯光来说,基本没法用。同时发电车无法上岛,发电机声音又太大,会影响同期录音。再说当地是旅游区,声音太大也会遭到投诉。所以我们准备了大量的黑纱,蝴蝶布等来控制白天室内的反差,甚至还定做了两面大镜子,在外景中补光用。而夜景只能使用一些小功率的灯具。基于这些考虑,我决定这个片子还是使用C300拍摄。

虽然每天日落时抢密度的时段非常短,但通过提高C300的ISO,就相当于帮助我们拉长了这段黄金时间。我们最后只用了一些小灯就成功的营造了不错的夜景氛围。endprint

猜你喜欢

脚架调色咖啡厅
Tanatap环形花园咖啡厅
两位画家
亮度调色多面手
4种复古调色法
首尔“世事难料”咖啡厅
CupOne咖啡厅
In's咖啡厅
富图宝X—4C脚架试用
开启秒速锁止时代——I—speedy快速独脚架
用于色度学实验的光学调色仪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