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懂得“站在低处说话”
2014-07-19朱帼英
朱帼英
语文学科与生活点滴密切相关,本应具备鲜活、生机和灵性。纵观当前语文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仍少之又少,高效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教师要懂得“站在低处说话”,充分拓展学生思维和表达的空间,离学生更近、与学生更亲,让语文学科教学跟生活牵手,让学生学习与快乐同行,使课堂更高效。
一、步下讲台,让教师离学生更近
语文课上,许多语文教师习惯地站讲台,方便板书;居高临下,监督学生学习,唯恐学生有一点“松弛”。一节课下来,知识点如布雷区,极少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学生学得气喘吁吁,教师教得热汗淋淋,可效果却差强人意。笔者认为,离学生越近,学生的专注度更高,师生互动也越好。
如,教师在讲解知识或提出问题时,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实存在,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亲近感,继而促成互动。同时,语言表达上也要注重与学生拉近距离,多用商量的口气,在促进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少问“为什么”,多问“你是怎么想的?你知道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在学生答题不正确或不全面时,适时酝酿辩论的机会,鼓励其他学生就实质性的问题进行质疑,正确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唯有教师放下身段走近学生,离学生更近,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面带微笑,让教师与学生更亲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用微笑通往学生心灵,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和谐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某老师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他声情并茂地描绘、再现李白与汪伦道别时那种可感可视的情景。同学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仿佛那千年前的话别历历在目、声声入耳。课堂上一位同学却睡着了。“老师,他睡着了。”同桌把他推醒了。“哦——”同学们一片惊讶,目光齐刷刷地盯向他。老师微笑着对哪位同学说:“你是不是偷喝了汪伦赠给李白的酒,醉了?”“呵呵——”同学们爆发出一片兴奋、愉悦的笑声。睡着的同学也笑了,尽管有点难为情。老师的这一微笑,重新架起了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桥梁,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投入了,学习效率也高了。
三、走近现实,让学科跟生活牵手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唯有贴近生活的源泉,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会更高效。
某老师教《草虫的村落》一文时,利用农村学生贴近自然、对昆虫比较熟悉的特点,先让大家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昆虫,介绍自己喜欢的昆虫的特点。第一时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抛出问题:“草虫平时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它们各有什么职业?”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读后再讨论收获。教师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活学生对草虫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活跃,思维也被激活了,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寓学于乐,收效甚佳。
四、玩学结合,让学习与快乐同行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过程,其实也是玩与学的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言:“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语文教学,其实不妨引导学生玩一玩。
某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安排了小品环节,让一名学生扮演太监宣读嘉奖詹天佑的圣旨,接着屏幕出示民众锣鼓喧天喜庆的热闹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皇帝为何嘉奖詹天佑,随之而深入理解文本。这个小品导趣环节的设计,唤醒了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强烈欲望,萌生了与文本对话的期待,使他们处于“课未始,兴已浓”的良好状态。愉快的学习过程,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变苦学为乐学,课堂效率自然会提高。
五、鼓励评价,让师与生良性互动
评价是课堂互动的一种手段。有时候,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某教师执教《“红领巾”真好》一文,提问:“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引号里的红领巾指的就是”生齐:“少先队员。”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如果引号里面是白胡子,就是指老爷爷。”“哈哈哈,白胡子……”教室里传来一阵笑声。该生的脸唰地一下红了,低着头,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教师示意他坐下,并带着微笑评价说:“大家不要笑,我觉得他说得很好,这就叫作举一反三,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请为他鼓掌。”教师及时地肯定性评价,缓解了课堂气氛,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发言更踊跃,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
营造高效课堂,方法很多,途径很广,归根结底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离不开以生为本的根本点。当教师与学生贴得更近,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贴得更近,当语文课堂与快乐贴得更近,当学生与鼓励贴得更近,高效课堂自然水到渠成。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