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之道——快乐至上

2014-07-19唐燕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型古文国学

唐燕

国学传承了几千年,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满怀“百年中文,内忧外患”之忧虑,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词经典会成为一个人一生所需的文化“酵母”,久而久之,会酿出芳香无比的美酒。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液,它的复兴与回归是必然的。如今,社会掀起了“国学热”,很多学校还将国学经典纳入了校本课程体系。但从1912年1月10日,民国政府下令“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起,国学经典已寂静百年。面对现代包围在声、光、电、图像、多媒体技术中的孩子,如何进行有效的经典诵读训练,让经典在孩子记忆的精华时段沉淀心底,成了亟待研究的问题。那留在国人的记忆中的摇头晃脑地读和背,黑沉的戒尺映衬下的先生那不苟言笑的脸,已不再适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陈琴老师一直致力于“素读”经典的研究,她说:“古代私塾那种以教鞭威吓为手段的枯燥乏味的模式已经证明不可行。就我的授课经验而言,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对古代的经典训练课堂进行改良,效果显著。”

我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所以愿意为之,可国学经典的沉闷诲涩,脱离实际语文习惯,枯燥无味,让学生们说“乐”真得很不容易。因此,对学生进行经典训练最有效的方法,应从激励学生兴趣入手,运用现代心理科学,引导学生快乐诵读。

依托学校主课题“在国学经典课程中,提升师生文化素养的案例研究”,我在“乐读”上做文章,做了如下探索:

一、自主选材,选择适合的诵读内容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红楼梦》研究深究学会副会长林冠夫在《学园往事》写道:“小学时洪老先生教的这门课,无论所用的课本,还是教学方法,今天看来,颇不正规。老先生不用国语课本,却教大家《四书》。”“读初中的头两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俞的先生,那时国学课本学校倒是照发的,但俞先生教得很特别,‘课本大家自己看,一句话就打发了。他陆续另外发了许多‘讲义。一年下来,这些讲义装订成了厚厚的一册。这段时间,我读得十分愉快,自己还找来黄仲则的全集,课外来读。”老师自主选材,舍课本,发“讲义”,学生却读得十分愉快。选择适切的诵读内容,能让学生诵读体验之乐,久而转化为自发的阅读行为。我依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适切的诵读内容。低年级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已成为习惯,“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它们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但从现代眼光来看,中间难免有一些精神糟粕,因此,我对其进行了删选,让学生背诵。另外,我还从《千字诗》中撷取短小精炼的语句背诵。我还搜集了一些适合孩子读的寓言故事的小古文,通过故事小古文的,加深对文言文的好感,为中年级的背诵引渡。中年级学生则背诵《论语》、《增广贤文》中选择出来的名篇名句,另外,又结合多版本教材,如在上海版教材中选择了《读书有三到》、《菊》、《莲》等一批小古文,这类小古文短小精炼,意思浅近,学生初读后均能略知大意,心理学中有一个的理念——“熟悉效应”。一个人往往喜欢和习惯自己熟悉的东西,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却会有负面的评价,除非这个东西本身就具有天然的美感。对比不熟悉的某类东西,人们更喜欢熟悉的一类,可见熟悉程度在对事物的喜欢程度中占重要作用。易懂的小古文,与生活经验相近,与所见所闻相通,因此,背起来就轻松许多。选择诵读材料不能被经典所困,被经典的“神圣威严”光环所惧,应理性思考,合理分析,立足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来选择经典,这样,孩子才会爱上诵读,“乐诵”不疲。

二、因文而异,研究适切的诵读课型

国学经典作为校本课程进入了课堂,时间有了保障。如果一味地读、读、读,学生必然觉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会开始逃避。因此,要让学生爱上诵读,还应开发多样的经典诵读训练课型,让学生对此课同样也充满期待。

我在带领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进行了研究,逐渐归纳出了两种课型:“朗读背诵式”和“体会讲读式”,并分别在不同的年段实施。

“朗读背诵式”课型适合于低年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朗读背诵式设计的五大策略是:设计教学情境;释词解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读出韵律;品词析句,读出韵味;体验意境,熟读能背。朗读背诵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热身→导入话题 →目标内容学习→整体感知→朗读操练→ 体验交流。

体会讲读式课型适合于中高年级,教学目标是激发阅读兴趣、体会意境、情感熏陶。体会讲读式设计四结合策略:听和读相结合、读和讲相结合、读和演相结合、读和悟相结合。体会讲读课教学模式:导读激趣→自读明大意→精讲抓关键→朗读重体验→读后拓展活动。背诵虽然是国学训练的最终目标,但我认为,用“素读”方式来说,学生就是在“死背”,如稍能理解大意,则背诵可事半功倍。理解古文意思,对于一直在“白话”中浸染成长的学生来说,难如登山。通假字、倒装句,跟小学生讲,越讲越糊涂,反而令学生与原来的语言体系混淆。因此,在这一课型中,我们最注重的是读与演、读与悟的结合,大象无形、润物无声地让学生在读中解惑。

以下是我在执教《国学》第五册《学而不厌》中的一个片断。

教学内容:

1.子曰:“由,诲女(rǔ )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教学过程:

师:刚才同学读得特别好,老师就也想学你们那样声情并茂地来读一读。

(师声情并茂朗读后)

师:同学们,来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1:声音很响亮。

生2:读准了停顿。

生3:老师读得很像古时候人说的话。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夸赞老师说得好的方面,就是“善者”,那你能不能选择老师的“善者”也来学着读一读呀?

生1:朗读第2句

师:你读得真好,会择老师的善者而从之!

生2:再次朗读第2句

师:你已经读得和老师一模一样了,会择善而从之了。那你说说,择其善者而从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看到别人有好的,就要学习。老师刚才读得好,我们也要跟着学习。

师:老师读得好,你们跟我学。老师读得如果声音很轻,听都听不清,那你读的时候就要怎么样?

生:声音高一些。

师:对呀,这就是哪句话的意思呀?

(叫了一名同学,因为不懂而面红耳赤,其余同学争着回答)

生齐答: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抚摸刚才不懂的同学的头)刚才你站起来为什么不说呀?

生答:我不会。

师:同学们,你看,他多诚实呀,勇敢地承认自己不懂。这其实就是第1句中哪句话的意思?

生:不知为不知。

师:勇敢承认自己不懂,才会去努力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就是孔子说的——是知也。

课堂中的两个小细节——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句子和评价一位不懂的学生,巧妙轻松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读悟结合,利用了课堂上生成的学生体验,步步留心,适时引导,为学生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人经典和现代理解之间的桥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循着学情,就地取材,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近来,我在研究中又发现,“体会讲读式”的课型并不能满足所有的学生,特别是优秀生。我们又在计划着开始新一轮的高年级课例的研究,初步设想是:融复习和新授、整合和拓展于一体,让六年级学生能在古诗词中寻找知识规律,即兴创作。

endprint

课例的研究,让学生在不同的课型学习中,得到快乐,乐中提效。

三、温故知新,开发多样的诵读游戏

国学经典就是要用传统的诵读方法,摇头晃脑地读、津津有味地读,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可一堂课,就让学生放开嗓子读、齐读、单个读、默读、小组读……读,读,读,学生真的愿意读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乐此不疲地读?我选取了游戏这一方式帮助学生诵读。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诵读内容带上一些游戏的色彩,会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今,我开发出了如“对句、接龙”游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注意力,如“藏宝”和“鳄鱼吃人”等游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如“小小指挥家”和“烫手山芋”、“复读机”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逐步地熟悉所学的内容;又如,“藏句”、“小小播音员”等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一遍又一遍,温故而知新,加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种种游戏的加入,使学生对国学课堂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选择适合的内容,采取适合的课型,运用大量的游戏,使得学生爱上诵读,快乐地诵。

四、学以致用,享受无声诵读的乐趣

古为今用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学习国学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只有让学生用国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国学之精妙。以下是我引导学生用国学的几个小镜头:

镜头一:校园楼名大讨论。我校的多个楼名均有出处,如知微楼、知风楼、知远楼出自孔子《中庸》;行健楼出自《周易》……为此,我校向全班学生征集楼名的释义,鼓励学生查资料、找出处,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写释义。

镜头二:课上,发现一名学生用背过的《增广贤文》中的名句来解答出了《补充习题》中的一道说感想的题目,言简意赅,准确深刻。在表扬这位同学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们以后要将自己所背的诗句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如今,当课上听到同学口中迸出的一两句的古文,我都会称赞他们“口吐莲花”。

镜头三:放学路上,到达整队地点,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放学了,回家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哦,就像《三字经》里说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孩子紧接下句,长长的拖调声还未结束,队伍早就散了,个个奔向父母的怀抱,脸上留下的是骄傲自信的笑容。

没有苦口婆心地念叨经典诵读的好处,没有层出不穷的经典讲座,有的只是教学过程中无心的渗透、巧妙的设计与真诚的肯定。国学经典的种子,已播在孩子的心田。越诵越快乐,越快乐越要诵。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型古文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