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故事的力量 启迪孩子的心灵
2014-07-19许红芳
许红芳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品德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因此,要在品德课上出实效,就应该呈现出“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故事讲解法,既能体现出课堂的生活性,又能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索,实现课堂的开放性,还能和学生一起讲述身边的故事,提高课堂的活动性,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本人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的得出一些认识。
一、名人的故事,激励学生
名人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志士仁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些历史名人,他们都有着优秀的品质:讲礼貌,诚实,不畏艰难,有毅力,敢于面对挫折,积极向上等等。而这些,恰恰是现在的学生所缺失的,他们的优秀品质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我要读书》这一课,通过高玉宝在万恶的旧社会,天天想着“我要读书”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在旧社会穷人的孩子不能上学读书的痛苦,珍惜我们现在的读书环境和机会。并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讲刺股悬梁的故事: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刺股悬梁”使学生感受到古人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使他们懂得刻苦学习对成功的重要性。
二、 教师的故事,引导学生
老师身上的故事更具说服力、震撼力,因为它的真实性、针对性,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学生眼里,老师的话是他们辨是非的标准,老师是他们做人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往往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如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让学生交流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当此问题抛出后,寥寥无已的几只小手举起,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在我小的时候,有一次,我下楼梯忽然摔倒了,妈妈着急地把我送到医院,当时她都难过得哭了。”于是老师表扬他的时候,向学生述说了自己的故事“我想你的妈妈当时一定是飞奔而来,她一定急坏了。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秋天我女儿刚满一周岁,我带她过一个路口一辆出租车把我们撞倒的事。” 听到老师讲起自己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极为认真。“当时我吓坏了,爬起来马上抱住女儿,后来在医院经过医生的再三检查,确定她摔得不是很重,我们才回家。到家后,我才发现我腿上摔破了好几处,裤子有的地方已经被血浸透了。可是一上午,我却没感到丝毫疼痛,因为我全部精力都在女儿身上。孩子们,在妈妈的心目中,你们就是她的全部啊!下面,谁再来讲讲家人的故事?”此时,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情不自禁地讲述着家人关爱自己故事。老师抓住了教学契机,问:“面对父母无私的爱,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小手林立,畅所欲言。这节品德课使得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人那无私、温暖而又深沉的爱。同时又让他们明白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极其重要的事----回报父母的爱。
三、学生的故事,带动学生
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最能感染人,他们身上的真善美,更能带动其他学生向他们看齐。在上《友爱是班级和谐的纽带》一课时,我讲述了班级中一件真实的事情,王小路同学和于亮同学住在附近,一天于亮同学扭伤了脚,于是王小路同学半个多月来,每天陪着他上下学,并且背着他过马路。“同学们,王小路这种团结友爱,帮助同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怎么向他看齐呢?”大家都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感受,十分活跃。这些身边真实故事的运用,使学生触动很深,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和谐友爱的可贵,很好地指引了学生的行为,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生动有趣的故事小学生都爱听,这是他们的天性,好的故事寓抽象的观念和哲理于具体形象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老师除了使用教材里的故事,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从而使故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但是品德课不是单纯的故事会,故事只起到辅助作用,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另外,还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故事的力量,启迪他们的心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endprint